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對市會設置的募捐箱進行了普查。通過對1000多個募捐箱的調查發現,箱體破損、擺放位置不固定、聯繫人變更等問題時有出現。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胡增耆告訴記者: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募捐箱的管理,市慈善基金會將根據普查結果針對具體問題,出臺募捐箱管理制度。
據胡增耆介紹,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試點設置募捐箱,數量最多時有近3000個。近幾年募捐箱募款效果不佳,除了加強管理外,對其數量上的進一步壓縮也在考慮範圍內。
募捐效果差
事實上,募捐箱這種曾經極為重要的公募手段正逐漸被公益機構冷落。
「主要還是募捐效果不好。」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募捐部部長祁申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市會設募捐箱2008、2009年募捐效果較好,全年總收入分別為28.5萬、20萬。近幾年則一直呈下降趨勢。據了解,該機構2010年市會設募捐箱的收入為26.6萬元,2011年則下降到13.6萬元,2012年全年收入為14.9萬元。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宣傳部部長牛曉波感受類似:紅基會在北京共有90個募捐箱,所有募捐箱加起來一年也就八九萬元的捐贈收入。「相當於一個箱子每年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這就導致成本和收入不成正比,因為其他的不算,單是一個箱子的成本就有3000多塊錢。」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募捐箱募款效果差是普遍現象,一家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公益機構表示,該機構已經連續兩年每年撤銷百分之五十的募捐箱。每年來源於募捐箱的捐贈收入甚至不足公眾募款總數的千分之一。
祁申認為募捐箱募款效果不佳是必然現象:隨著科技的發展,捐款模式日趨多樣化,年輕人更傾向於安全、高效的線上支付捐款方式,通過網絡進行捐款,募款箱太過時了。「並且現在人們消費都用銀行卡,很多人隨身不攜帶現金。」
牛曉波則認為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來源於外部環境:公益行業的負面消息層出不窮,公眾對於公益組織的整體信任度下降,但凡看看報紙上上網的人都知道點公益醜聞,沒有人願意往募捐箱裡放錢,大家會下意識考慮:這箱子裡的錢會被用到什麼地方?我把善款放入箱子安全嗎?
不同於機構工作人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褚鎣強調,我國募捐箱管理的最大的缺陷是機構自身問題,他說:「宣傳和公關做得不夠,募捐思路落後,效率低。利用募捐箱募捐一定要有配套的宣傳亮點,否則光放個箱子在那裡,是不會有人願意捐錢的。」
管理的困難
無論如何,募捐箱的「沒落」已是既成事實。記者發現,許多具有公募資格的公益組織甚至都不再使用募捐箱籌款。除了募捐效果差外,監管、人力、多方協調等管理上的問題同時困擾著各家機構。
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辦公室主管孫久宏介紹,由於人員不足,北京市紅基會沒有一個募捐箱設置點。「靠機構全職員工管理不現實,如果用志願者的話,4、5個箱子就得配一名志願者,100個箱子就得幾十個志願者,志願者團隊還需要人員管理,工作量太大。」
據了解,目前國內募捐箱的管理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利用志願者進行管理;二是外包給商業公司,按照項目進行運作。
「前者的做法比較普遍。」褚鎣介紹。但志願者團隊的組建和管理又需要公益機構有成熟完善的體制。
中國紅基會則採取項目外包的方式。牛曉波稱:紅基會的募捐箱項目由一家商業公司運作,基金會主要負責監管。「募款箱本身由對方提供,也不收取基金會的任何費用。對方有兩個全職人員負責箱子日常的巡視管理,紅基會有一人對接,不定期檢查和定期收取善款。」
「對方的驅動力是想把募捐箱做成一定規模,因為箱子上有一塊LED屏,他們考慮將來能在上面投放一些企業的公益廣告,只是基金會一直不同意。」牛曉波補充,成都紅會的募捐箱事件發生以後,紅基會甚至一度考慮撤掉該項目。
2012年末,成都市紅十字會被曝出「募捐箱多年未取導致善款發黴長毛」。汶川地震後,成都紅會與兩家廣告公司協定,成都紅會負責募捐箱設置和依法收取、管理和使用捐贈資金;兩家公司負責視頻募捐箱的出資製作、日常維護和廣告投放等經營活動。經調查發現,發黴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成都紅會「疏於對廣告公司的管理」。
而上文提到募捐箱箱體遭破損、擺放位置不固定、聯繫人變更等問題的出現同樣來源於管理困境。「這是一個需要多方協調的事情,單就放置點來說,毫無利益可圖,驅動力不夠。尤其是帶有電子屏的募捐箱,對場地的要求很高,要有固定的電源插頭,一些店鋪會覺得我沒什麼收益還要費我們的電,就很不樂意。」牛曉波無奈地表示。
摒棄還是改良?
如此看來,募捐箱問題多多,管理困難。那是不是可以終結其使命,讓其退出歷史舞臺?還是有改良的餘地,能使其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又究竟是否存在優秀案例可以借鑑呢?
牛曉波認為,對於一些老年人來說,不掌握上網轉帳等手段,募捐箱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祁申雖然堅持募捐箱數量減少是大勢所趨,卻也表示當下募捐箱仍應發揮其宣傳公益理念的作用。
而對於改良方法,各家也從不同角度出發紛紛建言。牛曉波強調募捐箱精準的投放點選擇非常重要。他舉例,同樣是紅基會的募捐箱,擺放在高級餐廳的收入就明顯比連鎖超市的收入好得多。「這與消費人群的素質有很大關係,另外人流量、交通位置等也都應該考慮在內。」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宣傳活動部項目主管常達則分析,募捐箱的固定擺放使機構無法對捐贈人進行服務,應該讓其「動」起來。「目前殘基會就沒有固定的募捐箱擺放,我們只有在街頭募捐時才使用募捐箱。在捐贈人捐款時讓他填寫一張回執卡,留下聯繫方式等信息,募捐結束後,我們的工作人員會聯繫對方進行回訪並給其開具捐贈票據。」
而褚鎣認為,對於募捐箱募捐來說,輔助宣傳是重點。「輔助的宣傳包括多種方式,如電視、報紙媒體的廣告宣傳及網絡宣傳等。宣傳應以介紹募捐組織和項目為主,輔助介紹募捐箱的設置點。」他介紹,臺灣的一家公益組織每年利用募捐箱的捐贈收入有3000多萬新臺幣,主要得益於多種宣傳模式。除此之外,他還表示,臺灣的公益組織鼓勵市民捐贈發票,發票能兌獎,中獎率大約在千分之五,人們購物後就會順手將發票投入募捐箱,再由公益組織的工作人員統一兌獎。大約10張發票就能兌換出6元新臺幣。這樣也可以增加募捐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