日神崇拜中的農業文明因子及宗教祀典中日神祭祀的發展軌跡

2021-01-16 潔兒的娛樂世界

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太陽都與人類的生存關係最為密切,正本於此,世界各民族原始文明中,都透露著一個同樣的信息,即太陽受到極高的尊崇。古代中國自然也不例外,從鄭州大河村及河南廟底溝等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彩陶上的日月紋飾中,可見太陽崇拜的歷史至少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而伴隨著農業文明的不斷發展,傳統太陽崇拜又附加上了強烈的農業色彩及濃鬱的民族特色。

在古代中國社會的早期,主要為採集與狗獵時代,太陽對於人們的生活也有著顯著的影響,但在那樣的採摘野菜野果及與野獸鬥爭的時代,對於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人們也崇拜甚至畏懼,但並沒有受到特殊的崇拜,日神崇拜情況的轉變是在古代先民進入農業文明之後。進入了農業社會,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的照射,太陽的光和熱決定著農作物的果實飽滿或顆粒無收,畜牧業中的情況也一樣,牧草的豐茂與乾枯直接取決於陽光的照耀,這樣的直接利害關係導致了太陽的權威性與日神崇拜的誕生。四季、星辰都具有一定時令性,而太陽則幾乎每天高居空中,當先民開始觀察太陽並試圖探索太陽奧秘的時候,他們建立了太陽有靈觀念,並視日神為農業豐產之神。

在農業神系中,日神崇拜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適當的陽光,以便農作物更好地生長並獲得良好的收成。所以無論是《史記·封禪書》所載「朝朝日,夕夕月」,還是因長時間不見太陽而組織的祭祀和巫術,以至於乾旱時舉行的射日儀式,都源於認定太陽「在農耕文化中充當了豐產的賜予者」,並向太陽祈求農業豐收。日神的權能及其崇拜也表現在許多少數民族的信仰系統中,如大理白族許多地區國雲霧多而缺少陽光,因此白族民眾相信太陽神能驅散迷霧方能豐收氣綜觀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日神崇拜與祭祀,大體展現出兩種形態,一是以射日神話為表現的農業崇拜與巫術形態,二是在國家祀典中對位列天神的日神進行的祭祀形態相比較而言,前者較為散亂,不成系統,從中展現出原始的味道,而後者則較為完整,系統規範,從中展現出儀式的味道。

商周秦漢時期有典型的射日神話,《淮南子·本經世》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狹輸、鑿齒、九嬰、大風、封稀、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界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擇,上射十日而下殺旗輸,斷修蛇於洞庭,禽封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這裡的「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是農業旱情的神話描述,太陽則被描述為農業災難的製造者,這類描述也見於其他典籍,如《莊子·齊物論》載「昔者十日並出,草木焦枯」,《論衡·感虛篇》載「儒者傳書,言堯之時,十日並出,萬物焦枯」,如此看來,先民很早就將旱災歸咎於太陽。

在農業旱情的神話描述之後,則出現了神話主人公後界,後界上射十日則是農業抗旱儀式及活動的神話描述。在原始時代,對於旱災,先民試圖通過兩種方式解決,一是虔誠地祭祀日神,二是進行抗旱的農事巫術儀式,至於說有意識地進行灌溉則是商代之後的事情了。

基於農事考慮的巫術儀式在原始時代較為普遍,而《呂民春秋·順民》所記載的商湯禱於桑林之事,也應為抗旱的農事巫術儀式:"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齡是剪其髮,郎其手,以身為犧牲,用析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

日與上帝均為擁有農業神性的天神氣其對雨水的支配也正決定了其在久旱禱雨儀式中成為祭禱對象。

作為農業崇拜與祭祀的對象,日神在農業文明宗教祀典中受到格外的重視,而從原始的不成系統的崇日、拜日到周代奠定、後世沿襲的宗教祀典中的郊祀祭日,體現出農業崇拜的一脈相承。

在我國,祭日以求豐產的活動歷史悠久,大汶口文化宮縣陵陽阿出土的禮器陶尊,上面刻有日出的符號,學者推斷此祭祀禮器上的符號意在祭日出、求豐收,由此可見原始社會便存在日神的崇拜與祭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的日神巖畫也直接描繪出人們早晨拜日。核之文獻,《尚書·堯典》有「賓出日」的記載,《史記·封禪書》有「朝朝日,夕夕月,則揭」的記載。在古代少數民族也有相似的傳統,古代蒙古人出帳南向,對日跪拜,布依族及阿昌族等民族也有早上拜日的傳統習俗。在民間,先民早上先民起來拜日,晚間又析禱送日,乾旱時節舉行射日禮儀活動,澇災時期進行巫術迎日儀式,種種行為反映的是農耕民族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需要。

在西方國家,太陽也被視為重要的農業神,美國學者米爾恰·伊利亞德在《神聖的存在》一書中有論「在帝汶島以東的勒蒂、薩爾瑪塔、巴巴以及帝汶勞特諸群島,太陽同樣被視為最重要的神,名叫烏普雷 整個儀式的中心是祈求宇宙豐產。每年在雨季到來的時候,要過一次隆重的烏普雷羅節,整整持續一個月,目的是求雨、田野豐收以及人丁興旺獻上豬狗等祭品,然後舉行一場集體狂歡,又唱又跳,這是農業神秘儀式常有的現象。」在世界各個地區的原始祭祀活動中,往往表現出較為強烈的宗教性和巫術性,在農業祭禮儀式中,對土地與農作物的祭祀中經常出現太陽元素,甚至以太陽為中心。

米爾恰·伊利亞德總結到:在其他文明裡,相同的太陽一豐產一英雄(或死者的代表)宗教範例也多少完整無缺地保留了下來.例如在日本,作為儀式戲劇「訪客」的一部分(此劇包括與大地與農業崇拜有關係的祭祀元素),一群頭戴面具的少年,稱為「太陽鬼』從一個農場走到另一個農場,確保來年大地的豐產,他們代表太陽的祖先而採取這樣的行為。

傳世文獻中記載的日神祭祀,甚至追溯到炎帝神農氏時期。這種追溯在晉代以後的文獻中有見,如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築圓丘以祀朝日,飾瑤階以提夜光。」《拾遺記》為晉代之後的晚出文獻,且該書的史料有拼湊編造之嫌,故而不能作為卻說。關於炎帝祀朝日的說法,《史記·五帝本紀》及《補三皇本紀》不再,帝譽祀日月之說,《史記·五帝本紀》載:「帝譽高辛氏曆日月而迎送之。」「歷」為觀測、推算之意,「曆日月而迎送之」的意思是依照日月運行的規律定出曆法、節氣,並按時對這些節氣舉行迎送的祭祀之禮@,唐代張守節《正義》曰:「言作歷弦望晦朔,日月未至而迫之,過而送之,上『迎曰推策是也』。」

在帝堯之時,己有春分朝日的情況,《尚書·堯典》載:「分命事是仲,宅蝸夷,曰腸谷。寅賓出日。」宋代蔡沈《書集傳》曰「寅,敬也。賓,禮接之如賓客也。亦帝替曆日月而迎送之意。出日,方出之日,蓋以春分之且朝方出日之」,認為帝堯之時的「寅賓出日」與帝替曆日月而迎送之相同。

《尚書·堯典》所記載的祭日情況,在夏代有所沿襲。夏代關注日出日入,其中一個旁證就是作為夏人後裔的匈奴人的朝日傳統,《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茵裔也。」「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禮記·祭義》言:「夏后氏祭其固。』不難推想夏代也存在日神的祭祀。而核之《堯典》「寅賓出日」「寅餓納日」的記載,可知祭日之禮為「賓」、「錢」。「賓」即對東開之日的祭祀,稱賓表示著迎接:「錢」即對西落之日的祭祀,稱錢表示著送行。夏代的日神信仰有著極強的原始味道,日神的神性「與世界其他民族信奉的太陽神,有著極大的不同之處,既沒有上升為主神或最高神,人化成分也極為有限,表現出的人性幾乎難見,日神的形象似乎也未能作過再創,大概始終停留於『以日為神』的單純拜物信仰』階段」 。

相關焦點

  • 《山海經》山神的祭禮與祭品及山川之神祭禮中的等級觀念
    但毋庸置疑,自周代建立五嶽四讀的觀念以來,對名山大川特別是五嶽四讀的崇拜和祭祀,為歷代王朝所繼承,山川之神成為重要的地抵,與社理等共同列入國家祀典,山川之祭被常態化、制度化,成為與國家制度密切結合的宗教活動。諸侯不能祭祀本國之外的山川|,否則為「越望飛屬於僧越。《左傳·哀公六年》:「初,昭王有疾。卡曰:河為崇。』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 夏荻楸:從甲骨刻辭探析殷人的地母神崇拜
    考古材料與相關研究表明,我國的太陽崇拜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4]9。到了殷商時期,太陽崇拜依舊是殷人宗教祭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甲骨刻辭中有一類明確記載殷人祭祀「出日」與「入日」的內容,這是中國古代文字資料中關於迎送日神的最早記載。殷人對「出日」「入日」的祭祀則使用、侑、祼、、卯等祭法,比傳世文獻記載的祭日方法更為豐富詳確[5]29。「出日」與「入日」的本義應該解釋為「日出」與「日沒」。
  • 上帝,耶穌,聖母,是同一個宗教崇拜的神嗎?
    作為一神論宗教,肯定是信奉上帝無疑,《聖經》裡也表明得很清楚。然而《聖經》分「舊約」和「新約」兩個部分。猶太教作為一神論古老宗教的起源,只信奉「舊約」。上帝是唯一崇拜的神。公元元年,耶穌誕生了,正值羅馬統治以色列時期。耶穌長大後開始傳教,被信徒認定是「舊約」中預言的「彌賽亞」,即上帝之子,為救贖而來。但在當時,猶太教並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因為猶太教預言的彌賽亞,應該背負著為復國以色列的使命而降臨。
  • 中國神話|山神崇拜
    山神山神崇拜是一種原始自然崇拜。古人將山嶽人格化、神化並加以崇拜。最古老的山神就是山本身、山上的石頭、動物和植物等依附於山嶽生存的一切,都可能被視為山神。逐漸,每座山皆有神明掌管,神主宰吉兇、豐收、佑一方太平。這正是「山無大小,皆有神靈。」【1】地方山神實錄
  • 從對古埃及神話起源的分析,探討「獸首人身」神系的形成
    縱觀各個古代文明的神話起源,絕大部分都是以人為藍本來設計神明。比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神系、中國神話時代的盤古和女媧、古印度神話中的毗溼奴神和溼婆神,以及北歐的多神體系等。雖然也有獅象神獸、山精樹怪一類的神祇,但是神系的主體都還是人形,神與人「同形同性」。
  • 神道教與日本
    神道教與日本  [ 2006-07-26 09:39:00 ]    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 山海經|不同的山神,古人用不同的儀式祭祀
    今天讀西次二經中的最後一篇文章,祭祀山神的儀式。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裡。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為席。其十輩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毛採。
  • 在中國大小祭祀事件中,豬幾乎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流浪
    動物崇拜是中國古代先民常見的崇拜形式。關於中國歷史上的豬圖騰崇拜,徐顯之在《山海經探源》一書中認為:「在《北次山經》中所述共46個山,其中有20個山的山民崇拜馬,另有26個山崇拜豬。」由此可見,豬在史前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龍江非遺——薩滿祭祀年味濃
    通過歌舞達到請神以祈福佑的目的。薩滿祭祀中,撒糕是必不可少的供品,而且必須在天亮之前做好,做撒糕的過程中要保持安靜。每逢祭祀,必是家族中發生了大事、喜事,或是三年一續譜、五年一抄譜,以及還願時等。
  • 印度為何如此崇拜牛,將其供奉為「神」?
    牛在神話中的特殊地位作為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印度國內的歷史自然是十分久遠的,而在這種深厚的歷史背景之下,就孕育出了許多豐富的文化。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宗教文明十分發達的地方,而在印度最為古老的宗教典籍《吠陀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牛:宇宙乃至眾神之母。」可以看出,對於印度人而言,牛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動物。
  • 每日懂一點:古埃及人「守護神們的誕生」|宗教崇拜
    #古埃及人的宗教崇拜依據對埃及文物的考證,埃及宗教最遠古的形態是對地域性的諾姆守護神的崇拜。所謂諾姆守護神的崇拜,就是每一諾姆均將一種動物奉為神明。所奉動物同地域神有著這種或那種聯繫,或以獸為化身,或兼具此獸形的班人半人半獸形象。例如赫爾摩波利斯崇拜赤鷺和狒狒,法龍姆綠洲崇拜鱷魚,布巴梯斯崇拜牝貓等等。在這種崇拜過程中,聖神動物開始擬人化。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讀《山海經》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很多,每個山上都有山神,二每個山系講完後,必講到祭祀山神的方法。看來,山神很厲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應是統管山上的動物,而《山海經》中諸山上不乏奇異怪誕的動物,這些動物還不乏神奇的能力。出則大旱,大水,大疫等諸災害,也有出則帶來大豐收的。
  • 藏族對狗的生理崇拜來源已久
    狗的嗅覺靈敏,勇猛異常,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藏民族原始社會,它曾經是他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狗不僅可以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食物來源,而且日夜為主人警戒,保護家畜和主人的安全。因此,在以狩獵和遊牧經濟為主處於早期階段的藏民族中,狗是他們生活一員。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畜牧業農業水平大大提高,狗的地位有所降低,但狗仍在藏族人民生活中起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因這一緣由,藏民族都有崇狗的習俗。
  • 古埃及獨特的隼鷹崇拜——荷魯斯神是如何維護和保障王權的?
    「可敬的鳥,廣闊的大地在他的陰影中;兩土地的主人,它的翅膀是天空的四周;隼鷹從自己的眼睛處放射出光線。」古埃及的宗教信仰發生於史前時代,而且形成了對圖騰的崇拜。隼鷹是當時的猛禽之一,因其擁有一雙巨大的翅膀和鋒利的爪子,所以成為氏族部落的保護神,隼鷹神荷魯斯便是其中的代表。
  • 從日本宗教文化看靖國神社問題:實質以惡為善
    日本的靖國神社祭祀的主要是日本對外戰爭中的陣亡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日本軍部動員侵略戰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當時,日本的神道被升格為凌駕於一切其他宗教之上的所謂國家神道。靖國神社作為「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所特有的宗教設施,其宗旨是將「為國捐軀之人」集體供奉為「靖國之神」和「英靈」,永久祭祀,「萬代顯彰」。
  • 血與爪——阿茲特克文明中的美洲虎崇拜
    在遠比阿茲特克文明古老的多的奧爾梅克人(公元前1200-前400年)看來,美洲虎是統治叢林中野獸的王者,他們崇尚美洲虎身上的「神力」。美洲虎的形象不僅出現在奧爾梅克人製作的玉雕裝飾品和大型石雕上,同時亦是古老的奧爾梅克神話與宗教的重要組成元素。
  • 宗教信仰與王權象徵二者兼備,古埃及為何將穆特神奉為眾神之母?
    古代埃及社會中其實有著對很多的神靈崇拜,也許是受制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導致古埃及民眾不自覺的將自然現象與宗教信仰相聯繫。正是因為信仰的作用,使得穆特女神的形象更加具有神秘的色彩,在古埃及的「王權神授」思想的催化下,穆特女神已然成為當時王權的象徵。因此,穆特女神的形象在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以及社會等諸多領域,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 越南為什麼會形成母神信仰文化?這裡是「陰性」的文化土壤
    本章著重討論在古代越南農業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越南濃厚的陰性土壤、重母現象,以及古代女性在現實生活中以其對家庭的經濟貢獻而提高自己的形象。與此同時,還探討在母神信仰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所給予女性的精神生活上的支柱。
  • 揭開巨魔文化的面紗,《魔獸世界》中的洛阿神
    全新"血神復甦"版本的推出讓魔獸懷舊服的玩家們第一次接觸到了巨魔的神靈文化。其實在巨魔的文化中,他們將所有的超自然神靈都稱作"洛阿"。不僅強大的動物們會被當作神靈崇拜,那些逝者的靈魂有時也有機會成為洛阿接收巨魔們的供奉。
  • 道教神仙:「家宅六神」中的廁神指的是哪一位神仙?看完長知識了
    道教作為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它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春節期間的很多傳統民俗都包含了大量的道教元素在裡面。在前面幾期,小編為大家介紹了過年期間,道教神話中的天庭神仙跟隨玉皇大帝紛紛下界凡間,考校世人的功過,年後又跟隨玉皇重回仙界,神仙的這種行為同時也體現了道教「普天同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