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大鼻孔講動漫,今天我們以不同的角度來講一講《獅子王》。《獅子王》是迪士尼歷史上最經典的動畫電影之一,1994年上映的時候票房高達9.68億美元,是那一年的全球票房冠軍。最近幾年,迪士尼開始陸續把自己的經典動畫電影拍成真人版,今年作為迪士尼的招牌獅子王,也推出了真人版《獅子王》是根據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哈姆雷特》改編了這麼多年來,《獅子王》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並且讓人百看不厭,真正的秘訣也正是他使用了經典的《哈姆雷特》模式。那麼什麼是哈姆雷特模式。
《哈姆雷特》也叫《王子復仇記》它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哈姆雷特原本是個丹麥王子,有一天他的父親突然被他的叔叔殺害了,叔叔不僅奪了王位,還娶了哈姆雷特的母親,哈姆雷特也被流放了,後來哈姆雷特臥薪嘗膽殺了一個回馬槍,除掉了叔叔,但自己也死掉了,可以說啊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悲劇,幾百年來,大量的文學戲劇電影都用過哈姆雷特模式,或者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編,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這個故事裡,莎士比亞建立了一套裡應外合的悲劇模型,就好像一個公式你可以進行套用。
先來說說外邊這一層,表面上看,《哈姆雷特》的核心是復仇,圍繞這個核心哈姆雷特,整個的復仇之旅,先後經歷了三個階段啊,啟程歷練,回歸啟程階段是這套復仇之旅的起點,就是父親被殺,帶來了重要的變故,他從王子的位置上一落千丈,被迫開始了另外一種人生,歷練階段就是哈姆雷特,被叔叔放逐以後,他要克服內在和外在的問題,就好比是讓自己打怪升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最後的回歸階段就是他回到王宮,殺死叔叔完成復仇,
這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也塑造了哈姆雷特這個人物,他有使命就是復仇,同時也有缺陷就是猶豫不決,他不是一個讓你感覺特別有距離感的人,而是能夠讓你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實啊,這個故事這麼看已經很好看了,也足以成為一個經典的故事模型了,但是啊,莎士比亞高明的地方就是他在《哈姆雷特》裡還埋了另外一層深意。
這也是這個故事真正的內核,戀母情結戀母情結起源於古希臘的悲劇俄狄浦斯王,是一個殺父娶母的悲劇,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男孩在童年的時候,會有殺死父親佔有母親的潛意識,你可能會有疑問,哈姆雷特沒有殺父,也沒有娶母親,為什麼說他有戀母情結,其實啊。在哈姆雷特裡,叔叔殺死哈姆雷特的父親,娶了他的母親做了哈姆雷特想做又不敢做的事兒,叔叔就是哈姆雷特中那個戀母情結的潛意識,明白這一點,也就比較容易解釋後來哈姆雷特的所有做法,他為什麼遲遲不能殺死叔叔,因為人殺掉自己的潛意識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最後他殺死叔叔之後,自己也死去了,因為你毀滅自己的意識,也就等同於毀滅自己。
總結起來,所謂的哈姆雷特模式,表層就是復仇之旅,而深層就是毀滅自己,《獅子王》是怎麼使用這個模式的,你應該也很熟悉獅子王的故事,辛巴是個王子,老爸被刀疤害死,生活大變樣之後,先把出走刀疤奪了王位,最後辛巴歸來幹掉刀疤奪回王位,很清楚吧,和哈姆雷特一模一樣的模式就是王子復仇記,但是獅子王跟哈姆雷特不一樣的是,他把戀母情節這個底層設定給改掉了,辛巴和哈姆雷特本質上非常不同,哈姆雷特猶豫不決,辛巴就要果斷很多,辛巴認為是自己害死了父親,所以他懷著愧疚之心自我放逐,在逃避中長大成人,但當他認清了真相,明確了自己的責任以後就當機立斷跟刀疤來了一場大戰,最後先把贏了,整個故事也有了一個圓滿的解決。
所以哈姆雷特講的是一個人怎麼毀滅自己的過程,是個純粹的悲劇,而獅子王畢竟還要給大量的小朋友們看,所以他講的就是一個人怎麼尋找自我和承擔責任, 這實際上是個成長的主題,整個故事也經歷了從悲到喜,從莎士比亞寫出哈姆雷特,到今天已經400多年了,但這個模式還是這麼經典這麼耐用,除了《獅子王》以外,還誕生了大量使用哈姆雷特模式的電影。
比如伊桑霍克主演的《哈姆雷特》這其實是一部現代版的王子復仇記,在這個故事裡,哈姆雷特從丹麥王子搖身一變,成為了紐約大公司的富二代,但模式沒變,老爸被害哈姆雷特得知真相以後為父報仇,馮小剛拍的《夜宴》也是從哈姆雷特改編來的,不過在《夜宴》中,太子愛上了自己的後媽,也就是厲帝的皇后,這個皇后也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所以整個故事啊,從太子和厲帝之間的對抗,變成了太子厲帝和皇后之間的三國殺,俗話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以前個哈姆雷特,那麼你心裡的哈姆雷特是什麼樣呢。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了,歡迎大家點讚評論分享,我是大鼻孔君,感謝您的觀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