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啄木鳥在居民樓外牆打洞」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視頻中,一隻長有黑白花紋的鳥正在一面紅色牆壁上「埋頭苦啄」。
在它的右側,已經有了10多個拳頭大小的洞,洞口排列成一條波浪線。
伴隨「噹噹當」的敲擊聲,不少牆體碎屑掉落。目擊市民說,這隻鳥從10月30日一早就開始鑿洞,大概15分鐘就能鑿出一個洞來。
啄木鳥正在「埋頭苦啄」「視頻中的鳥名為大斑啄木鳥,是北京比較常見的一種啄木鳥,主要生活在周邊山區和市區的一些公園內,在牆壁上鑿洞的行為,是它在為過冬儲備食物。」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介紹,大斑啄木鳥之所以選擇樓體保溫層,可能是保溫層平整比較好鑿,敲擊的聲音與敲擊樹幹也很像,讓啄木鳥覺得適合儲糧。
「啄木鳥長期在牆體上鑿洞存糧,一些種子在牆壁裡發芽,可能會造成牆體鬆動。對此社區及物業應重視起來,及時做好圍欄、警戒線等預防措施,防止高空墜物發生危險。」
李理建議,出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角度,社區可以利用生物驅離的方法進行幹預,如找來猛禽樣式的風箏,懸掛在被鑿的牆壁附近,看到「天敵」在此,啄木鳥就不敢再來鑿洞。
啄木鳥自古就出名啄木鳥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名字—鴷[liè]。《爾雅 釋鳥》中對「鴷」字做了解釋:「鴷,斫[zhuó]木」。古籍《異物志》中有更詳細的介紹:「此鳥有大有小,有褐有斑,褐者雌,斑者雄。」可見古人已經對啄木鳥有基本的分類與觀察。
大斑啄木鳥屬於鴷形目啄木鳥科,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啄木鳥之一。成年的大斑啄木鳥的體長在25釐米左右,翼展大約為35釐米。
總體上看,它們身上有黑、白、紅3種顏色:頭頂、頸後、背部與尾羽為黑色,兩側的肩羽各有一個三角形白色斑紋,下腹部為鮮豔的紅色,腿與喙都是灰黑色。大斑啄木鳥雌雄兩性在外觀上有明顯的區別,雄鳥在腦後的枕部有一個紅色的斑點,而雌鳥枕部沒有這樣的紅色斑塊。另外,大斑啄木鳥的飛行軌跡很有特點,是近似於正弦曲線的波浪線,一起一伏很有規律。這也是在野外辨識它的一個識別點。
敲木頭也能搞對象?在世界範圍內,大斑啄木鳥分布非常廣泛,橫跨整個歐亞大陸,還包括北非局部地區,在北美洲也有分布。在中國,除西北大片沙漠、青藏高原部分地區和個別海島以外,大斑啄木鳥遍布全國各林區。大斑啄木鳥在其居留範圍內是留鳥,沒有明顯的遷徙行為,所以一年四季我們都可以觀察到它。
在中國大部分城市中,只要有以一定面積的樹林為基礎的適宜生境,都可以看到大斑啄木鳥,有些個體甚至會在環境較好的城市公園或校園中繁殖。與雀形目的各種鳴禽不同,大斑啄木鳥不能發出複雜的叫聲,只能以簡短急促的「唧……唧……」聲來鳴叫。這是一種非常有辨識度的叫聲。在樹林中觀鳥時,當聽到這種短促的叫聲,就知道啄木鳥離你不遠啦。
除了叫聲,啄木鳥還可以通過啄木頭的聲音來傳達信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樹林中會偶爾聽到一連串的木質敲擊聲:「噠噠噠噠噠……」有學者認為這是啄木鳥在為取食做適應性的練習。但更新的研究表明,啄木鳥會通過一連串的敲擊聲來表達某些信息,比如標記領地範圍,通過敲擊聲來告訴附近的其他啄木鳥,這裡已經有我存在了,或者用這樣的聲音吸引異性。
啄木鳥不會腦震蕩嗎?為了適應在樹木上攀爬並啄取樹皮下或樹洞內的食物,大斑啄木鳥的身體進行了適應性演化。絕大部分啄木鳥的腳都是一個X形:兩個腳趾朝前, 兩個腳趾向後,並且具有非常銳利的勾爪。這樣的構造與形態非常有利於抓握和攀爬樹幹。
特別的腳趾再加上直挺的尾羽作為支持,大斑啄木鳥可以穩定自如地在樹幹垂直面上移動和取食。在取食機制方面,大斑啄木鳥也「天賦異稟」。它的嘴巴呈角錐狀,適應鑿擊,狹長的鼻孔可以防止飛濺的木屑進到鼻子裡。
最厲害的一點在於舌部結構,大斑啄木鳥有一條長達5.5釐米的舌頭,舌尖帶有錐狀的倒刺,在倒刺與唾液的協助下,可以輕鬆將樹木蟲眼兒深處的蟲子勾取出來。最奇特的是,它的長舌頭平時不用的時候,居然是繞在腦袋裡的,從鼻孔裡伸出,沿著後腦勺繞了一圈,再回到嘴裡。
啄木鳥啄木頭的次數、頻率、相對力度與加速度都非常大。有研究統計大斑啄木鳥每天可以啄木約1萬多次,啄木最大速度約為600釐米/秒。
如此強烈的撞擊,為什麼它不會得腦震蕩呢?因為大斑啄木鳥的顱骨密度較高,抵抗壓力的強度大,也就是該硬的地方夠硬;頜骨有機質含量較多,有更好的變形性和韌性,可以吸收啄擊產生的震動,也就是該軟的地方軟。一軟一硬,使啄木鳥的頭骨在硬度與質量上達到完美的平衡,從而適應了高速的撞擊。
啄木鳥與我們在很多宣傳中,啄木鳥都被冠以「森林醫生」的頭銜,但我們也可以把與啄木鳥之間的關係,理解為相安無事的和諧鄰居,因為它們與我們共享著城市。當你們在城市公園聽到那些熟悉的「噠噠噠」的啄木聲時,就知道你們並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