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草原的No.1?

2021-01-12 澎湃新聞

很少有人知道

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超過40%的面積

都被一類神奇的植物覆蓋

那便是

▼中國地表草地覆蓋情況,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當草連綿成片

再加上一些灌木等植物

便構成了人們熟知的

草原

從西藏到青海

從新疆到甘肅

從內蒙到東北

草原遍布中國西、北部

科爾沁草原、錫林郭勒草原

若爾蓋草原、那曲草原

或者巴音布魯克草原

繁多而充滿異域風情的名稱

令人眼花繚亂

更別提逐個指出它們的位置

或者說出它們的故事

但有一個卻是例外

它的名稱不僅不陌生

還幾乎家喻戶曉

那就是

內蒙古大草原

它是中國最知名的草原

這裡的藍天、白雲、碧草

駿馬、群羊、飛鳥

敖包、牧歌、氈房

幾乎就是中國草原風光的代名詞

▼內蒙古大草原,圖片來源@VCG(請橫屏觀看)

它也是影響中國最為深重的草原

數千年來

草原上的遊牧文明

與中原的農耕文明衝突融合

共同構建了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

▼霍林郭勒市可汗山,其上為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雕像,攝影師@邱會寧

這是一片屬於自由者的土地

也是一片屬於勇敢者的家園

它的四大組成部分

烏蘭察布、呼倫貝爾

科爾沁、錫林郭勒

更是接連四次

創造了輝煌的草原傳奇

 01 

誕生

內蒙古地處內陸

每年夏季

從太平洋北上的東南季風

到達此地時已如同強弩之末

▼本文所述的內蒙古草原包括陰山、燕山山脈以北、大興安嶺以西的內蒙古高原地帶的草原,以及大興安嶺東南、內蒙古行政區內赤峰市、通遼市和興安盟境內的草原;下圖為內蒙古草原在中國的位置,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而在大興安嶺、陰山、燕山等

數條山脈的合圍環抱之下

本已「衰弱」的夏季風翻山越嶺

其中的水汽更是大幅減少

於是在這裡

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逐級遞減

即便在最為溼潤的地區

年降水量也不過約400毫米

而到了草原西部

降水量更是降至150毫米左右

幾乎接近荒漠地帶

▼內蒙古草原周邊的山脈和降雨量分布,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在東部和東南部山區林地的邊緣

是草原中降水最為豐沛的區域

由於森林在此「一息尚存」

被稱為疏林草原

草原和森林在這裡

要麼比肩而立、涇渭分明

▼呼倫貝爾的疏林草原,攝影師@Scorpion

要麼交織錯落、形成斑塊

▼烏蘭布統草原,攝影師@宋新子

隨著降水減少、土層變薄

高大的喬木逐漸難以生存

直至最終銷聲匿跡

只留下更為耐旱的草本植物

鋪滿地表、連綿不絕

在年降水350-450毫米的地帶

叢生的牧草可高達60釐米左右

形成茂密的草甸草原

▼草原的秋季,攝影師@劉辰

疏林草原和草甸草原中

優質牧草佔比可達50-80%

即便牛類等大型牲畜

也能在這裡肆意瘋吃猛長

堪稱極為優質的天然牧場

▼烏蘭布統草原中的牛群,攝影師@宋新子

而當降水量降至200-350毫米時

面積更為廣闊的典型草原便登場了

這裡比草甸草原更加乾旱

牧草種類更少、高度更低

白色的羊群遊弋其中

如同綠毯上雪白的花朵

▼牧民和羊群,一旁是大片的油菜花田,拍攝於呼倫貝爾大草原莫日格勒河附近,攝影師@邱會寧

草本植物並非四季常青

隨著冬去春來、夏秋更迭

草原便如同大地的調色盤

被用最粗獷的畫筆

刷上了不同的色彩

或是盛夏的綠

▼烏蘭布統草原的夏季,攝影師@徐江華

或是金秋的黃

▼草原的秋季,攝影師@劉辰(請橫屏觀看)

與南方地區相比

草原氣候更加乾旱

土壤層也更淺更薄

在農業技術並不發達的過去

絕大多數地區並不適合耕種

然而這裡遍布大量優質牧草

是發展畜牧業的風水寶地

於是養牛、牧馬、放羊等

成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賴以生存的生產方式

▼引自元代道教詩人丘處機《濼驛路》,該詩記錄了他在草原上的見聞

極目山川無盡頭,風煙不斷水長流。如何造物開天地,到此令人放馬牛。

和安土重遷的農耕民族不同

草原上的人民不得不

隨著季節變化四處遷徙

以尋找合適的草場和水源

正所謂「居無定向,惟順天時」

被稱為「遊牧民族」

▼上文引自《西域番國志》,下圖為壩上草原的牧民,攝影師@沈勇(請橫屏觀看)

傳統的遊牧民族「靠天吃飯」

長途遷徙中更是困難重重

這意味著人們必須團結起來

才能在茫茫草原中覓得一線生機

於是「遇食同享,難則爭赴」

成了遊牧民族世代傳承的個性

▼錫林郭勒草原上結伴而行的牧民們,攝影師@邱會寧

他們性情豪爽、驍勇善戰

不論是惡劣的自然環境

還是草原上原本的主人

都是他們必須直面的挑戰

▼呼倫貝爾草原上突如其來的暴雨,攝影師@陳剛

於是在漫長的歲月中

抗爭、擴張、徵服

成了草原上的主旋律

四大草原上的風煙和往事

至今仍在獵獵西風中無聲地迴蕩

▼壩上草原行進的馬群,掀起了遮天蔽日的沙塵,攝影師@壩上團長(請橫屏觀看)

 02 

陰山王庭

在陰山山脈以北

國境線附近的戈壁沙漠以南

大青山和狼山之間

便是廣闊的烏蘭察布草原

▼烏蘭察布草原範圍,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草原南部

是東西逶迤約1300千米的

陰山山脈

它如同一面屏障

隔開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山脈以南

黃河蜿蜒而過

一路奔流向東直至注入渤海

催生了沃野千裡的河套平原

而在山脈北麓

則是乾旱少雨的內蒙古高原

▼陰山山脈,攝影師@李瓊(請橫屏觀看)

這裡沒有良田千裡

更沒有林海浩瀚

卻有名傳千古的遼闊草原

▼引自《敕勒歌》,有認為敕勒川即為今天內蒙古土默川平原一帶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直至今日

在烏蘭察布草原南部

丘陵起伏的格根塔拉草原

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的輝騰錫勒草原

依然保留著當年四野蒼茫的草原風光

▼烏蘭察布輝騰錫勒草原附近,攝影師@宋佳音

也正是這片大草原

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由遊牧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

匈奴國

從此結束了蒙古高原上

部落間分而治之、各自為政的歷史

公元前209年

匈奴歷史上著名的霸主

冒頓單于即位

此後的數年間

這位秉持「土地乃國之根本」的領袖

帶領匈奴鐵騎東徵西討、所向披靡

繁盛一時的東胡、月氏、樓煩

紛紛臣服於他們的弓矢之下

蒙古草原有史以來第一次

有了統一的主人

其王庭則坐落於陰山一帶

成為這個草原帝國的心臟

在匈奴領土最為廣闊的時期

其疆域西至蔥嶺、東達遼河

北至貝加爾湖、南抵秦長城

▼匈奴國疆域,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而在冒頓單于去世50餘年後

西漢名將霍去病率大軍北上

一路突襲、節節勝利

兵鋒直逼瀚海附近

並在狼居胥山祭天封禮以示功績

史稱「封狼居胥」

▼西漢高闕塞遺址,是漢族人進入北方草原的咽喉,攝影師@黑桃k

經此一役

匈奴再難與漢室抗衡

陰山王朝的傳奇

逐漸消逝在大草原的風中

▼有認為「瀚海」即為今日的貝加爾湖;下文引自《漢書·匈奴傳》

是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03 

走出呼倫貝爾

在內蒙古所有草原中

聲名最為顯赫的

莫過於呼倫貝爾草原

其位於內蒙古東北部

大興安嶺以西

疏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

在此均有分布

▼呼倫貝爾草原範圍,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這裡也是內蒙古草原中

降水最為豐沛的地區

於是發源於周邊山脈的河流

不斷向低洼的草原上匯聚

一路蜿蜒盤桓

如同大地上散落的綢帶

▼呼倫貝爾草原的莫日格勒河,攝影師@劉兆明

河流不斷匯聚

形成規模更為宏大的江河

最終注入遙遠的大海

▼額爾古納河,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絕大多數河流最終都匯入額爾古納河,到了下遊即稱為黑龍江,攝影師@劉辰

而在更低洼處

憑藉河流、降雨或泉水的補給

大大小小的湖泊海子就此誕生

星星點點地點綴在遼闊的草原上

其中最為聞名遐邇的

莫過於呼倫湖和貝爾湖

作為這片土地的「代言湖」

它們是呼倫貝爾草原上

最令人引以為傲的一雙明珠

也是整個內蒙古草原上

面積數一數二的天然湖泊

其中呼倫湖面積超過2000平方千米

居於所有草原湖泊之首

水面最廣闊時與江蘇的太湖相當

▼呼倫湖,當地人也稱「達賚湖」,意為「像海一樣的湖泊」,攝影師@唐僧 Frank

有了眾多河湖的補給

牧草的生長格外旺盛

種類甚至多達數百種

歷史學家翦伯贊一度將其稱為

「自古以來最好的草原」

▼呼倫貝爾牧場,攝影師@李建斌(請橫屏觀看)

而歷史也證明

這片富饒肥美的原野

成為了眾多遊牧民族的搖籃

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武裝軍隊

等待著徵服更為廣大的世界

其中一支為鮮卑人

他們原本世代居住在大興安嶺的山林中

直到公元1世紀

他們才跨過山嶺、南遷「大澤」

來到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湖古時也稱「大澤」;下圖為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牧民和羊群,圖片來源@VCG

相較於原始的捕魚遊獵

畜牧能夠提供更豐富的食物來源

從而養活更多的人口

於是鮮卑人的部落不斷壯大

終於在近百年後

迎來了屬於他們的時代

彼時正值中原的東漢三國時期

漢室出兵擊敗北匈奴

曹操親徵大勝烏桓

待戰事平息後

呼倫貝爾的西、南兩方

便留下了大片「空白」的土地

於是蠢蠢欲動的各鮮卑部族

開始了一次規模宏大的遷徙

▼牧民轉場遷徙,攝影師@飛翔(請橫屏觀看)

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支

族姓拓跋,亦被稱為「拓跋鮮卑」

他們從內蒙古東北端的呼倫貝爾出發

一路跋涉至東南部的赤峰一帶

又向西輾轉至陰山北麓的烏蘭察布附近

全程相距數千裡、歷時超過百年

可謂「山高谷深、九難八阻」

▼據《魏書》記載,鮮卑人遷徙時曾遇大山擋路、無法行進,最後得到了似馬非馬的神獸領路,才得以脫困;據研究這個「神獸」便是今天呼倫貝爾鄂溫克族馴養的馴鹿,攝影師@盧文

而在這百餘年裡

中原大地上風雲流轉

西晉滅亡後

中原部族割據、政權更迭

可謂一片混亂、動蕩不堪

然而亂世造英雄

公元386年

鮮卑人拓跋珪建國稱帝

建立「北魏」政權

大約半個世紀後

北魏繼匈奴王朝後

再次一統北方部族

甚至一度越過黃河

遷都至河南洛陽

與退居南方的漢族王朝彼此對峙

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北魏疆域,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回首鮮卑人走出呼倫貝爾

千裡遷徙、稱霸中原的歷程

不僅是一段民族崛起的傳奇

更是一部文明融合的史詩

儘管此後北朝又歷經多次分裂和易權

但直至隋朝立國

鮮卑一族統治中國北方已長達195年

成為第一個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

自此

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文明

有史以來第一次

在中原大地上交融匯聚

▼洛陽龍門石窟,北魏時期開始開鑿,一直持續到唐代,攝影師@鄧國暉

中華文明開始變得多元和鮮活

這種融合留下的種種痕跡

歷經千年依然流傳不衰

▼花木蘭代父從軍,講述的是北魏抗擊柔然的故事,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04 

科爾沁之子

科爾沁草原的核心地區

位於內蒙古的興安盟、通遼市

以及赤峰市的東北部

其北鄰呼倫貝爾、西接錫林郭勒

南抵河北、遼寧兩省邊界

是內蒙古唯一處在大興安嶺以東的草原

而草原東部

便是廣袤肥沃的松嫩、遼河兩大平原

▼科爾沁草原範圍,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山地、丘陵、平原在此交匯

土壤、植被類型豐富多樣

▼阿爾山豐富的垂直自然帶,攝影師@Derek Chen

從阿爾山的疏林草原

到丘陵和平原地帶的

草甸及典型草原

牛羊遍地、河湖縱橫

▼科爾沁草原代欽塔拉附近,攝影師@鹿欽平

數千年來

眾多遊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從東胡、鮮卑、烏桓

到後期的女真、蒙古等等

但若要說紮根於此、立國於此、鼎盛於此的

便只有契丹

早在南北朝時期

契丹便在內蒙古東南部

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流域悄然興起

▼西拉木倫河,攝影師@張伊華(請橫屏觀看)

其分支部族眾多、內部相爭不斷

直到大唐盛世垂亡之時

野心勃勃的耶律阿保機

終以雷霆之勢一舉統一契丹八部

並於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

定都上京臨潢府

即今天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

這便是22年後

雄踞北方的大遼國的前身

遼國極盛時疆域十分廣闊

僅都城便建有5個之多

其中上京、中京均位於科爾沁草原上

▼遼中京位於今赤峰市寧城西部,西京、南京、東京分別位於山西大同、北京和遼寧遼陽附近,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然而和多數遊牧民族不同的是

握有松遼平原之利的遼國

一方面主動接納農耕文明

以彌補遊牧生產的不足

▼引自《遼史》

二百餘年,城郭相望,田野益闢

而另一方面

則在國家制度上「因俗而治」

分設北面官、南面官

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可以說早在1000多年前

便走上了「一國兩制」的道路

他們實行科舉、崇尚佛教

在與北宋和平止戰的百餘年間

貿易和文化的交流更是盛況空前

▼山西應縣的佛宮寺釋迦塔,高約67米,是中國最高的木塔,建於遼代,攝影師@王寰

無論是人們口中

抗擊契丹、保家衛國的楊家將

還是金庸先生筆下

俠氣幹雲、兩肋插刀的蕭峰

關於契丹人與中原人的各種故事和想像

直至今日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05 

錫林郭勒的輝煌

在烏蘭察布和科爾沁草原之間

內蒙古高原的中部地帶

便是我國又一著名的草原

錫林郭勒草原

▼錫林郭勒草原範圍,包括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河北省境內、燕山北部地區的草原,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這裡不如呼倫貝爾降水豐沛

大多數河流衝出山區後

還來不及匯成大江大河

便消失在草原深處

▼錫林郭勒草原的烏拉蓋河,是一條內流河,攝影師@諾敏·何

又或是止步於一片窪地中

形成點綴在河流末端的湖泊

▼錫林郭勒草原的達裡諾爾,也稱「達裡湖」,攝影師@諾敏·何

只有在錫林郭勒南部

流經壩上草原的灤河和永定河水系

最終得以向南匯入海洋

▼灤河落日,攝影師@李傑(請橫屏觀看)

而在灤河上遊的正藍旗草原上

有一片極為規整的矩形城牆遺址

儘管極目望去

僅剩一片斷壁殘垣

但其規劃格局卻一目了然

外城、皇城、宮城依次嵌套

輪廓清晰可見

其中宮城佔地達32公頃

相當於北京故宮的一半

這便是古老的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底圖來源@Google Earth,星球研究所標註

大約800年前

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裡

此後在其著作中

便洋溢著對這座都城和宮殿

難以掩飾的驚嘆與讚美

▼引自《馬可·波羅遊記》

上都是忽必烈汗建造的都城,他還用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了一座令人嘆為觀止的宮殿,宮殿的殿堂和房間裡都鍍了黃金,富麗堂皇。

這就是元上都

強大富饒的蒙元帝國最早的都城

這支生於呼倫貝爾草原的強悍民族

最終在錫林郭勒草原上

創造了無上的榮耀

時間回到公元1260年

距離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已過去了半個世紀

忽必烈接過祖父的衣缽

率領蒙古鐵騎佔領淮河以北

並在上都登上汗位

此後

為了更好地統治中原

他效仿漢制、遵用漢法

改「大蒙古國」為「大元」

將都城遷至今日的北京

是為「元大都」

而上都則作為夏季的都城

蒙古鐵騎南徵北戰、東徵西討

幾乎無堅不摧、所向披靡

元朝疆土之遼闊

超越了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朝代

成為了中國第一個

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

▼元朝疆域,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然而在元朝殘酷的高壓統治下

人民揭竿而起、奮起反抗

盛極一時的蒙元帝國迅速土崩瓦解

不到百年便走向了終結

但這片草原的故事還在持續

位於錫林郭勒草原南部的壩上一帶

是極為優質的軍馬場

數以十萬乃至百萬計的良駒

源源不斷地從這裡奔赴戰場

在清朝初期的百餘年間

幫助滿族人謀定了新的盛世江山

▼壩上草原牧馬,攝影師@壩上團長

若從秦朝統一中國開始

縱觀中國2000餘年的歷史

不難看到在第一個千年裡

農耕民族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成就

而在第二個千年中

則是由日漸強大的北方民族

維持了近700年的輝煌

今天

所有鐵馬秋風已成過眼雲煙

所有是非功過都付與蒼煙落照

草原上不再需要金戈鐵馬

也不會因為文明衝突兵戎相見

當一切動蕩歸為平靜

這裡便是一片自由的土地

 06 

自由奔放的大地

儘管在內蒙古

大多數草原均地處高原

但地勢起伏卻極為平緩

在一望無際、坦蕩如砥的大地上

幾乎沒有任何阻礙和束縛

一切都是「自由」的

風是「自由」的

即便來自海洋的季風難以觸達

但面對呼嘯而來的北風和西風

平坦的大地卻毫無招架之力

在錫林郭勒南部、燕山以北的壩上草原

10米高空的平均風速可超過6米/秒

僅張北一縣境內風電場

裝機容量已達到233萬千瓦

接近長江上葛洲壩水利樞紐的裝機量

▼以上數據來源張北縣政府;下圖為張北風力發電場,攝影師@張伊華(請橫屏觀看)

水是「自由」的

草原上幾乎沒有地形束縛

河流或肆意彎曲形成曲水

或漫溢四周形成沼澤和溼地

在眾多曲折的草原河流中

尤以呼倫貝爾草原的莫日格勒河

最為典型和著名

河道彎彎繞繞、九曲迴腸

令人嘆為觀止

▼莫日格勒河,有人稱其為「天下第一曲水」,攝影師@張強(請橫屏觀看)

生命也是「自由」的

每到候鳥遷徙的季節

草原湖泊附近便熱鬧非凡

百餘種候鳥到此休養生息、繁衍後代

其中不乏丹頂鶴、天鵝、鴻雁等珍稀鳥類

當它們成群結隊飛上天空

場面蔚為壯觀

▼呼倫貝爾草原溼地中的野鴨,攝影師@張德剛

為了適應遼闊的草原環境

有蹄類哺乳動物

進化出了高超的奔跑技能

嚙齒類哺乳動物

在地下建立起龐大的洞穴王國

虎視眈眈的掠食者

則隱藏在草叢深處

隨時準備發動下一輪攻擊

草原上遍布著生命的氣息

▼草原上的赤狐幼崽,攝影師@徐永春

人們的生活同樣是自由的

對於世代居住於此的牧民

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讓他們逐漸擺脫環境的限制

有了更加豐富的選擇

人們可以保留古老的習俗

▼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古族的傳統盛會,包括摔跤、賽馬、套馬、射箭等,攝影師@一墨

可以延續傳統的生活方式

▼遭遇「羊流」的汽車,拍攝於烏蘭布統草原附近,攝影師@小強先森

也可以選擇走入城市

擁抱現代文明

而對於草原之外的人們

這裡也不再是蕭瑟的塞外邊境

而是一片自由廣闊的天地

等待著新時代的探索者去探尋

創作團隊

編輯:王昆

圖片:任炳旭、餘寬

設計:張靖

地圖:鞏向傑

審校:張照 封面攝影師:邱會寧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呼日勒沙《草原文化區域分布研究》,張鐵軍《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與中國歷史》,《中國自然資源叢書 :內蒙卷》,《中國自然資源叢書 :草地卷》,張明華《中國的草原》等

本文首發於「星球研究所」公眾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獅子王》草原動物戰鬥力PK,誰是你心目中的草原之王
    在《獅子王》的故事中,辛巴歷經磨難,成長為了草原之王。但是,真實的非洲草原動物世界往往是殘酷的,處處危機四伏,隱藏著各種各樣的殺機。弱肉強食,勝者為王,食肉動物追隨著食草動物們的腳步,埋伏、靠近、追擊、獵殺,這樣的故事在草原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 草原雕VS金雕,誰是王者?
    草原雕常藉助地形打伏擊,出奇制勝、一擊必殺,以最少的消耗,捕殺獵物。它體長65釐米,翅膀張開足有兩米。從名字上看,草原雕的棲息環境和草原相關。其實不然,草原雕的棲息地類型多樣,比如荒漠、半荒漠、稀疏的草原、開放的森林,分布在海拔700米-3000米處,在中國西藏分布記錄可達4900米。
  • 農業部發布《2016年中國草原監測報告》顯示全國天然草原牧草產量...
    本網訊日前,農業部發布《2016年中國草原監測報告》。報告顯示,隨著我國草原改革工作全面推進、各項強草惠牧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擴面增項,草原生態功能得以持續增強,草原生產力水平穩中有升,全國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 誰說看大草原一定要去內蒙古?南方的草原——南山牧場,景色優美
    因為一本書,有一個草原夢那藍藍的天,那白白的雲,那青青的草,那燦燦的花,那隨風四處飛揚的歌聲,那縱馬任意馳騁的身影……想像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妙不可言,仿佛夢中的草原是人世間難以找尋的桃源。草原夢的靈魂,就在於她的美麗和自由,草原能讓我心馳神往的,也正在於此。——姜戎《狼圖騰》還記得那年,廢寢忘食的氣讀完那本《狼圖騰》,便深深地被書中的大草原所徵服。
  • 斑馬、獵豹,誰才是草原上的王者
    歡迎來到百家號(ling玲姐在家鄉)這裡,我們今天講述的是:斑馬、獵豹,誰才是草原上的王者大自然一直是一個肉質薄弱的世界,但偶爾也有例外。他們都說天空不會掉餡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獵豹正在尋找草原頂部的獵物。突然間,獵豹發現了這隻孤獨的斑馬。所以獵豹衝過來檢查斑馬。獵豹迫不及待地跪下來撕開斑馬的皮膚。
  • 東北虎與草原雄獅單挑,誰將是最後的贏家?
    一直以來,人們關於老虎和獅子誰更厲害的問題爭論不休。原因是最強的老虎和最強大的獅子就沒有單挑過。最強大的老虎是東北虎,也就是西伯利亞虎,在東北和俄羅斯遠東活動,不過由於人類大量破壞了其棲息地,導致東北虎全球數量銳減至數百隻。而最強大的雄獅生活在非洲草原。它們相距甚遠,沒有多大機會打起來。
  • 耶律小勇橫空出世,代言草原千年風情
    知否知否,小勇是誰?(2019年1月31日)日前,赤峰市在北京舉辦了赤峰市旅遊IP形象發布會,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叢培智局長向全國人民發布了赤峰的旅遊IP形象——耶律小勇。那耶律小勇到底是誰呢?擁有自己燦爛的文化,一度成為草原絲綢之路的起點,溝通著世界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世界上很多國家至今仍然把中國成為KIHTAN契丹。而契丹民族的起源地就在現今的內蒙古赤峰市。在市內留存著大量的契丹歷史文化遺蹟遺址與文物,是世界研究契丹遼文化的中心。
  • 誰是中國散打王?
    誰是中國散打王?散打是中國人喜愛的一種運動,有許多人從小就開始練習,靠著不懈的努力,不少人成為了高手,獲得了散打王的美稱。那麼,都有誰是散打王呢?一起來看。中國散打界的代表人物,曾經經多次得到散打王的稱說,並擊敗數名高手贏得「超級散打王」的最大聲譽。在29歲的高齡,柳海龍早已過了巔峰時期,但仍把日本KO之王伊賀弘治打得滿地找牙。方便綽號為「死神方便」方便,男,吉林體育學院畢業,散打運動員,創作型男歌手,曾連續五年獲得「全國散打錦標賽」80公斤級亞軍,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散打比賽預賽77.5公斤級第一名。
  • 草原戈壁短尾羊出席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
    中新網12月1日電 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下簡稱「農交會」)暨第二十屆中國西部(重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於11月27日-30日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辦。農交會經過多年發展,現已成為中國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綜合性農業盛會,為展示農業農村發展成就、促進農產品貿易、推進農業科技交流、推動農業國際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草原戈壁短尾羊育種主體公司――內蒙古蒙源肉羊種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內蒙古自治區「蒙」字號企業受邀出席本屆盛會。
  • 【中國故事】草原上的小黃鶯 走進蘇尼特少兒合唱團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文藝團隊。1957年誕生在內蒙古大草原。烏蘭牧騎深受當地農牧民喜歡,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則被喚作「瑪奈呼和德(我們的孩子)」。
  • 澳大利亞—中國面對的另一個草原狼而已
    鼠輩一:農耕文明與野蠻邏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勤勞,善良,包容的名族。它沒有對外侵略性,生活在華夏的土地上,之所以創造了無數的文明與財富,是無數的歷代中國人,用鮮血,生命,汗水換來的。主人讓我咬誰,我就咬誰。甚至於,有的時候,主人不高興,那我就找人咬,以討主人歡心。多麼聽話的狗?多麼懂事的狗?所以,幾十年下來,堆積了不少骨頭,嘗到了不少甜頭,勁頭更大。你不是想搞誰嗎?沒事,我去挖坑,保證讓主人滿意。專注挖坑幾十年,有人罩,低頭幹。誰填土,我亂叫。三:雖然我是狗,別揭我的短。
  • 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有熱帶草原麼?
    草原氣候的成因是有差異的,也較為複雜。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
  • 阿魯科爾沁旗草原遊牧系統列入中國農業文化遺產
    6月12日,農業部發布了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阿魯科爾沁旗草原遊牧系統等20個傳統農業系統被認定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據悉阿旗草原保留有內蒙古唯一遊牧生產方式。 據了解,阿魯科爾沁旗草原遊牧系統核心區位於巴彥溫都爾蘇木,涉及23個嘎查、3585戶、9110戶牧民,通過達拉爾河、蘇吉河和海哈爾河連結6個遊牧核心區,總面積達500萬畝。
  • 草原大米逆襲記_滾動新聞_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20日電 題:草原大米逆襲記新華社記者朱文哲、王靖提到大米,過去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東北大米、「泰國香米」,草原與大米似乎沒有直接的關聯。而如今,產於草原的「興安盟大米」,從默默無聞的普通米逆襲成為聲名遠播的高端有機大米,不僅將草原與大米緊密相連,還在草原上架起一座鄉村振興和脫貧致富的橋梁。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裡優良的土壤、水源和10餘攝氏度的晝夜溫差,成就了水稻極佳的生長條件。「興安盟水稻的種植歷史悠久,過去它只是農戶種植的一種普通作物,並沒有形成產業化發展。」
  • 非洲草原的排位之戰!野狗VS鬣狗,誰才是真正的非洲老二?
    說起非洲草原上的小霸王,「平頭哥」蜜獾一定當仁不讓,遇到毒蛇都敢上前咬幾口的蜜獾在非洲草原上橫衝直撞,基本上沒有動物敢去招惹它,那麼,除了蜜獾之外,非洲草原上的「老二」會是誰呢?很多人都認為是斑鬣狗,不過,遇到另外一種兇狠的小霸王,斑鬣狗可就啥也不是了。
  • 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是專業從事草原科學研究的省級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其前身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於1978年1月經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建立,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直接領導;1980年歸口四川省畜牧局領導。2005年8月經四川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更名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 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舉辦呼倫貝爾民歌專場——唱草原民歌,講...
    舉報   鄂溫克族敘事民歌內蒙古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著名鄂溫克族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烏日娜日前應邀到中國音樂學院
  • 中國四大鳴鳥之一——草原的歌手百靈鳥~
    手養大的雛鳥~三、百靈鳥的習性百靈鳥生活在北方草原,茫茫天地間採食草籽、嫩芽和昆蟲等。乾旱的氣候造就了百靈的生活特性,喜歡乾燥,籠養時候籠子地下一定要鋪沙子。野外繁殖期巢穴就築在地上雜草叢中。百靈窩~百靈優美的舞姿和甜美的叫聲也為他們帶來厄運,作為中國的四大鳴鳥,繁殖期很多人大量捕獲幼鳥進行銷售。
  • 溫帶草原氣候
    溫帶草原氣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09月18日15:00   溫帶草原氣候或溫帶半乾旱氣候是溫帶森林氣候與溫帶沙漠氣候之間的過渡氣候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熱帶草原在哪裡麼?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