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汗國與清朝之間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將其徹底消滅?

2021-01-10 王府史話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對於噶爾丹這個名字想必不會陌生。歷史上的噶爾丹以及他所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可以說是康熙皇帝以及當時的大清王朝最為危險的敵人,以至於康熙要連續三次御駕親徵直至噶爾丹敗亡。在這之後,噶爾丹的繼任者們依然給清朝製造了大量的麻煩,最終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才最終將準噶爾問題徹底解決。

而伴隨著準噶爾汗國的覆亡,大清王朝也來到了其疆域最為鼎盛的時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同時清朝也通過設立伊犁將軍等官職和機構,強化了朝廷中央對於新疆地區的管理,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邊疆的安定。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次御駕親徵,康熙終於打敗了他人生中最強大、也是危險的敵人。

明清交際之際,蒙古分為三個大的部落,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也稱喀爾喀蒙古,以及漠西蒙古,也稱衛拉特蒙古。

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的繼任者額哲向皇太極投降,至此整個漠南蒙古地區劃歸清朝的統治範圍。清崇德三年(1638年),漠北蒙古三部向清朝納貢臣服,接受清朝冊封。而到了順治三年(1646年),漠西蒙古諸部首領也聯名向清朝臣服,並確定了每兩年到北京進行一次進貢朝拜的制度。

至此,清朝與蒙古各部落之間的「君臣」與「朝貢」關係正式確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伴隨著康熙九年(1670年),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原首領僧格被暗殺,由其弟噶爾丹接手整個準噶爾部落開始,準噶爾與大清王朝之間逐漸走向了對立面。

康熙十五年(1676年),噶爾丹在西藏達賴喇嘛的支持下,打敗了漠西蒙古諸部名義上的「共主」、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汗,就此確立了準噶爾在漠西蒙古的領導地位,進而建立準噶爾汗國。並且從這個時候開始,噶爾丹停止了向清朝進行朝拜和進貢,與清朝的關係也由此變得緊張起來。

之後,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時候,噶爾丹又揮師南疆,打敗了由維吾爾人建立的葉爾羌汗國,至此,噶爾丹統一天山南北,控制了整個新疆地區。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噶爾丹的野心並不止此。

衛拉特蒙古中的「衛拉特」,就是「瓦剌」的諧音,噶爾丹也正是當年製造明朝由盛轉衰的「土木堡之變」俘虜明英宗朱祁鎮的瓦剌首領也先的後人,而他也將重現先祖榮光,進而統一蒙古乃至佔領整個漢人地面作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於是,噶爾丹趁著康熙皇帝收復臺灣,以及在東北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應對沙皇俄國侵略的時候,將自己的影響力開始向漠北蒙古擴展,並且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趁著漠北蒙古中的札薩克圖汗與土謝圖汗交戰之時,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降服了整個漠北蒙古。

至此,噶爾丹所建立的準噶爾汗國的勢力達到了最高峰,其版圖覆蓋了今天的整個新疆、外蒙古以及內蒙、甘肅、寧夏、青海和中亞的部分地區,並且不斷繼續向東向南推進,其兵鋒距離北京已經不足千裡,而志得意滿的噶爾丹也就此大言不慚的向康熙提出「聖上君南,我掌北方」,計劃與康熙以長城為界,分庭而治。

(圖片來源於網絡)

噶爾丹的迅速擴張給康熙以極大震撼,並且其還得到了沙皇俄國的暗中支持,使得康熙皇帝不得不高度重視這個危險的敵人。

於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御駕親徵,最終在「烏蘭布通之戰」中以付出極為慘烈的代價戰勝噶爾丹,就此將噶爾丹的勢力驅逐回了漠北。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再度御駕親徵討伐噶爾丹,並在「昭莫多之戰」中打得噶爾丹全軍覆沒,至此噶爾丹再也無法東山再起。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再一次帶兵親徵,渡過黃河,直撲竄逃到寧夏的噶爾丹而來,噶爾丹也就此在眾叛親離中絕望自盡。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通過三次御駕親徵,康熙不僅徹底消滅的噶爾丹這個危險的敵人,同時也對準噶爾的勢力予以了沉重打擊,而康熙也就此將漠北蒙古納入大清王朝的版圖之中。

而在噶爾丹去世後,康熙扶持噶爾丹的侄子,早在「烏蘭布通之戰」前就與噶爾丹決裂並給予康熙重要幫助的策妄阿拉布坦為準噶爾的新任首領。

至此,大清王朝與準噶爾汗國之間,開始了二十年的短暫和平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朝終於解決了準噶爾問題。

康熙對於策妄阿拉布坦給予了很大的優待,然而事實證明,康熙這是在「養虎為患」。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噶爾丹的繼任者策妄阿拉布坦發動叛亂,並派兵進攻並佔領拉薩,殺死拉藏汗,並控制了整個西藏、青海以及四川、甘肅部分地區,和碩特汗國就此滅亡。

於是,康熙封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統領大軍前往平叛,順利打敗了準噶爾的軍隊,收復了西藏和青海地區。之後,康熙對藏區的統治機構和人員進行了調整與部署,正式建立了對於藏區的統治,並將其納入清朝的版圖範圍之中,整個西藏地區也就此進入到了政通人和的「頗羅鼐時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康熙去世後,雍正繼位,隨即在雍正元年(1723年)爆發了策妄阿拉布坦支持的青海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的叛亂,而此時的策妄阿拉布坦也加緊了軍事部署,準備與羅卜藏丹津進行會合,共同抗擊清軍。

可誰知年羹堯極為迅速的就平定了羅卜藏丹津的叛亂,策妄阿拉布坦只得繼續獨自抵抗清朝,並隨後在雍正三年(1725年)與雍正達成「停戰協議」,雙方再次短暫歇兵。

然而,伴隨著雍正五年(1725年)策妄阿拉布坦的去世,其繼任者噶爾丹策零重新挑起了戰端,持續不斷的發兵進攻清軍,特別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的「科布多之戰」中,打得清軍將領傅爾丹全軍覆沒,給雍正以極大震撼。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乾隆登基後,對於噶爾丹策零採取了「懷柔政策」,雙方重新訂立「停戰協議」,之後便再沒有了大規模的衝突。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去世,準噶爾汗國也因其次子長子喇嘛達爾扎和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爭奪汗位而陷入內亂之中,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整個汗國也開始四分五裂。

而乾隆皇帝也抓住了這一時機,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時候,派大軍進攻新疆進而佔領了伊犁,隨後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時候,徹底平定了準噶爾的內亂。

至此,存在了近八十年的準噶爾汗國徹底覆亡,而新疆也被正式納入到了大清王朝的版圖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平定準噶爾汗國對於整個大清王朝來說,意義可謂是非常重大。

首先,清朝的版圖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之前,清朝的版圖面積除了「繼承」明朝的「兩京一十三省」之外,也就剩下了其從關外帶來的東北和內蒙地區,總面積約為700多萬平方公裡。

而通過與準噶爾汗國的不斷徵戰,在驅逐準噶爾勢力的同時,也不斷擴充著自己的領地:先是外蒙地區,即今天的蒙古國全境,以及在《恰克圖條約》中清朝主動退讓出的貝加爾湖等地區,面積有200多萬平方公裡;接著奪回了西藏、青海全境以及四川、甘肅部分地區,面積也近300萬平方公裡;而徹底覆亡準噶爾汗國後,也將當時的新疆納入版圖,這一地區包括現在的新疆,以及之後被俄國划走的中亞地區,面積也達到了200多萬平方公裡。

至此,清朝的版圖達到巔峰,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清朝邊疆的少數民族地區得以恢復安穩。

在此之前,由於各民族、各部落,特別是蒙古諸部之間爭鬥不止,甚至是在部落內部也是內鬥不斷,無疑給這一地區的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而在徹底納入清朝的統治範圍後,少數民族地區開始接受清朝的統一管理,也使這些地區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環境局面。

再次,就是有效的抵禦了沙皇俄國的滲透和侵略。

在康熙朝時期的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之後,沙皇俄國依然是「賊心不死」,並且給予了準噶爾汗國以極大支持,唆使其不斷與清朝為敵。而伴隨著準噶爾汗國的滅亡,沙皇俄國的這一扶持「代理人」的計劃最終破產,而清朝也得以繼續將沙俄的侵略勢力拒之於國門之外,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利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乾隆消滅了準噶爾汗國,為什麼還有大小和卓叛亂?
    明清交替之際,在中國西北誕生了一個準噶爾汗國。準噶爾部就是明朝時期的瓦剌,瓦剌強盛時期曾吊打大明,還俘虜過大明皇帝。不過瓦剌衰落後,在向西遷移的過程中分裂了,準噶爾部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忙著入主中原,穩定全國統治。
  • 準噶爾汗國,除了熟知的噶爾丹外,其實還有強人
    明清交替之際,在西北出現了一個準噶爾汗國,不過當時誰也顧不上這裡。然而等到清朝入主中原後,準噶爾汗國也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實力不容小覷。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準噶爾的噶爾丹,他是這個政權的首領。
  • 與清朝分庭抗禮控制整個新疆的準噶爾汗國是怎樣迅速發展起來的?
    如果從噶爾丹於康熙十八年(1679)被西藏的達賴喇嘛冊封為「博碩克圖汗」算起,到乾隆二十年為止,共存在了76年。在準噶爾汗國存在期間,準噶爾汗國的主要執政者有巴圖爾琿臺吉、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等人。準噶爾部起源於衛拉特蒙古綽羅斯部,明代瓦剌也先即出於此部。
  • 俄羅斯畫的明清地圖:從全球的角度展示了清朝和俄羅斯領土爭奪
    1579年,西伯利亞汗國滅亡,俄羅斯很快便在鄂畢河流域建立了殖民據點,以作為進一步的擴張。俄羅斯的擴張(明朝竟然不知道)17世紀初期的俄羅斯,還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家,其北部雖然有北冰洋,但是卻不適合通航。於是,俄羅斯制定了一個頗具野心的擴張計劃,向西要打通波羅的海通道,向南要通向黑海,向東則要到達太平洋沿岸。在這個野心計劃的推動下,俄羅斯開始四面出擊。
  • 清朝有哪些藩屬國?最後的藩屬國是哪個國家?為何70年前還在進貢
    那麼何為藩屬國呢?清朝有哪些藩屬國?最後的藩屬國是哪個國家?為何70年前還在進貢?我們一一道來。從西漢開始,我國就開始有了藩屬國。所謂的藩屬國就是在名義上有主權,但是在經濟等方面還要依靠其他國家,向其他國家進貢,其他國家給他提供保護的一鐘形式。
  • 打了勝仗,卻失了土地:清朝為何承認西伯利亞歸沙俄?
    13世紀初,基輔羅斯及東歐的眾多公國被蒙古大汗拔都(成吉思汗之孫)建立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所徵服,成為其附庸。 莫斯科公國:1283年,留裡克王朝支系的莫斯科公國建立,是基輔羅斯公國分裂出的眾多公國之一,首都位於莫斯科。
  • 中國最大一塊領土永久納入版圖,清朝皇帝怎麼得此大業?
    消滅準噶爾汗國 西域與天山南北,自古以來就位於中原農耕王朝的統治邊緣地帶,絕大部分中央王朝不是力有不逮,就是毫無興趣,對以上區域並未實控。
  • 沙皇俄國在歐洲列強中實力最弱,為何卻能在遠東迅速擴張領土?
    要徵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土地,單是運輸兵力和提供物資就是個不小的挑戰,所以這一區域一直以來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發配犯人,這和清朝動不動發配人到寧古塔搬磚有異曲同工之妙,沙皇俄國能將這一區域納入版圖,不只是地理環境帶來的「優越」條件,在政策上也還是很有些手段的。
  • 偽滿洲國為何將「首都」建在長春,而不是清朝的龍興之地瀋陽?
    位於東北吉林的長春,其實是一個很年輕的城市,長春從建城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在九一八事變後,與東三省一起淪陷日本帝國主義手中的長春,居然成為了日本一手炮製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的「國都」,並改名為「新京」。
  • 雖然都有蒙古包,但也有很多差異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會分為內外的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外蒙,外蒙全稱蒙古國,位於我國和俄羅斯之間,是一個僅有兩個鄰國的內陸國家。其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烏蘭巴託,主體民族為喀爾喀蒙古族,約佔全國人口的80%,官方語言為蒙古語,信奉藏傳佛教。
  • 中俄西段邊界只有55公裡,為何沒被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隔開?
    俄哈之間的邊界長達6846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段」邊界。而與我國邊界線最長的鄰國是蒙古國,中蒙之間的邊界長達4710公裡,要比中俄邊界長三百多公裡。 哈薩克斯坦位於中亞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北部與俄羅斯為鄰,東部與我國接壤。而蒙古國是一個位於中俄之間的內陸國,東西南三面與我國為鄰,北部與俄羅斯接壤。
  • 清朝和西伯利亞什麼關係,為何要放棄尼布楚等大片土地
    因為歷史上中國和西伯利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特別是清朝時期,中國丟掉了西伯利亞大片的土地。即使是被認為平等條約的《尼布楚條約》實際上中國也割讓了貝加爾湖、尼布楚等大片領土。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清朝和西伯利亞什麼關係,清政府為何要放棄尼布楚等大片土地?
  • 嶽鍾琪,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卻因一個身份落個差點被處死的下場
    事實上,嶽鍾琪在清朝是被重用的。整個清朝,能以漢人之身拜大將軍,手握川陝甘三省兵權,連滿洲八旗要也聽命於他,僅嶽鍾琪一人。乾隆將其列為五功臣之一,與兆惠、阿里衰、明瑞、舒赫德等四位滿人同列,並稱其為「三朝武臣巨擘」,也僅嶽鍾琪一人。
  • 美麗的秋海棠——中國清朝曾經擁有過近乎完美的版圖
    元朝版圖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國,隨即展開了徵服世界的軍事行動,他和他的子孫們建立了面積達三千萬平方千米的蒙古帝國,從而成為世界歷史上連續疆域空前絕後的國家。兩漢鼎盛時期最長,有四百多年,但沒有統治蒙古高原、東北和青藏高原;唐朝時期青藏高原和東北大部分都沒有統治過,鼎盛時期也就有幾十年時間,安史之亂後版圖急速退縮;元朝雖然疆域廣大,遠超漢唐,有效統治著藏區 、蒙古、東北及西伯利亞中南部,但唯獨沒有管轄西域,西域當時屬於察合臺汗國。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性事件,因為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徹底打開,把對中國還盲目自信樂觀的一群統治者,徹底打醒。這場戰爭也讓中國不得不從國外吸收新的文化和知識,這才讓人們意識到,原來中國已經不是天朝上國了。
  • 這就是歷朝三相的馬齊勾結沙俄、出賣清朝的價格!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大清王朝西北最大的邊疆隱患準格爾汗國國力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其軍隊數量一度達到30萬之眾,在其汗王阿拉布坦的帶領下數次擊敗清朝軍隊。而後中俄兩國就此次談判達成籤訂的《布連斯奇條約》之所以讓沙俄得到了比《尼布楚條約》更多的利益,最主要的原因竟在於他們拉攏了大學士馬齊,而馬齊則以1000盧布貂皮的價格就將大清王朝的利益出賣,將自己的國家出賣,提供給沙俄談判情報、談判人員性格脾氣、清朝的談判底線等等重要信息。
  • 察合臺汗國和葉爾羌汗國是怎麼回事?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那麼,明代的葉爾羌汗國和蒙元時期的察合臺汗國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呢?察合臺汗國的前世:察合臺汗國最開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依其領地擴建而成,後經其子孫不斷發展形成為獨立的汗國。1321年後,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為「蒙兀兒斯坦」,即東察合臺汗國,西部稱為「馬維蘭納兒」,即西察合臺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