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力貌似垃圾箱 真假難辨信息不透明
募捐箱,別辜負了愛心(微調查)
本報記者 王明峰 孔祥武
「這募捐箱這麼髒亂,誰敢捐啊!」在北京某超市,剛購物完的趙先生看了一眼夾雜著購物小票、折扣券、廣告單的募捐箱,推著購物車走了。
透明的箱子,醒目的大字,在一些公共場所,小額募捐箱存在多年,點滴匯聚人們的「微愛心」。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管理不善,很多募捐箱名存實亡,有的甚至淪為「垃圾箱」。
管理不力
垃圾時常有,設施維護難
在成都王府井大廈地下超市門口,購物車存放點,擺放著一個某慈善基金會的募捐箱,箱子裡除了少許零錢,還混雜著一些購物小票、廣告宣傳單等。記者觀察了半個多小時,沒有一個人捐款。
在北京朝陽區物美超市甘露園店,收銀臺旁邊,一個某慈善基金會設立的募捐箱裡,除了少許零錢,也有不少購物小票、廢棄紙張等。募捐箱設立在轉角處,不太引人注意,兩個多小時內,只有一位先生投了一毛錢。
募捐箱的電子屏已經損壞,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7、8月份屏幕就不亮了。箱子底部標有兩個監督電話,記者撥打後,一個不通,另一個一直沒人接。
「博愛視窗——紅十字電子募捐行動」的負責人楊蘇表示,募捐箱主要由擺放的地方進行日常維護,不同擺放點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導致各網點募捐箱的維護水平差異很大,部分網點募捐箱存在損壞、斷電、善款失竊等情況。
市民疑慮
真假很難辨,用途不說明
近日,在沃爾瑪北京朝陽門店,記者看到一個標明由某慈善基金會設立的募捐箱,但聯繫該基金會,對方表示基金會目前並未開展募捐箱活動。
「裝個盒子就能收錢?」不少接受採訪的市民表示,無法判斷募捐箱真假,而且也沒說善款具體用途,不會通過這種方式捐款。記者發現,幾乎所有的募捐箱都只標明了設立機構、監督電話,並沒有說明善款具體用途。
「我們70多個募捐箱,能達到一年開箱取款的不到三分之一。」北京朝陽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
成都市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會今年啟動了募捐箱項目。募捐箱的設立需由該會與設立冠名基金的單位籤訂募捐箱協議,協議中明確規定募捐箱的製作、擺放時間、擺放地點、擺放數量、募集方式、管理方式和雙方權責。
整治規範
藉助電子化,推動透明化
「募捐箱起碼要有正面宣傳的效果,如果連這個效果都沒有,那不如撤掉。」北京市朝陽區紅十字會一位工作人員說,不久前該機構曾對區內紅十字會設立的募捐箱進行過整治,撤下了一些募捐箱。
成都市錦江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錦江區有70多個募捐箱,收取善款時,要有擺放點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場,金額點清後,由他們籤字,紅會出具捐贈收據,然後把善款存入市紅會指定帳號。
「募捐箱應明確標示募捐主體、監督電話,最好有查詢網址,能查到哪個箱子一段時間內募集了多少錢。」南京大學河仁社會慈善學院副院長方長春表示,工作要細之又細、實之又實,才能贏得信賴。
另外,新型小額募捐形式的興起,讓募捐箱的電子化有了可能,也推動了捐款的透明化。楊蘇表示,博愛視窗項目正將公眾小額籌款的重心轉移到網絡、移動客戶端等效率更高的方式上,公共場所募捐箱的功能將更多轉向公益宣傳。
(倪秋雯、韋靜參與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