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別太大

2021-01-16 騰訊網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可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只是,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或者文獻典籍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朝廷大員」或者「封疆大吏」的說法。

那麼,什麼級別的官員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或者「封疆大吏」?

按照《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說法,朝廷上,「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地方上,按察使、布政使,尤其是巡撫、總督等官員才能被稱為「封疆大吏」。

另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的「按察使」為正三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督撫」則更是高居一、二品的顯赫官職。也就是說,不光是朝廷之上,就連地方官制系統中,四品以上也是劃分官員級別的重要分水嶺。

換句話說,對於清朝官員而言,從「四品」升為「三品」絕對是一道至關重要的鴻溝;自然,也是最難逾越的一道坎!

行政級別上的明顯變化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從四品」官職為「知府」,行政級別為正廳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地級市市委書記;「正四品」的代表性官職為「道員」,行政級別稍高於正廳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地委專區書記。

而「從三品」的代表性官職為「鹽運使」,執掌一省鹽務,行政級別稍低於副部級;「正三品」的代表性官職為「按察使」,執掌一省刑名,相當於現今的政法委書記,行政級別為副部級。

也就是說,從「四品」升為「三品」,除了代表著廳級官員步入部級行列,而且還代表著市級領導正式進入省級領導行列。也就是我們上文提及之地方官員正式進入了「封疆大吏」的範圍。

正副官職的立馬轉變

在清朝時期的「中央官職」中,「三品」和「四品」之間的差別更為明顯。

中央官職中,翰林院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內閣侍讀學士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從四品」官職。「侍讀學士」可以理解為高級秘書或者高級參謀。而「正四品」的代表性官職更具統一性,大理寺、詹事府、太常寺、太僕寺好、鴻臚寺等中央直屬機構的「二把手」幾乎全部為「正四品」官職。

「侍讀學士」想要進入內閣,成為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就必須進入「六部」等中央行政機構或者外放地方,先行任職一段時間的「三品」官職才行。而上述中央行政機構的「一把手」又幾乎全為「三品」官職。

也就是說,對於「中央官職」而言,從「四品」升為「三品」,代表著從「二把手」到「一把手」的關鍵性轉變;更是秘書、參謀們進入朝廷權力中樞的必經之路。

各項待遇的明顯抬升

除了行政級別和正副官職上的明顯區別外,清朝「三品」和「四品」官員之間的各項待遇區別,才是這道鴻溝最難逾越的主要原因。

1、升職渠道的不同

根據清朝的官制規定,清朝「四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並不在吏部,而是由吏部開列名單,皇帝欽點或者直接由皇帝特旨授予。也就是說,清朝「四品」官員再想往上升,就必須有皇帝而非吏部點頭認可,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正常情況下,清朝官員即使「三年一調」,等到順利升至「四品」也基本到了快退休的年齡。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皇帝的特旨厚恩,才能予以關鍵性的升遷。「雍正三大寵臣」之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幾乎都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才順利地成為了一方封疆大吏。

也就是說,只要得到了皇帝青睞,順利升至「三品」,就等於迎來了更為廣寬的仕途晉升空間,出任封疆大吏甚至位列殿閣、入職軍機都不無可能。

2、家眷待遇的不同

按照清朝的「誥封制度」規定,「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也就是說,「三品」官員的家眷誥封可以延伸至「祖母」一輩;而「四品」官員則只能延伸至「母親」一輩;誥封待遇,明顯不同。

3、退休待遇的不同

按照清朝的「致仕制度」要求,「三品」及以上官員才擁有「原品致仕」甚至「加銜致仕」並享受「全俸」、「半俸」的退休工資待遇。而「三品」以下官員,除了皇帝特旨,一般只能「無品無俸」退休。

4、追諡待遇的不同

清朝文臣死後想要得到「文」字諡號,必須是「翰林」出身,而且只有「二品」以上官員才能向皇帝請求諡號的追贈。但「三品」官員如果生前無重大過失,一般會在死後予以「加銜」恩賞,也就是硬性將其升級至能夠給予追諡的資格。但「四品」官員則沒有這個特殊資格,就算給予「加銜」,恐怕滿足不了「二品」的硬性規定。

5、蒙蔭待遇的不同

所謂「蒙蔭」,即「因上一輩有功,而給予下一輩入學為官的待遇」。清朝的「三品」官員,按例「蔭子一人,以正七品委用」,直接就是一個正處級待遇。而「三品」以下官員雖然也有「蒙蔭」一說,但級別待遇就差得遠了。

就此來看,清朝官員從「三品」升級至「四品」,不僅僅是行政級別上的關鍵性跨越;「二把手」向「一把手」的決定性職務升遷;而且還能擁有「朝廷大員」、封疆大吏」才能享受的多項特殊待遇。諸如蔭妻封子,諸如退休待遇、諸如死後追諡這種古代文臣最為看重的所在。

所以,「三品」升「四品」才是清朝官員最難跨越,也最渴望跨越的一道鴻溝!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嘯亭雜錄》、《清稗類鈔》、《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相關焦點

  • 清朝官員的仕途升遷,哪一級最難跨越?從「四品」升「三品」
    也就是說,不光是朝廷之上,就連地方官制系統中,四品以上也是劃分官員級別的重要分水嶺。 換句話說,對於清朝官員而言,從「四品」升為「三品」絕對是一道至關重要的鴻溝;自然,也是最難逾越的一道坎!
  • 古代六品知縣與七品知縣在待遇上為何差別那麼大?
    (一組《布衣知縣》的圖片)(一)七品芝麻官:知縣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朝廷將滿朝文武官員及各地方主要官職區別等級以品論序。(二)六品知縣有資料可查,清朝1300個知縣中就有四位知縣「別出一格升等」,成為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六品知縣官」。他們分別是:北京順天府的大興和宛平兩個縣令,這兩個縣加在一起相當於今天的大半個北京城。北京是明清兩個朝代的京城,國家政治機器的中心,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達,所以大興、宛平兩縣縣令待遇豐厚,官品升等。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就具體官職而言,總督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統管某一地區經濟、軍事、行政的地區書記,而巡撫則基本相當於省委書記。
  • 清朝這些服飾都有等級劃分,圖案所代表的寓意,是制度森嚴的體現
    現在宮廷劇成為人們所推崇的電視題材之一,一些優秀的電視劇中的服飾還原度也是相當的高,在古代,官員階層有著嚴苛的等級分級,不同級別的官員穿戴的服飾也是不一樣的,在清朝的時候尤為明顯,不同官職的衣服上繡有不同的圖案,連帽子也是不一樣的。
  • 清朝的「鎮國公」和「一等公」,誰地位更高?同為超品,差別巨大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爵位體系較之前朝歷代均有不同,共分為三大體系: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1、所處階層不同「鎮國公」和「一等公」雖然都是超越了「九品十八級」序列,屬於「超品」行列,但「鎮國公」乃係愛新覺羅氏皇族所能獲封的爵位,而「一等公」則專屬於臣下。也就是說,兩者所屬的階層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地位高低,一目了然。除此之外,「鎮國公」在整個「宗室爵位」中的地位並不高,還有著極大的上升空間;而「一等公」則是「異姓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再無上升空間。
  • 曾國藩當三品官,仍乘藍轎,轎前沒有引路官、扶轎人
    曾國藩在道光年間連年被提拔,升遷極快,十年之間連升十級,這是難得的恩遇:在升為正三品大員後,按規定,轎呢要由藍色換為綠色,護轎人也要增加倆人,而且乘轎是需要配備引路官和護衛的。但令百官詫異的是,曾國藩從升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邊不得不增加兩名護衛外,轎前不僅沒有引路官,連扶轎的人也省了去,且轎呢也沒有換成綠色,仍乘藍轎。不久,曾國藩又升為二品大員,下人就為他薦舉了四名轎夫,要把曾國藩的四人大轎換為八抬大轎。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員準乘四人抬的藍呢轎,三品以上官員準乘八人抬的綠呢轎,俗稱八抬大轎。
  • 清朝一品官員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哪些特殊的待遇?
    朝帶鏤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武一品補服,前後繡麒麟。餘皆如文一品。」,即清朝一品文武官員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冠後插有花翎。一品文官官服補子前後為仙鶴,一品武官官服補子前後為麒麟。清制定「凡雨冠,民公、侯、伯、子、男,一、二、三品文、武官,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上書房、南書房翰林,批本處行走人員,皆用紅色。」,即一品官雨天戴的帽子顏色為紅色。
  • 古代珍貴的「補丁」:清朝武官官服的補子為何「豹」高於「虎」?
    ,四品官員的則是雲雁,五品的是白鷳,六品是鷺鷥,七品是鸂鶒,八品是黃鸝,九品是鵪鶉。 而武官的一品、二品官員則是獅子,三品官員是老虎,四品是豹子,五品是熊,六品七品的是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到了清朝之後,明代的補子還是繼續被沿用,只不過是個品級所代表的動物有被稍作改變,比如文官只中的八品官員的補子改為鵪鶉,九品改為練雀。 五官之中的三品改為豹,四品改為虎。
  • 掌印大太監到底是幾品官,為何六部尚書都得畢恭畢敬?
    在明朝的歷史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些二三品的朝廷大員,對司禮監太監們畢恭畢敬。按照明朝的官員制度,三品官已經是副部級幹部,為何要對司禮監太監畢恭畢敬呢。其實,在明朝的皇宮中,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力非常大,不能只看具體的品級。在明朝建立的初期,由於皇帝比較強勢,太監和官員們的權力都不算很大。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熟知歷史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在我國曆朝歷代,一品官的獲封是非常艱難的,除了剛建國的開國功臣,之後很難有官員再升到這個位置。因為這些官職到最後都變成了虛職,甚至是死後得到皇帝恩寵的一個標誌。    說唐朝事前,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官員等級設置,清朝是個特例,一品二品官非常多,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一品官二品官比例嚴重超編,甚至到了不值錢的地步。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在清代,一說到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也知道凡是一品大員二品大員什麼的,都是朝廷以來的重臣,都是時代的紅人,比如說和珅、李鴻章什麼的,那官做的都老牛鼻子大了,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官員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和今天相比的話,一品二品三品甚至說四品,是個什麼職級,漲工資嗎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那這裡很多人或許都不明白,為何秦瓊有功,還會被貶官呢?其實錯了,秦瓊的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非是貶,而是升。《舊唐書.秦瓊傳》載「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拜左武衛大將軍」,雖然不清楚秦瓊在此前的官職到底是什麼(有說是秦王右三統軍,但是試想從620年到626年這6年的時間,秦瓊的官職會一成不變嗎?
  • 「衣冠禽獸」原是贊語且褒義,後來為何就變成貶義詞呢
    其等級森嚴,不得逾越。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鴛,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 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如果沒有李治被立為太子的機遇,徐茂公的人生,就可能像秦叔寶一樣,當個正三品官階的十二衛大將軍,在并州了卻一生。李治剛剛被冊封為太子,徐茂公就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尚書職務。徐茂公還被李世民「授詹事,兼左衛率,俄同中書門下三品。」唐朝的禮制,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如假包換的宰相。李世民任命徐茂公為宰相之後,還對他說:「吾兒方位東宮,公舊長史,以宮事相委,勿以資屈為嫌也。」
  • 歷史回顧:清代四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古代官制和現代的行政級別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是皇帝的個人行政機構官員體系,一個是現代國家行政機構官員體系,為皇帝服務的自然有很多的專門為皇帝服務機構,同樣的由於清朝為滿人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很多的官員設置也要滿足滿族人的政治地位。清代的官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個職務的品級在不同時期也有微調。
  • 科普:古代「武狀元」出身是幾品官?武舉都考什麼?
    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殿試的規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揭曉後,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並賜給武狀元盔甲。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至於官職爵位,那更是一品二品烏紗甩出去不心痛:秦瓊在介休打敗宋金剛逼降尉遲敬德,李淵的回報是正二品的上柱國;打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得勝歸來,秦瓊的爵位達到了巔峰:從一品翼國公,跟嗣王郡王平級。而唐朝的國公稱號基本跟地名無關,統統劃撥給三千戶食邑和四千畝永業田。李淵是所以把秦瓊封為翼國公,那意思是說秦瓊就是輔佐大唐騰飛的翅膀。
  • 清朝滅亡108年,為何清皇陵仍有守墓人,工資誰發?
    例如清朝,無論是關外三陵還是關內的清東陵和清西陵,都設置有專門人員看守。而且,因為清朝的情況比較特殊,為了防止皇陵被破壞,清朝的每一座皇陵都配備有專門的護陵大臣。清朝時期只有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這樣的上三旗子弟,才有資格擔任守陵大臣。除了沒有設陵的宣統皇帝之外,清朝的祖陵——永陵以及另外十一位清朝皇帝的陵墓,每一個陵墓都設有專門的守陵大臣。
  • 小學三年級是一道坎,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邁過這道坎呢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孩子到小學三年級是一道坎,很多人也都知道了三年級是一道坎,但是三年級這道坎具體是什麼呢,知道的人卻沒有那麼多,作為家長我們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安全度過這道坎呢?
  • 清朝的「文狀元」和「武狀元」會被授什麼官職?誰的級別更高?
    清朝會試每三年在京都舉行一次,會試中舉的貢生(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的稱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欽定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