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語詞典》有意收錄「土豪」、「大媽」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近日,一則關於「Tuhao(土豪)」「Dama(大媽)」等中文熱詞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的消息引發網民關注和熱議。有人將之歸結為中國影響力提升的體現,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契機,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詞彙本身帶有貶義或嘲諷意味,或對中國人形象有所損壞。

  Tuhao 對應漢語:土豪

  外媒釋義

  「『土』意味著土氣或粗野,『豪』意味著顯赫、華麗。『土豪』擁有暴發戶的藝術鑑賞力、新貴的社交禮儀以及新富的花錢習慣。」今年10月15日,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登題為《來見見中國的貝弗利山人》(作者雷切爾·盧,汪析譯)的文章。文章列數「土豪」這一階層在中國如何興起而又被厭惡。

  在新浪微博上,他們被提及超過5600萬次。人人想做他們的朋友,但沒人喜歡他們。他們對奢華的熱衷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的支柱,他們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視、嘲笑和抨擊。

  但是,在當今中國社會,了解「土豪」很重要,迎合「土豪」的口味有利可圖,有「土豪」朋友合理划算。跨國公司很清楚這一點。9月20日,蘋果推出一款金色版智慧型手機。最初有人不相信蘋果居然變得如此俗氣,但這款手機在中國相當搶手,並衍生「土豪金」的稱呼——甚至上了國有媒體頭條。

  事實證明,單有財富是空洞的,但它對於任何機會或影響力而言都不可或缺。難怪中國人厭惡「土豪」,但在日益艱難的社會階梯上,跟「土豪」拉關係(最好是嫁入「土豪」家)仍是一種令人羨慕的捷徑。

  Dama  對應漢語:大媽

  外媒釋義

  「帶動金價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中國國內對黃金的購買需求。這其中,中國大媽的購買力不容小覷。」根據中國黃金協會8月12日發布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黃金消費量達到385.5噸,創下新高。

  同一天,《華爾街日報》發表報導稱,國際金價今年4至6月下跌期間,許多中國消費者紛紛搶購黃金,其中包括不少中年女性,以至於引發外界對「中國大媽」搶購黃金的關注。在其網站的視頻報導中,《華爾街日報》甚至專門創造了「dama」這個用漢語拼音得來的單詞。

  一名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大媽絕對是黃金搶購潮中的主角,她們很久沒有見到金價如此低,對她們來說,這是一種巨大的吸引力。 」

  《牛津英語詞典》有意收錄Tuhao、Dama

  據媒體報導,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Tuhao」「Dama」和「Hukou(戶口)」等詞語已經在牛津英語詞典編著者的關注範圍內。「如果『Tuhao』這個詞語的影響力持續的話,會考慮在2014年的更新中把它加入詞典之中。」

  「土豪」和「大媽」都是今年中國網絡上當之無愧的熱詞。「土豪」這個詞早就存在於漢語體系中,原本指橫行鄉裡的地主,但如今這個詞主要指用於描述富有(豪)但沒有文化(土)之人。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專門為「Tuhao」一詞做了一檔節目,介紹了它的詞源、詞義以及風靡一時的原因。而年初,「大媽」的漢語拼音「Dama」也登上了《華爾街日報》,被稱為「影響全球黃金市場的一支生力軍」。

  是漢語影響力體現還是西方式嘲諷?

  有網民說,「土豪」有望入牛津詞典,貌似展現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但卻不能令人引以為豪,它所延伸的負面涵義不能不令國人汗顏和警醒。這樣的詞語受到西方熱捧,恐怕還帶有一些揶揄甚至嘲諷的成分。

  對「土豪」這個似曾相識的詞語,國人的心態比較複雜,審視、欲拒還迎、羨慕嫉妒恨……其背後的本質,本不是對財富的爭議,恰恰摻雜了對貧富分化的無奈,以及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訴求。大眾在大面積互貼「土豪」標籤的同時,瀰漫的是戲謔、調侃、失落、無助,作為一個舊瓶裝新酒的詞語,「土豪」生動而全面地反映了大眾矛盾而糾葛的心態。

  「大媽」這個詞,伴隨著黃金價格的起起伏伏而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大媽」身上附著了許多農業文明尤其是小農經濟的因子,而大媽們在現代市場中的矯健身姿詮釋了一種別樣的風景。但在西方的解讀中,「dama」更多被賦予了一哄而上、保守貪婪、世俗盲目的負面信息。或許,現在的西方無法忽視中國日益強大的影響力,面對「dama」時心態自然複雜了許多。

  專家認為,中文詞彙收錄進主流英文詞典反映出這個詞彙在當今語境中的影響力,但它能否在今後的文化交流中起到更大作用卻是另一回事。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也說,伴隨著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中文流行詞有望被收錄在詞典之中,但是這些詞語能否在英語中像它們在中文中一樣發揮影響力,還有待觀察。

  這些中文熱詞在全球走紅

  像「dama」這類從另一種語言中「借」來的詞,通常被稱為「借詞」, 在語言學上不是一個新現象。

  近代以來,中文詞彙借來了不少英語單詞,如「拷貝」、「酷」、「可樂」等。這些外來詞生動形象,既保留了英語詞原有的發音,又有中文表意的特點,詞語的內在含義一目了然。

  同時,取自漢語拼音的英語單詞近年也頻頻在海外媒體的報導中露面。10多年前,外國人就對「guanxi」(關係)一詞津津樂道。不同於英語中的「relationship」,「guanxi」特用來描繪中國社會獨有的複雜關係網。後來,此詞甚至被收錄進了英美國家的商學院教材《Rules and Networks》中。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英國《經濟學人》把中國未婚男士譯成「guanggun」(光棍),《紐約客》把中國激進年輕人譯為「fenqing」(憤青),央視的英語網站將在海外的中國消費者譯成「chinsumer」……

  chengguan 對應漢語:城管

  新詞起源

  中國特色的「chengguan」在國際上揚名緣於2009年4月21日,有中國網友在論壇上曝光所謂《城管執法操作實務》。這一「城管秘籍」在引發中國媒體關注的同時,也成為國外媒體熱報的國際新聞之一。

  例如,英國《泰晤士報》23日以「中國手冊傳授如何打人不見傷」為題報導稱,這本「官方出版物」的若干細節被一名公職人員在網絡上曝光。《泰晤士報》認為「chengguan」是「中國地方執法者」,「他們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常常會捲入一些公眾衝突事。」。印度媒體解釋稱,「『chengguan』主要的任務就是驅趕街頭無照商販,以及檢查各類許可證」。而英國《衛報》認為,「chengguan」是指「一些處理輕微犯罪和無序狀態的政府僱員」。

  就連美國前拳王泰森,不久前也遭遇「chengguan」「威脅」。今年8月,他在新浪微博上開通個人帳戶後發問:「Who is the best fighter in china? 」(中國最好的拳擊手是誰?)。在「甄子丹」「鄒市明」等標準答案中,有網友給出神回覆:「chengguan」。泰森對此似乎饒有興趣,在40分鐘後追問:「Who is Chengguan?A tough man? I've never heard it。」(城管是誰?是一條硬漢嗎?我從未聽說過他啊。)該微博及相關互動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希望城管能和泰森「一決高下」。

  gelivable 對應漢語:給力

  新詞起源

  「Geili」,這是紐約時報網站觀點專欄2010年11月1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如果你有限的英語詞彙裡對它感到陌生,不如試一下用漢語拼音來念。怎麼樣,《紐約時報》夠「給力」吧!

  文章這樣解釋「給力」:「中國的網絡詞彙,含義是『酷』、『很棒」或者『有勁』,字面意思是『給予力量』」;

  「『給力』是兩個漢字『給』(Gei)和『力』(li) 組成的,字面含義是「給予力量」,但是它現在廣泛用作形容詞,形容什麼東西很『酷』。」

  「給力」之所以進入《紐約時報》的視線,傳播媒介是《上海日報》的一篇報導:「一個漢語新詞「給力」登上了黨報《人民日報》,代表著這個詞已經被官方認可。」這裡指的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中國《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登出了這樣的文章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紐約時報》說,檢測一個漢語流行語新潮程度的方法之一是看有沒有使用者把它翻譯成外語。「根據它的發音,『給力』已經被音譯成英語的『gelivable』 和 『ungelivable』(不給力)」,以及法語的『très guélile』。

  guanggun 對應漢語:光棍

  新詞起源

  2010年3月11日,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關注中國的男女比例失衡問題,用上了「guanggun」這個直譯自拼音「光棍」的單詞。

  這篇文章引用中國社科院2010年1月發表報告稱,由於男女比例失衡,未來10年內將有20%的年輕男子找不到老婆。這一數據是基於目前19歲以下人群的男女比例差作出的。「中國多地男女比例是124對100」,文章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擔憂這趨勢若持續下去,對19歲或以下的中國男生族群影響更大:到了2020年,這年齡群的男生將比女生多出3000萬到4000萬人。這數目驚人、中文稱為『guanggun』(光棍)的男青年,結婚及享有穩定家庭生活的機會非常渺茫。」

  taikonaut 對應漢語:中國太空人

  新詞起源

  特指中國太空人——「taiko」源自「太空」,後綴「-naut」指「駕駛員、操作員」。按國際慣例,擁有載人技術的國家都能享受一個專有名詞。目前除「taikonaut」之外,只有特供美國的「astronaut」和特供俄羅斯的「cosmonaut」。

  這個象徵中國航天探索新成就的新單詞,其誕生卻比2003年10月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進入太空更早。維基百科介紹,馬來西亞華人趙裡昱於1998年3月創造了「taikonaut」這個英文詞,首先在newsgroup裡使用。幾乎同時,陳藍(Chen Lan)在其個人網頁「Go Taikonauts!」中也使用了這個詞。從此,這個詞就被西方媒體普遍用來稱呼中國的航天員。

  除了從漢語借來的新詞彙,取自中文語法結構的「中式英語(Chinglish)」,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流行語。全球語言監測機給予了中式英語高度評價,認為中式英語是一種「可喜的混合體」。

  人山人海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久不見

  long time no see

  (下轉B04版)

  (上接B03版)

  牛津收錄漢語外來詞破千? 只是國際玩笑

  2010年年底,一則據說是來自外媒的消息,引發國中諸多文化人的感慨。據說,到2010年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漢語外來語突破1000條,包括「不折騰(buzheteng)、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三俗(three vulgarities)」等在內的流行語均赫然在列。

  該消息還寫道:「這幾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外國人逐漸開始關注中國發生的時事和文化現象。牛津詞典的編委會順應了這一趨勢,並對一些中國媒體或網絡流行詞加以收錄。」

  沒想到,旋即就有專家指出,所謂的外媒消息,其實來自國內媒體發表的廈門大學副教授文章,根本是烏龍一場。而該副教授也承認,是翻譯出了誤差。更讓人掃興的是,牛津英語詞典在線支持經理羅斯披露,從2001年到2010年,牛津英語詞典只收入了一個漢語詞條: 「枸杞」。

  事實上,牛津新詞編輯專家在考核一詞究竟能否收錄進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並在全世界發行,是非常嚴謹、慎重的。牛津英語詞典在線支持經理羅斯表示,這與該詞的特定文化、歷史背景,以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有一定關係,並且要考證該詞是否在英語中廣泛使用並流通。

  「新詞既要符合當下的潮流特質,又要有一定的語言使用壽命。」羅斯強調說,「在英國,要讓一個詞進入詞典,必須12位最專業的語言學者組成評審團對該詞進行反覆評判。」

  中文熱詞走紅 不等於「漢語強大了」

  這些年來,類似「漢語強大了」之類的樂觀假新聞並不鮮見。早在2008年,就有消息稱,牛津英語在線詞典將上海常用詞「嗲」收入,據說,「dia」因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知名度而被收錄。事後證明,這不過是一名大學生的惡搞而已。

  牛津大學出版社新詞高級編輯費奧娜介紹,迄今為止,牛津英語詞典共收錄了245條漢語外來詞。其中包括風水(feng shui)、筷子(chop-stick)、幹部(ganbu)等詞,中國的貨幣單位「角」(jiao)也有收錄。

  資料顯示,1600年前,僅有typhoon(颱風),li(裡),litchi(荔枝)等6個中國製造的詞彙被收入牛津;17世紀增加了31個,18世紀又有44個詞殺入英語家族,19世紀達到112個詞,而上世紀截至1992年,新詞又增加了152個。

  我們被收進英語的漢語詞大都是些外國人自己沒有的古董、動植物、土特產,其中最先進入英語的是China,時間是1555年;最近一個進入英語的詞是枸杞,時間是2002年。

  當下的中國,在地球村中是一個日益重要的存在,不由人不重視甚至於「另眼相看」,中文熱詞進入英語,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不過,由於西方中心論依然根深蒂固,西方人往往用「他者」的眼光,使一些來自中文的熱詞增添了一些揶揄甚至偏狹的成分,有時甚至就是一種有意的誤讀與重構。因而,面對這種「熱」,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就是中國熱、漢語熱。

  牛津詞典收錄的經典漢語外來詞

  易經 I-ching

  關係 guanxi

  衙門 yamen

  孔子 Confushion

  點心 dim sum

  近年來牛津年度「熱詞」一覽

  《牛津英語詞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被視為是世界上最權威的英語辭典。該辭典從1857年開始編撰,搜集並收入1000多年以來的英語詞彙,在1888年初出版第一分冊。此後《牛津英語辭典》與時俱進,內容不斷充實,到現在每三個月就會更新一次。2004年,牛津出版社正式推出年度「熱詞」。出版社追蹤當年英語詞彙的變化,經過編輯投票,挑選最能反映當時社會流行和公眾情緒的詞,作為年度「熱詞」。

  2013

  selfie 「自拍」

  在網絡博客中用於表述上載拍攝自己的照片。

  2012

  omnishambles 「一團糟」

  用於描述由於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一連串失誤導致的混亂局面。

  2011

  queezedmiddle 「被擠壓或夾扁的中央或中間部分」

  形容生活艱辛的中產階層。

  2010

  big society 「大社會」

  這一概念由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在競選宣言中首次提出。他主張給予民眾和地方政府更多權力。這個詞與環保相關,指用戶購買碳補償以抵消個人破壞環境的碳排放總量。

  2009

  unfriend 「刪除好友」。

  這是「臉譜」等社交網站中常用的詞語,意思是「把某人從好友列表裡刪除」。

  2008

  hypermiling 「超級惜油」

  意為有車族對汽車進行改良或改進駕車技巧,以使汽車在消耗一加侖汽油時行駛的裡程數達到最大,汽油價格的飆升以及金融危機引發的政界對能源問題的討論,使得「超級惜油」在那一年廣受關注。

  2007

  locavore 「只吃當地產食物的土食族」

  這個詞很生僻,但因為提倡綠色生活方式而走紅。

  2006

  carbonneutral 「碳中和」

  這個詞與環保相關,指用戶購買碳補償以抵消個人破壞環境的碳排放總量。

相關焦點

  • 《牛津詞典》收錄中式英語add oil(加油)-牛津,詞典,add...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擴大,以往很多玩笑一般的中式英語(Chinglish)也漸漸在國際上得到認可並流行開來,不少甚至已經被權威詞典收錄,比如說「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
  • 叉燒入編牛津詞典 還有這些其實都是英文詞兒
    《牛津英語辭典》是一部具有歷史性的權威英語語文詞典。該詞典收錄了詞44萬至59萬條,有"詞典之王"之譽,被公認為是古今最偉大的英語辭典之一。主編辛普森說:"《牛津英語辭典》不但在英國,而且在世界上任何說英語的地方都被用來界定英語語言。另外,它試圖收入的英語詞彙不但有現代的,而且還有11世紀前諾爾曼人徵服英國後的古代英語詞彙。" 據悉,新增港式英語一半都是與食物有關!
  • 250個中式英文詞彙收入《牛津英語詞典》
    不久前,又一條中式英語詞彙add oil(加油)被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詞典》收錄,引發不少中西方媒體關注。作為全球權威的英語詞典,《牛津英語詞典》收錄新詞有何標準、在其悠久歷史中吸納了多少個「中國血統」詞彙呢?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詞典總編輯劉浩賢向新華社記者介紹,牛津詞典有幾種途徑用於跟蹤和提取新詞。比如,有一個專為語言學研究而設計的電子語料庫,裡面匯集了不同類型的書面語和口語。根據這些語言的使用情況,語料庫會「推薦」備選詞。
  • 哎呀 男性乳房 YOLO 《牛津英語詞典》又收了一批不正經新詞
    在英語國家中,當男孩子們玩遊戲或比賽前,他們會喊一聲「YOLO!」(「You Only Live Once」四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這種非常口語化的表達近日被收錄進了本季度的《牛津英語詞典》新一批詞條中。「YOLO」有及時行樂的意味,鼓勵人們不怕冒險,及時享受人生。
  • 網絡熱詞「不作死就不會死」被錄入美國俚語詞典
    人民網北京4月18日電 (易瀟)近日,網絡熱詞「不作死就不會死」(no do no die)被寫入了詞典,但這個詞典並不是中國的,而是美國在線俚語詞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詞典)。 「不作死就不會死」三步走出國門 「no zuo no die」被收入美國俚語詞典,詞條解釋第一句赫然寫著「This phrase is of Chinglish origin」(這條短語源自中式英語)。據悉,過去的三個月中,「「no zuo no die」」收到1600多個點讚。
  • 《牛津英語詞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部詞典
    《牛津英語詞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部詞典,它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詞典,這部詞典初版於1884-1928年間,主要編輯是詹姆斯·默裡爵士。牛津英語詞典含有414825個詞條和近200萬條實例。1933年再版時改成了現在的名稱,總共有12卷。
  • 牛津英語詞典是工具書轉型的一個縮影,它經歷了什麼,又會變成什麼樣?
    1857年,幾名隸屬於一個叫「語言學會」的英國教會人員能買到的辭典不僅詞條數量少得可憐,而且淨是收錄些生僻、奇怪的英文單詞。於是,他們決定發起一項英語辭典的編撰計劃。1933年,前後花了71年編寫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以下簡稱OED)第一版正式出版。
  • 《教授與瘋子》:《牛津英語詞典》背後的故事
    愛爾蘭電影《教授與瘋子》講述的是迄今為止最有名的詞典《牛津英語詞典》編撰中的一段感人故事。所謂「教授」,指的是曾經擔任《牛津英語詞典》主編的詹姆斯·墨裡,但他卻從不是正經的教授,而只是一個出身微寒、從未上過大學的語言學天才。
  • 中國出口的漢語詞彙:"幹部"已進入詞典多年
    」有望攜手「Dama大媽」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這則消息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牛津英語詞典》中有二百餘個包含中文淵源的詞彙。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漢語借詞已經在英語詞彙系統中佔據了一席之地,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雙語詞典增加中國元素 《牛津高階》大增中國詞彙
    雙語詞典增加中國元素 《牛津高階》大增中國詞彙 2014年09月05日 09:09   來源:北京晚報
  • 中式英語「add oil」(加油)進入牛津詞典,你想說些什麼?
    據環球網報導稱,《牛津英語詞典》(簡稱「OED」)日前做了季度更新,發布了一批新詞新義,總數達1400餘個,中式英文「add oil」被收錄其中,和「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詞一樣,正式成為「合法」的中式英語。
  • 《牛津英語詞典》年度詞彙公布 喜極而泣表情當選
    《牛津英語詞典》年度詞彙公布 喜極而泣表情當選 來源:新民網      新民網編輯:戴天驕    2015-11-17 16:08
  • 中式英語「add oil」進牛津詞典
    10月13日,詞典學專家、臺灣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曾泰元在臺媒上發表專欄文章,宣布了他的新發現: 「加油」的直譯詞「add oil」,竟然出現在了剛更新完的《牛津英語詞典》中。換句話說,它已經和「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中國老鄉一樣,正式成為「合法」的中式英語。
  • 荔枝說:「Add oil」入選牛津詞典,Chiglish可以說很得意了!
    荔枝新聞專稿(小編/蘆葦醬)   日前,《牛津英語詞典
  • 牛津詞典錄入千餘漢語詞 個別詞彙直譯雷人
    據新加坡媒體報導,英語中許多詞彙中吸收了其他語言的文化元素,包括拉丁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漢語。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英國牛津詞典收錄了1000多個來自漢語的詞,其中包括閩南語和粵語。  廈門大學英語系副教授肖曉燕(音譯)稱:「牛津英語詞典中已經吸收了1000多個中文詞彙,其中多是直接借用或取其音,比如將『走狗』直譯成『running dog』,將『不折騰』譯為『buzheteng』,將『中國太空人』譯為『taikonaut』。」
  • 花1年只為訂正1個單詞:沉澱的"牛津詞典"開始求變
    ,事實上,去年夏天發表mansplain這個詞的詞典編纂者伯納德特佩頓(Bernadette Paton)相信這是第一次有人以可記錄的形式使用這個詞。 「它已被刪除了,但我們抓住了它,」帕頓滿意地告訴我。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辦公室裡,帕頓正在為牛津英語詞典《牛津英語詞典》起草一個全新的條目。
  • 牛津英語詞典更新了!快來看看有關疫情的詞都有哪些?
    上周,《牛津英語詞典》更新了一些詞彙和短語,這些詞彙和短語在當前全球危機的背景下變得越來越熟悉。《牛津英語詞典》的編纂者們一直在監測著疫情中英語語言的變動。《牛津英語詞典》有一個監測語料庫,包含了從2017年至今的超過80億字的新聞內容,並且每個月更新。通過對這個語料庫進行分析,編纂者們對最近的語言變化進行分析總結。
  • 牛津詞典錄入中文詞 「走狗」譯為running dog
    國際在線專稿:據新加坡媒體報導,英語中許多詞彙中吸收了其他語言的文化元素,包括拉丁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漢語。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英國牛津詞典收錄了1000多個來自漢語的詞,其中包括閩南語和粵語。
  • 牛津詞典公布季度更新 「象鼻蟲」成「墊底詞」
    據外媒報導,《牛津詞典》日前發表季度更新,新收錄超過600個單詞、詞組和詞義。在此次收錄中,南美洲一種「象鼻蟲」(zyzzyva)取代了「古埃及麥芽啤酒」(zythum),成為新版《牛津詞典》裡排在最末尾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