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到底是個什麼官職?清朝武將的巔峰

2021-01-09 清朝那些人

「建威」,建立威嚴,令人可畏;威風凜凜、望而生畏。「建威將軍」,即由皇帝欽封的威力可畏的將軍,威震四方、令敵膽寒!

封建皇權社會中,官職體系都可被明確分為兩大類——文官、武官。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

「八旗」軍隊中的官職有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而「綠營」軍隊中的官職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等。

但是,就如同現在的軍人同時擁有職務和軍銜一樣,清朝時期的武職官員也同時擁有著「官職」的任命和「榮譽官職」的加封。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初期對於武職官員「榮譽官職」的封贈,和文職官員一樣,加封為「光祿大夫」、「榮祿大夫」等。只是,這種封贈有著明顯的「滿漢之分」,「凡屬八旗一品武職,封光祿大夫;凡屬綠營一品武職,封榮祿大夫」。

為了區別文武官員的封贈,也為了突出武職官員的地位和影響,乾隆五十一年,乾隆皇帝為武職官員制定了新的「榮譽官職」封贈方式,即「武階」,也就是類似於今天的「軍銜」加封。

「建威將軍」,就是清朝「武階」中的一個等級!

根據《清朝通典·職官十八》的記載:

武職正一品曰建威將軍;從一品曰振威將軍;正二品曰武顯將軍;從二品曰武功將軍……正九品曰修武校尉;從九品曰修武佐校尉。

也就是說,「建威將軍」乃係清朝武將「武階」中的最高等級,且其品秩為「正一品」。

就「武階」而言,「建威將軍」基本類似於今天的最高軍銜——上將;就「品秩」而言,「建威將軍」則基本對應於現今的正國級行政級別。

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主要有以下幾位代表人物:

1、李經邁

晚清重臣李鴻章最小的兒子,官至「副都統」、「郵傳部副大臣」,既是文臣,又是武官。李經邁的官職品級雖為正二品,但蒙其父李鴻章之蔭,曾被「特賞頭品頂戴」。所以,有了在外交方面的突出貢獻以後,李經邁便獲封了文臣的最高封贈——「光祿大夫」和武臣的最高「武階」——「建威將軍」。

李鴻章幼子——李經邁

2、馬文仲

光緒九年,法國入侵越南並試圖以此為跳板撞開中國的大門。應越南請求,清政府派兵支援,馬文仲就是當時赴越作戰的清軍統領。根據《清實錄·德宗實錄》的記載,在越南戰場上,馬文仲身先士卒、屢建奇功並多次大敗法軍。為表彰馬文仲的赫赫戰功,光緒皇帝下令將其封為「建威將軍」。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清朝通典·職官十八》、《清實錄·德宗實錄》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為從一品武職外官。總兵為正二品武職外官。清朝將軍以駐防地名為號,乾隆朝定製為14位,即盛京將軍、 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裡雅蘇臺將軍、伊犁將軍、綏遠將軍、江寧將軍 、 成都將軍、西安將軍、寧夏將軍、荊州將軍、杭州將軍、福州將軍、廣州將軍。
  • 清朝共有9位「撫遠大將軍」,除了年羹堯外,其他人都是什麼下場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特殊之處在於,他們的官職劃分及名稱,在入關前與入關後有著比較大的差異。根據《清史稿》記載,清朝最早的武將官位,如「經略大臣」與「大將軍」等,都是從常設官職變為了非常設官職。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廢黜「巡按制」,施行「督撫制」,總督和巡撫的權力才開始逐漸確立和穩固,成為朝廷管理地方政府的主要官職。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軍事,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地區書記;巡撫,乃係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執掌一省軍民政務。
  • 清朝總督和駐防將軍到底是什麼樣的職位?他們兩個誰的官職大?
    而在這個時候很多就有這麼一個疑問,兩江總督是一個什麼官,他為什麼就敢殺了貴為皇親國戚的赫裡,赫裡為什麼又會在受審的時候說自己是江寧將軍,是這兩江的領銜長官,是于成龍的上司,于成龍無權問題的罪呢?這江寧將軍又是什麼官呢?到底是總督大,還是江寧將軍大呢?
  • 清朝有一個地方官職叫「布政使」,這究竟是個什麼官
    說起清朝的地方官制,相信大家應該對總督和巡撫這兩個官職最為熟悉,這兩個官職都是在地方管理上職位最高的。總督在清朝是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政職務,也就是在他所管轄的一個省或者兩三個省的範圍內,所有的事務都是總督說了算。巡撫則是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執掌一省軍民政務。
  • 清朝時期的「道臺」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比省長小,比市委書記大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清朝之所以能夠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200餘年,和其成熟先進、系統完善的官制體系分不開。清朝官員的等級分「九品十八級」;任職地點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清朝的地方行政分為三級——「省、府、縣」,與之相對應的最高行政長官分別為「總督、巡撫」、「知府」、「知縣」。
  • 清朝的「二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可謂是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其中官制體系的系統有效、成熟完善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清王朝對中原地區的有效統治。一般而言,清朝官職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而官職體系有著等級森嚴、尊卑明確的「品級」對應。  清朝官員形象
  • 北洋時期十大軍閥
    第一位:建威上將軍,北洋之虎,皖系首領段祺瑞,段祺瑞字芝泉,北洋三傑的其中之一,袁世凱的五虎上將的其中一個,他曾經四次出任國務總理,因為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被人們稱為「六不總理」。段祺瑞曾經逼迫清朝皇帝退位。
  • 清朝的「文狀元」和「武狀元」會被授什麼官職?誰的級別更高?
    清朝會試每三年在京都舉行一次,會試中舉的貢生(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的稱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欽定即「
  • 清朝時期的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都是幹嘛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借鑑了前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將封建專制體制發展到極致狀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並分化大臣權力,清朝統治階層制定了一套完備、系統、先進的官制體系,總體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以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官員,均屬「中央官職」;而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則屬「地方官職」。
  • 舊時代的中國軍隊,北洋軍閥時期,到底採用了什麼編制?
    例如出現了師長、旅長等常見的官職,但同時出現了標統、協統等不常見的官職。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從清朝末期到軍閥混戰時代,軍隊到底採用了什麼類型的編制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其實從清朝到軍閥混戰,我國軍隊的編制,前後經歷了3個階段,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清朝軍隊的編制情況,因為舊時代的編制,也是從清朝軍隊編制一步步過渡而來的。
  •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之間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將其徹底消滅?
    在這之後,噶爾丹的繼任者們依然給清朝製造了大量的麻煩,最終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才最終將準噶爾問題徹底解決。而伴隨著準噶爾汗國的覆亡,大清王朝也來到了其疆域最為鼎盛的時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同時清朝也通過設立伊犁將軍等官職和機構,強化了朝廷中央對於新疆地區的管理,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邊疆的安定。
  • 秦漢官職與清代官職對照表
    秩石制,是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官員級別制度,以俸祿的多寡來釐定官吏等級。曹魏時設定九品中正制,秩石制依舊不廢,兩種品級制度同行。這也是中國古代實行千年以上的官吏定級制度。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將原有九品中正制改為每品正、從二級,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品再分上、下兩階,一共三十階,秩石制才逐漸退出中華北方王朝。
  • 總督、將軍、總兵都能統領千軍萬馬,誰的官職最大?看完長知識了
    最早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且那會的將軍也分高低,像是「大將軍」這種才能統領國家全部的軍隊,其他的只能分管部分部隊。在戰時,將軍的官銜能達到正一品。 到了清朝,只有那些戍守邊疆的最高長官才是將軍,譬如封疆大將軍,伊犁將軍等等。內陸中原地區的兵官一律沒有將軍一說。
  • 清朝有一官職叫鐵帽子王,如今相當於什麼官職?
    關注清朝歷史的人應該都聽說過鐵帽子王,地位很高,但是有多高?怎樣才能成為鐵帽子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清朝的鐵帽子王的地位相當於英王室的公爵,全國就那個幾個,可以世代相傳。縱觀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鐵帽子一共有十二頂,其中八頂是開國初期賞出去的另外四頂是中晚期賞出去的。前八頂中有六頂是和碩親王,兩頂分封給多羅郡王。最晚分出去的三頂——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很倒黴,因為剛得到,往下傳了沒幾個後人清朝就亡了。想要成為鐵帽子王,首先必須是皇室宗親,其次還要有非常大的貢獻,比如開疆擴土。
  • 古代珍貴的「補丁」:清朝武官官服的補子為何「豹」高於「虎」?
    到了清朝之後,明代的補子還是繼續被沿用,只不過是個品級所代表的動物有被稍作改變,比如文官只中的八品官員的補子改為鵪鶉,九品改為練雀。 五官之中的三品改為豹,四品改為虎。這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做工極為精緻講究,對官員來說具有極高的意義價值。
  • 清朝官員的仕途升遷,哪一級最難跨越?從「四品」升「三品」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可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別太大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可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 《大秦賦》中,李斯的長史,蒙恬的郎中,都是什麼官職呢?
    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中,李斯的長史,蒙恬的郎中,都是什麼官職呢? 一 首先,在古裝歷史劇《大秦賦》中,有些官職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比如呂不韋擔任的丞相(相邦)這一官職,大家都知道這是百官之首。再比如蒙驁的上將軍,可以和三國時期的大將軍相提並論。不過,就李斯擔任的長史和蒙恬擔任的郎中,很多人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在一些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包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詞可是清朝的專有名詞。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