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是熔爐,很容易改變一個人的屬性和命運。
富爾茨賽季報銷,2017年選秀狀元花了三年的時間,做得最多的事情不是改變自己的投籃姿勢,而是從一個高光的定點作為發跡,去瘋狂的掙扎的維護自己名聲帶來的壓力,這期間作為一個「狀元郎」本身的色彩大於了一個年輕人初出茅廬可以被接受的容錯率以及「年輕人都會犯錯」的寬容,從一開始「狀元之旅」就是馬入夾道,你可以選擇做自己,但是先要做好人們期待的那個樣子,活成眾人裡「別人家的那個孩子」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選擇,但「狀元」似乎就是這樣,就像《錦衣衛》裡的說的那樣:「錦衣衛本來就是一條有進無退的路。」NBA這樣的名利場,很容易讓一個年輕的靈魂和軀體,得到雙重錘鍊的同時,也帶來雙重的災難。
這個被稱作「富兒子」的狀元,左膝十字韌帶撕裂報銷,但實際上你從他的名號就能聽出一二,「富爾茨」被延展成了「富兒子」,這種標籤化在他的短短的出道幾年已經成為常態。富爾茨在費城的出道算是驚豔,因為過去長達30年的時間裡,實際上在選秀裡成為「狀元」的後衛,鳳毛麟角,如果按照身高而言本-西蒙斯大概算是組織前鋒的類型吧,你不能強行說一個2.08米的運球高手就是打後衛的。嚴格說富爾茨之前,純粹後場身高出道的狀元,是2011年的歐文,2010年的沃爾,2008年的羅斯,1996年的艾弗森,好吧,這是大概過去半個世紀NBA狀元裡的僅有的幾個小個子球員,你大概可以感受一下他們出道之後頂著怎樣的光環和帽子出道。
《魔鬼代言人》帕西諾最經典的那句臺詞,道出了人世間最恐怖的牢籠和困苦:「虛榮,是我最愛的原罪。」
富爾茨報銷之前在費城經歷的最多的,不是打球的事兒。他「詭異的投籃姿勢」首先就被釘在了板上,就這一點富爾茨往下起釘子,就花了很久很久,他蹩腳的投籃以及無法拯救的命中率,帶來的結果就是在費城這個狀元被另一個狀元西蒙斯狠狠壓制,無法持球的同時一個不會投籃的狀元開始繞樁去打無球成為射手,簡直就是逼著結巴念繞口令,強人所難。而隨後媒體曝光的事情讓人大吃一驚,富爾茨竟然是因為心裡問題導致了投籃動作變形。據說當時富爾茨接受了長時間的心理治療,面對巨大的壓力他無所適從。
漢倫作為NBA著名的訓練師,曾經指導富爾茨的的投籃,但是他對於富爾茨的當時的經歷和狀態非常憂慮,「對富爾茨來說,(病情)顯然是近幾年來記錄在案最嚴重的籃球事件之一,他甚至忘記該怎樣投籃。我的指責是怎麼才能讓這個去年選秀中排名第一的孩子回到之前的狀態。」然而這還不僅僅是富爾茨在進入名利場之後的唯一的壓力,他的母親埃博尼也是幹擾和阻力之一。甚至在富爾茨成為狀元之後,他在富爾茨的臥室裡安裝了監控攝像頭,還要求和富爾茨親近的人籤署保密協議,很顯然富爾茨短短三年的毀滅之旅,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而遺憾的是賽場上看起來「左膝十字韌帶撕裂」這個傷病的背後,是多少期待,以及富爾茨自己過猶不及想要證明的決心,最終形成了悲劇的推手。
名,利,和時代進化帶來的大眾審判和剛需,已經成為了NBA頂級球星出道的三重門,一步一重天,一步一重山。
實際上早在1996年作為NBA歷史上最著名的小個子狀元,只有1.83米的艾弗森依然是整個NBA狀元歷史的異類和教父級的代表人物。在當時NBA遠遠沒有進入全球化戰略的時候,艾弗森一次普通的和喬丹的單挑,竟然成為了日後多少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我不想成為麥可-喬丹,不想成為魔術師詹森,也不想成為大鳥伯德或伊賽亞-託馬斯。我只是想在我職業生涯結束後,面對著鏡子,可以問心無愧的對自己說,我還是那個阿倫-艾弗森」這句經典的名言,非但沒有成為艾弗森日後應該被尊重的座右銘,反而一度成為媒體甚至大眾口誅筆伐的把柄,艾弗森本身我行我素的本色卻授人以柄。日後艾弗森乖張的個性之下,有多少是自由發揮,有多少是推波助瀾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人性極端的情緒爆發,有很多時候是源於「氣」,所謂氣是下山虎,錢是萬惡苗,很多人賭氣賭一時,有些人就是一輩子。艾弗森在日後被貼上「教練殺手」或者更衣室災難,是因為波波維奇的恩師布朗曾經被他狂罵20多次,可多年之後在又一個黃金選秀的背後,很多人都忘了老頑固布朗是怎麼對待米裡西奇那個年輕人的。這個根本不喜歡年輕人的老頭誨人不倦,也毀人不倦,他和艾弗森的對立,也曾一度讓艾弗森被「道德綁架」受到攻擊。
隨著名聲的湧入,誘惑自然就多了起來。之前的格裡芬和後來的西蒙斯,這幾年將日和下的幕後推手除了傷病,打法之外,最多的就是場外卡戴珊的事兒,不管是早些年格裡芬因為此時捲入的麻煩,還是這幾年西蒙斯剛出道就和詹娜混在一起,實際上「狀元」本身的名聲也給他們帶來了這樣的桃色麻煩,甚至在當時洛杉磯媒體報導下,快船交易掉了格裡芬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和詹娜的戀情嚴重影響了他的狀態。而西蒙斯在被卡戴珊綠了6次之後依然是執迷不悟,實際上西蒙斯的狀態在這幾年是呈現下滑態勢的,這本身就不是什麼好消息。
而一旦你無法活成人們期待的樣子,你大概就是失敗和不被認可的,在NBA最頂級的球星在維護「人設」方面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他們需要專心應對比賽和訓練努力變好的重要性。《全名目擊》裡孫紅雷在整個電影裡帶來最經典的解讀,實際上不是父愛如山的常態,而是人世界對於「世相」和「真相」曲解和誤讀的醜態甚至病態,「何為真相?你相信他是真相,他就是真相。」一段話道盡的是眾生對於名利場圈內人的標籤化和主觀臆斷,根本不會在意核心部分,邊緣體帶來的表面功夫就足夠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鑠金。
小球時代的進化下,內線的生存壓力是非常巨大的,很多內線球星從「能夠投籃」的軟體條件變成了「必須投籃」的剛需,以及小球之風下連中鋒和內線的身材要求都開始進入大眾評判的標準。2019年的錫安因為體型碩大,已經不止一次被媒體攻擊,認為他應該減肥,但應該減肥和「錫安能否承受壓力」是兩回事,從新賽季的良好表現看,錫安對於如今這種狀態的把控一點沒有問題。而艾頓作為東契奇和特雷楊的同屆狀元,因為這兩個人的爆發而無故受到「鄙視」,「他應該學會投籃」的事兒甚至被太陽放大,第三年出手權重繼續下滑,艾頓本身就有中投能力,但是沒有遠投能力都成為了他的「致命傷」。
新世紀20年來狀元不再年輕化,和高中生心理建設更容易崩塌有很大關係。並不是所有高中生都有詹姆斯那種團隊運作,以及強大的和媒體周旋的能力,要知道詹姆斯高中就炒掉了他的經紀人,他是一個異類。不過作為高中生狀元,2001年的布朗本身可能至於那麼平庸,他毀在喬丹的神威之下的事實是被公認的,「那個孩子被喬丹嚇壞了」的評論足以讓他不堪重負。而此後2007年狀元奧登,竟然因為「長得太老了」都能夠讓大帝過早的形成心理陰影,即便這個事兒大學就開始了,但是進入NBA成千上萬倍的放大報導和渲染,還是讓奧登一度非常壓抑。當狀元的煩惱,已經開始不僅僅是面對個人能力和名聲是否匹配的壓力了,名利的滾滾而來的同時,這個時代的「公眾話語權」和「審判的普及性」才是最恐怖的,被推動進入了自己不喜歡的「誤區」下的「砥礪前行」和不死不休不管不顧的「奮鬥故事」,簡直就是時代扭曲的洗腦,這些剛剛出道的年輕天才狀元們最先得到的不是理解和包容以及可以在允許範圍內的等待,他們確實是站在風口浪尖最危險的那批人,很容易就被風浪席捲淹沒。
過去十年全球飛速進入了全民互動時代之後,動輒就能聽到某某年輕的明星自殺,猝死這樣的消息,林林總總大概都是圍繞「過度消耗」和壓力巨大導致的崩潰。
「他們拿那麼多錢就應該幹這麼多的事兒,理所應當」。這種心態是全球通病,甚至媒體的惡意煽風點火和球迷動輒燒球衣的偏執狂,有過之而無不及。請收起這種口吻和理所應當的病態心理,我們和他們的生活都不易,產生連接的不應該是對別人生活強行規劃和指手畫腳,也少做那些「你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的蠢事。這個時代的「我們」和「他們」之間的交集應該就是對籃球純粹的熱愛,這才是心照不宣的交流和共鳴,而不是自以為是的推波助瀾的討伐,因為所有人的別處,也都是我們的當下,重壓之下勇者們的孤獨和無奈,是需要去融洽和接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