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會科學院發布了「一帶一路」聯合考古項目的最新進度,其中以古埃及的孟圖神廟最吸引外界矚目。該項目源自2018年10月籤訂、11月下旬正式動工的《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協議》,是中國與埃及首度合作考古,工作將為期五年。由於埃及與中國均是文明綿延千年以上、在區域又有影響力的古國,因此該項合作的意義非凡。尤其埃及考古象徵一個國家的考古科研實力,而今中國比肩英法美等老牌國家共同涉足該領域,顯現中國對世界歷史的學術話語權正在茁壯。
賈笑冰介紹道,孟圖神是古埃及底比斯的主神,形象為頭頂太陽圓盤的鷹首人身神,最早在古王國第六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4至22世紀)的底比斯墓葬裡出現其相關銘文,接著在第十一王朝達到孟圖神的崇拜頂峰,不少法老均以之為自己命名,如第十一王朝的開國者孟圖霍特普二世便是。
但自第十二王朝開始,阿蒙神逐漸凌駕於孟圖神信仰,法老也跟著以阿蒙命名與修建眾多阿蒙神廟。最後阿蒙、太陽神拉、孟圖神的信仰相結合,孟圖神原先的太陽神與創世神屬性也跟著轉變,出現新的戰神形象,以及象徵生育力的聖牛布齊斯(姿態。而埃及人對聖牛布齊斯的崇敬,起碼到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統治時仍持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希臘化的託勒密王朝與羅馬帝國時期,孟圖神又與希臘神祇阿波羅相結合,故孟圖神廟又成了希臘人眼中的阿波羅神廟,顯見文化融合的跡象。
在底比斯地區供奉孟圖神的神廟主要有艾爾曼特、梅達姆德、託德、卡爾納克等四座,分別坐落於城市的四個方位,因此曾被考古學家喻為「底比斯的精神守衛」。而中埃聯合考古隊的工作地點,便是卡爾納克神廟保護區裡的孟圖神廟,乃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所造,但大部分遺蹟實乃託勒密王朝增築,只是假託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名義罷了。賈笑冰指出,根據阿蒙霍特普三世所立的石碑記載,該座孟圖神廟與碑文中的阿蒙神廟位置相符,阿蒙霍特普統治時的神廟銘文和浮雕又均只提及阿蒙神,因此該孟圖神廟最初究竟是不是阿蒙神廟,將是中埃聯合考古要探究的目標之一。
說起阿蒙霍特普三世,恐怕沒多少人孰悉,但更名為阿肯納頓以推動古埃及阿頓神一神信仰的其子阿蒙霍特普四世,或許更為人所知。阿肯納頓的宗教改革政策引起舊祭司勢力的反撲,最後導致政局動蕩與王權衰落,迫使繼位者不得不斷然廢棄,而此人便是鼎鼎大名的圖坦卡蒙。
雖然這是中國與埃及在考古領域的首度合作,但並非中國考古學家初次踏足古埃及遺址。早在1937年12月,當時負笈英國攻讀考古學的夏鼐,便跟隨調查團前往艾爾曼特遺址發掘文物,隨後又轉往巴勒斯坦,接著於1938年4月經由埃及亞歷山大港返回倫敦。在離開埃及前,夏鼐還特意前往卡爾納克遺址的孟圖神廟考察,渠在日記裡還寫道:「驢夫甚覺驚怪,為什麼專找這些人家罕來的殘石塊參觀,放著偉大的阿蒙神廟不去,因為堅持要去,沒法子,他只好跟我來」。畢竟比起破壞嚴重的孟圖神廟,該遺址的阿蒙神廟規制顯得宏偉與瑰麗許多,毋怪乎驢夫不明白為何夏鼐堅持要趕赴孟圖神廟。而夏鼐在1941年返回中國後,繼續修改自己的博士論文《古埃及串珠》,最後以此於1946年獲得倫敦大學埃及考古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子林強調,夏鼐的博士論文「一直是該領域的扛鼎之作,到目前尚未有人超越」。
由於考古隊測繪和三維建模的技術與設備較為先進,因此劉國祥曾在2017年1月自信地表示「未來可以快速、精確地再現孟圖神廟的風貌」。賈笑冰則宣稱,目前考古隊已初步清理完神廟區,並透過近景攝影測量技術,建立孟圖神廟、瑪阿特神廟、高臺建築等遺蹟的三維模型。且中國積累多地形條件下挖掘大型遺址的長期經驗,因此中埃雙方決定以結合現代科技和傳統考古學的方式發掘,期許釐清神廟區的平面布局、營建順序、功能分區等問題,再進一步探索孟圖神廟在新王國時代底比斯地區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