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狀元」,最高能做到什麼官職?

2021-01-10 腦洞外星人

封建社會中,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從而成為官員,進而改善社會地位,成為許多讀書人的理想,如宋代汪洙的《神童詩》中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最恰當的例證。

而及第之後,若能成為「狀元」,更是被看作走上人生巔峰,不僅如此,狀元初入仕途以及日後的發展,好比進入了「快車道」一般,而這北宋狀元的仕途升遷,更令人羨慕不已。

一、北宋狀元的官職授予

唐代進士及第,僅僅只是獲得做官的資格,還要進行吏部銓選,通過「身、言、書、判」四項標準遴選,複試合格才能授官任職,但大都是一些品階低微的閒散小官,即使是狀元,初入仕途也不過九品小官而已。

宋代進士及第後,會舉行盛大的「臨軒唱名」,公布士子的成績,而後依照名次授予官職。進士們大都授予地方官制,而狀元們則是被授予令旁人羨慕不已的京官,諸如以將作監丞(從六品)或者大理評事(從七品)作為初入仕途起點。

宋代狀元相較於唐代狀元的入仕起點以及日後發展,有著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宋代對於狀元授官任職。

在程序上來說,取消了唐代繁雜的「銓選」,採用直接授予官職的方法。第二、宋代狀元初授官職高,升遷速度快,相較於唐代狀元的起點以及日後發展,比較實惠。

二、宋代狀元的最高官職。

在讀書人眼裡看來,宰相是他們進入仕途後的頂點,就好比士兵眼中的元帥將軍。在宋代,通過科舉登頂狀元從而成為宰相,可謂是司空見慣。

比如太宗朝的呂蒙正,以及真宗朝的李迪、蔡齊,張觀,王曾和仁宗朝的王堯臣,宋庠等人,都通過科舉製成為狀元,走上他們人生中的巔峰,成為權柄朝野的宰相。

呂蒙正,李迪二人更是兩度拜相,其中又以呂蒙正令人驚嘆不已,自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考中狀元,到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就被擢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從狀元成為執政官,僅僅只花了六年時間。

而到端拱元年(988年),更是被拜為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時又奉命監修國史。

需要注意的是,自唐宋以來,擔任宰相者,往往都會授予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職,同時又兼修國史,所以,呂蒙正此時已經是貨真價實的「宰相」,一時之間榮耀無比,而這僅僅只過了十一年而已。

由於是狀元出身,不僅才學充備,而且在當政者眼裡看來,更是日後國家中高級官員的來源之一,故而在宋代,狀元們往往被寄予厚望,他們要做的不僅僅實現初入仕途這麼簡單的人生理想,而是要日後登頂廟堂,上為國君分擔國事,下為黎民排紓解難。

宋代狀元官職授予經歷過一個由低到高的浪潮。太祖時代,國家尚未統一,故而忙於戰事,狀元及第後授予官職,採用後周流行的「選人階」來執行,大都是從八品一類的初等職官,如防禦,團練,軍事推官等職。

太宗時代,國家大業已定,建設發展急需大量人才,對於狀元的除授官職也有很大的提升,從「選人階」提升到「京官階」,如呂蒙正考中狀元後,授予的官職便是從六品的將作監丞。

選人階與京官階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跨越非常難,而狀元們入仕就能進入京官階,出任地方一級州縣的副長官,這樣的恩遇前所未有,南宋人洪邁也正因如此,發出了「國朝科舉取士,自太平興國以來,恩典始重」的感嘆。

仁宗朝由於大量科舉人才進入官僚機構,造成員額緊張,故而仁宗不得不恢復「銓選」這種方式,加上通過「守選」,來緩解當時部分進士初授官職員額緊張的問題。

此時的狀元雖然還在京官行列,但同太宗時代來比,在待遇,品階都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真宗仁宗時代,共有10位狀元升任至宰執官,就北宋時期來看,人數是最多的。

三、結語

在宋代,從狀元升任為宰相這樣的高級官員,就數量和質量而言,等非常令世人和當政者滿意。首先,科舉制下脫穎而出的狀元們,對於官員隊伍儲備和國家治理發展,提供了難得的人才,其次,在社會中營造一種重視文教,人人可以通過「學而優則仕」的良好氛圍,這對於人才流動和政權鞏固,都有非常大的裨益。

相關焦點

  • 科普:古代狀元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狀元這個說法,最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說的是那些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天之驕子。但是,把狀元作為殿試第一名的正式名稱。還要等到明朝時,才開始使用。而在過去,能考上狀元的,大多是屬於拔尖的一列。這些狀元,無論天賦、努力,甚至運氣,都有過人之處。畢竟從地方一路考到京城,最後通過皇帝的考核,需要太多的因素。對於科舉來說,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考取功名,將來能夠當官。
  • 北宋的官名為何如此奇葩?這正是皇帝的高明之處
    「結銜」這個詞實際上是指官員全部官職的羅列,這個東西實際上是從北宋時期開始的,北宋之前的官員職位都相當簡單。比如我們熟悉的「江州司馬」白居易,他做官做到翰林院學士、左贊善大夫、杭州刺史等等,歷史上對他的稱呼也就無非是取最高官職中的一個。再比如杜甫,又稱為杜工部,因為他做官最高就做到了那個職位,因此對於他官職的描述不會多複雜。
  • 《水滸傳》好漢們當過的官職,在現代相當於什麼職位?官都不小
    《水滸傳》的108將中,有許多將領曾經都在北宋朝廷做過官,例如開篇魯達就擔任渭州提轄,武松因為景陽岡打虎被封為陽穀縣都頭等。那麼這些官職,在現代相當於什麼職務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宋朝官職有正從之分,又有一品到九品,一共是18個等級。
  • 清朝的「文狀元」和「武狀元」會被授什麼官職?誰的級別更高?
    清朝會試每三年在京都舉行一次,會試中舉的貢生(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的稱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欽定即「狀元
  • 古代的狀元榜眼,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
    正因為這三個稱號帶來的價值,使得很多的讀書人都心嚮往之,那麼在古代時期的狀元和榜眼以及探花,在現代又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而且考生在考中狀元後,會被皇帝當場授予官職,大多數都是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般都是都是從六品的官職,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而且要著重說明一下。
  • 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到底是個什麼官職?清朝武將的巔峰
    封建皇權社會中,官職體系都可被明確分為兩大類——文官、武官。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八旗」軍隊中的官職有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而「綠營」軍隊中的官職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等。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在封建制度下,最高的行政長官是皇帝嗎?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 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
  • 《百家姓》第二姓,源於我國的長壽始祖,史上有一位六元狀元
    錢姓家族也確實很優秀,在歷史上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後代,大家更加熟悉的應該是近現代的科學家、文學家,諸如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還有史學家錢穆、錢鍾書等等,古代也有很多優秀的錢姓後人,只是知名度相對來說沒那麼高,諸如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建國者錢鏐(liu),南朝宋太史令錢樂之,北宋文學家錢惟演,宋代的兒科醫生錢乙,明朝文學家錢謙益等等。那麼,「錢」作為一個姓氏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 歷史上的「上柱國」到底是什麼官職
    經常看電視劇的同學們有時會聽到古代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官職,叫「上柱國」。僅從字面上看,這個官職的名字的確很會讓人把它和丞相、宰相聯繫起來。但事實上,上柱國這個官職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拉風,但是職位也確實不低。
  • 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
    這要看什麼時期。首先要知道,狀元不是官,也沒有級別待遇,狀元(通常說文科)就相當於今天全國中級公務員考試第一名(包括筆試面試一起)。具體官職要看不同時期。至於什麼明字、明畫之類的基本屬小眾,也多是皇帝興趣所至,不是主流科舉,後期作廢多。唐代進士很難,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因為進士每科多不過中一二十人,少則三五人,甚至可能一個都不中,因此進士是晉升的快車道,運氣好一點的話,十幾年就能走完其他官員的路甚至入閣為相了。而且想參加進士科考試,還得有兩名從五品以上官爵者的正式推薦,唐代從五品已經是高官了。
  • 細數各朝代行政區如何劃分,各區最高長官是何官職?品級如何?
    自從秦朝統一天下後,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朝代的行政區劃分,各行政區最高長官名稱也不盡相同,而且在朝廷中的官職、地位也存在差異,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秦朝秦朝統一天下後,國家推行郡縣制,最初時分天下為36郡,後來增加至48個郡。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2|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
    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會把古代地理、政治結合一起,大家記得收藏喔。中國古代地方制度可分為分封制、郡縣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五個時期。其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
  • 雍正寵臣田文鏡的最高官職,放現在相當於什麼職務?你可能想不到
    每當說起清朝的大臣,早中晚時期都誕生了不少牛人,而要說最勵志的是誰?恐怕還是雍正麾下的田文鏡。> 1662年出生的田文境,在1683年以監生的身份被授予了福建長樂縣縣丞,當著最基層的公務員,在當時,監生可以花錢考取,因此往往被人們所輕視,而田文境在這上面,一幹就是9年,才由副轉正,擔任山西寧鄉縣的知縣,算是小小晉升了一下,又是13年過去,1705年,田文鏡開始擔任知州,一直到1706年,45歲的田文鏡,結束了自己的地方官履歷,進入京城,升遷為吏部員外郎,然而這個官職
  • 《清平樂》裡神童晏殊做過哪些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熱播電視劇《清平樂》裡出現了眾多北宋名臣的身影。其中,晏殊值得拿出來單獨說一說。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人,生於991年。晏殊從小就聰明伶俐,勤奮好學,5歲寫得一手漂亮的詩文,因而被稱讚為「神童」。晏殊的名聲很快傳到官府。1005年,晏殊在江南按撫張知白的推薦下,參加了殿試,在幾千名考生裡脫穎而出,考中進士。
  • 狀元究竟是個什麼官?一文讀懂狀元的前世今生
    狀元一詞就來源於科舉制。 狀元在中國歷史上的政壇、文壇上都有深遠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奇特現象。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 唐宋八大家:以官職來排位,孰高孰低?官職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那麼,這些人不僅僅是文人,同時也是做官的人,假如不以文品來排位,僅僅以官職高低來排,唐宋八大家誰高誰低呢?一、王安石若僅僅以官職高低來排位的話,那麼,王安石絕對是老大。據史書記載,王安石是進士及第,在底層就曾經擔任過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伴隨著實幹經驗的提升,很快他就幹出了很好的政績,並且在熙寧二年被任命為參政知州。
  • 古代官職制度: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是什麼官職,你知道嗎?
    三公九卿是秦漢時期皇帝的領導班子,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建立了以皇帝為尊,分散權臣權力,以三公九卿為中央官職的集權制度。三公九卿示意圖三公九卿前身早在周朝時期曾出現「三公六卿」制度。三公分別是:太師、太保、太傅。
  • 三國時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個官職更大?依據是什麼?
    郡守起源於漢景帝時期。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史記》稱有四十個郡,《晉書》稱有四十個郡),郡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區劃,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亭。郡長們。稱郡守到了漢景帝時期,將郡守改為太守。在三國時期,太守仍然是一郡的最高長官。司吏出現於漢武帝時期,最初並非行政官,而是監察官。秦確立郡縣制後,每郡設監察御史一人,監察郡縣政務,有權向中央報告。
  • 一篇文章讓你看懂三國演義的官職,漢末官職詳解
    原創|忐忑五千年 圖片|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我們看三國演義或者三國類小說的時候經常被裡邊亂七八糟的官職搞得頭昏腦漲,那麼東漢的官職是怎麼設置的呢?官職的大小和從屬又是怎麼定義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掰一掰東漢和三國時期的官職。文官漢朝官制非常的豐富,經常改來改去,整體氛圍西漢官制和東漢官制,有中央官制,也有地方官制。
  • 總督、將軍、總兵都能統領千軍萬馬,誰的官職最大?看完長知識了
    不過,相信各位讀者對古代的一些官職大小並不十分清楚。尤其是一些名字相近的官職,譬如知府、巡撫,又或是總督、總兵、提督、都統等,更是一頭霧水。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幾個古代容易搞混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