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任內這四年,到處敲打盟友,直接促使歐盟與中國走近,是中歐關係升溫的最大助攻者。這一切即將上臺的拜登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得知中歐投資協定馬上要成之後,便再也坐不住了,連忙派自己的親信國家安全顧問提名人沙利文出面阻止。
不過美國的攪局,反而堅定了中歐的決心,雙方趕在拜登就職前順利完成了談判,沒有給其插手的機會。而在協定談妥之後,法國也終於挺直腰板,第一次敢於對美資說「不」。
據法國《回聲報》1月5日報導稱,法國政府近日正式否決了美國一家企業對法國光電科技公司的收購,開創了對外國投資管控的先例。坦白講,在商業領域由政府直接出面進行幹預,這點其實並不罕見。
然而這次卻是法國史上首次針對親密盟友採取的類似措施,而且對方還是美國,要知道在此之前,「享受這種待遇」的主要都是中國企業。對此,法媒就指出,上述行為可能是一個信號,這預示著在歐洲國家進行收購交易最為活躍的美企,可能已經不再受到法國的歡迎了。
根據美國路孚特公司提供的數據,僅08年金融危機到2020年這十多年的時間裡,美國對歐洲的投資就高達1.7萬億美元,其中美企在法國的投入更是超過了1100億美元,遠多於其他國家,創下了一個驚人的記錄。
由此可見,美企對法國經濟影響之大,不過美企之所以能夠肆無忌憚的將觸手伸向法國各個角落,除了因為確實對經濟和帶動就業有促進作用外,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美國的忌憚和無可奈何。現在我們都知道美國在全球圍堵華為,誓要將其趕盡殺絕,但其實在川普上臺之前,美國不止一次使用這種伎倆。
阿爾斯通是一家在全球軌道交通和電氣設備製造領域具有領先優勢的企業,被稱之為法國的驕傲,可就是這樣一家頂級的科技公司因為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於是被盯上了。
2013年4月,美國聯邦調查局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剛下飛機的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並直接將其與死刑犯關在一起。被羈押近一年之後皮耶魯齊實在忍受不了折磨,承認了FBI對其的指控,然後美國又以相同的方式逮捕了皮耶魯齊的多位同事,逼迫他們認罪。最終拿到把柄的美國政府成功「肢解」了阿爾斯通這個龐然大物,其電氣業務被迫低價出售給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
這就是著名的「阿爾斯通事件」,可以說美國從頭到尾扮演的都是劫匪的角色,可當時的法國政府不僅沒能保住阿爾斯通,甚至都沒阻止涉事方通用電氣插手法國能源領域。以上這些與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的軟弱有關,但也的確是得罪不起美國。
時過境遷,國際環境發生劇變,現在歐盟整體上更為團結,對美國有了警惕之心,中國也成為了可以聯手的對象,這大大增強了馬克龍的底氣,使得他敢於組建歐洲聯軍,敢於公開反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後,美國反手就對法國等國採取了關稅報復,而不願受制於人的馬克龍既然邁出了第一步,一定還會有更激烈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