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電視劇的同學們有時會聽到古代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官職,叫「上柱國」。僅從字面上看,這個官職的名字的確很會讓人把它和丞相、宰相聯繫起來。但事實上,上柱國這個官職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拉風,但是職位也確實不低。
上柱國的官職最先是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所設,是統帥軍隊的最高職位,處於令尹之下。令尹是國家的最高官職,統領文武,但上柱國只是外出打仗時統領軍隊的最高長官。比如楚國的令尹昭陽就做過上柱國這個官職。在戰國時期,上柱國是握有軍隊實權的職位,必須要有軍事很強的軍事能力才足以擔任。
南北朝時期的上柱國
春秋戰國後上柱國這個職位就被取消了,從秦漢、魏晉後到了南北朝之時上柱國的職位又開始授予有軍功的將軍。當時北魏孝莊帝因朱爾榮有翊戴之功,封其為上柱國將軍;西魏文帝以宇文泰有建中興之功,封其為上柱國。值得一提的是,除去宇文泰外,魏文帝還陸續封了七個人為上柱國,史稱「八柱國」。但宇文泰為「八柱國」之首,位極人臣。
隋唐時期的上柱國
隋唐時期,上柱國的職位已經沒有實權,僅僅是皇帝賞賜有功之臣的一種榮耀。這樣說吧,就類似於今天的「一等功」、「二等功」。但唐代把功勳的等級分為十二等,最高等級是「上柱國」,其次是「柱國」,而且獲得這種功勳時只看功勞,不看自身的官職級別,就是說從士兵到將領都可以獲得各種勳級。
五代時期的上柱國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上柱國的授予又有了新的變化,但還是以授勳為主。規定文官只要官階夠高,就授予柱國,隨著年齡逐漸增大,在某個時期可授予上柱國;武官可以不用太高的官階,但必須陸續積累戰功,戰功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授予上柱國。看來,五代十國期間,文官也可以作為上柱國了。
明朝的上柱國
明朝的上柱國也延續了歷史上的慣例,以功勞獲得的大小來授予。明朝的時候授予的上柱國分生前授予和死後追授。生前獲封上柱國者,只有兩人,而且都是首輔。一個是嘉靖皇帝時期的首輔夏言,一個是天啟皇帝首輔葉向高。在死後能夠追授「上柱國」的明朝有四個人,一個是明朝初年的名將常遇春、一個是明朝初年軍事才能和人品俱佳的吳良,一個是永樂年間的黑衣宰相姚廣孝,一個是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明朝授予的上柱國是把一個人的資歷、能力、官階、服務朝廷時間都考慮在內,含金量是十分高的。
上柱國的名稱從春秋戰國開始,到明朝末期終止。起先是為了統帥軍隊設置的官職,後來演變為一種功勳的名稱。
以後看電視劇別再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