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發生了臺海危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島內民眾直接選出地區領導人。
此前,地區領導人選舉是間接產生的,也是由當年跟著蔣介石到臺灣去的那批大陸人選出來的。
要了解這場選舉,得從國民黨敗退臺灣開始。
普遍而言,民主只是所有政治體制裡為惡相對少的制度,但並非最為必要跟迫切的制度。臺灣最早開始的地方選舉,緩解了外來統治階層跟本土居民的矛盾、為後續開放的選舉打下基礎。
逐步開放的選舉層級也實現了人才流動,尤其是使得臺灣本土精英大量進入體制內部,實現了所謂「不流血的平穩過渡」,當選舉層次走向全臺性選舉,也就是1996年選舉,問題就凸顯了出來。
在更早之前的首屆也是唯一一屆(1994)臺灣省長選舉中,除今天金門、馬祖、臺北、高雄市區以外的部分都被納入了進來,號稱是「四百年來臺灣第一戰」。
注意「四百年來」這一用詞,它採用的是所謂臺灣「本土化史觀」,而不是大中華史觀。也就是從荷蘭竊據臺灣開始算。
歷經這兩場選舉,尤其是九六年選舉以後,不少民眾都形成了「臺灣人可以決定自己未來」的刻板印象。
而之所以形成這個現狀,是民主帶來的,「民主形塑了臺灣人的光輝」,似乎就成了一個政治正確的事兒。此後,臺灣地區選民定期選舉地區頭目成為慣例,選舉民主就成為民主決定論的開端。
建構在此基礎上,臺灣民眾樂於去相信,「民主國家們」會支持臺灣民眾的決定。哪怕臺灣漁民不能去衝鳥礁附近捕魚、太平島由島變「礁」以後,蔡英文仍然感謝民主國家美國、日本對臺灣「超過以往」的支持,民眾也樂於去相信,如果兩岸真的兵戎相見,美國人真的會來。
我想起了李敖先生那句話,對臺軍售,臺灣人被美國人當狗,還要自己去買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