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勇
「首家網絡愛心平臺」「全公開全透明」「全額直達受助人」,這是金華市慈善組織「施樂會」在其網站上的宣傳口號。據多家媒體報導,近期,這個宣稱「每一筆善款百分之百到達受助人手中」的網絡愛心平臺,受到多名受助人投訴,稱他們通過網絡募集的善款大部分作為「置頂費」返還給了施樂會。
所謂「置頂費」,就是受助申請人向網站交納一定的費用,以便申請者的求助信息能夠在該慈善網站的突出位置顯示,進而獲得更多的捐贈款項。
金華市慈善總會副秘書長華文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施樂會通過第三方網站進行推廣置頂並收取費用一事,經調查確實存在。作為施樂會的上級部門,金華市慈善總會已經向施樂會發整改通知書,責令其立即停止這種行為。同時將由審計部門對施樂會進行財務審計,查明相關錢款的用途和去向。
施樂會的公告顯示:將2013年10月至12月的「置頂費」和2014年的「置頂費」相加,施樂會總共收取的置頂費用為7192756.1元。
其官網發出的情況說明顯示,收取「置頂費」的原因在於運營經費難以為繼。施樂會會長方路稱置頂費的去向人工成本佔了大頭,除了人工成本外,還有房租、水電、伺服器、電腦等。
事實上,在進行慈善活動過程中進行收費,從而引發公眾質疑的事件,在施樂會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2012年,施樂會因承諾「每個社工可以從每筆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為報酬」,被網友指責為「騙捐」。
雖然此後該網站一直宣稱募捐透明公開,但通過第三方機構向受助人收取「置頂費」的事實又一次讓這個慈善機構的商業化運作陷入了輿論的旋渦中。(詳見03版報導)
有網民認為施樂會的舉措使整個慈善活動更像一次商業交易,也有網民表示,慈善也需要成本。目前公益成本已經成為許多慈善組織難以迴避的現實難題。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募款中的商業行為,今後哪些募款平臺會更受求助者青睞?《公益時報》聯合新浪公益、問卷網、鳳凰公益推出益調查:向受助者收取「置頂費」,你怎麼看?
本次調查從11月13日15時開始,截至11月17日10時,共有5624名網友參與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57.95%的網友反對施樂會收取「置頂費」,但41.4%的網友並不反對在募款中採用商業方式,只是同時要求必須規範操作、透明公開。
與此同時,在求助渠道方面,親朋好友等身邊人仍然處於選擇的第一位,達到76.2%;向媒體求助、通過網絡平臺向社會求助、向基金會等公益慈善機構求助這三種方式的佔比均不足10%。
網友留言:
小屁快跑:拒絕偽慈善,打擊以慈善為名的斂財行為。
仙人指路06:強烈呼籲捐款者把善款直接捐助給受捐者本人。
Like狗尾巴草:多發生這種事情也不錯。中國的慈善事業本就不成熟,捐款者以為把自己的錢捐出去就完事了,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善款是否得到合理的有效的運用;而受捐者認為捐給我的錢,就是我的,其支配權屬於我,兩者從沒有想過機構的運營也是需要成本的,也因為這樣機構就有操作空間了。
牧友牧友:應該有獨立第三方監管!
民聲:慈善事業雖然並非必須與商業絕緣,但引入商業運作的前提、目的只能是助推做大慈善。
■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