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啟動區現雛形,將帶來沉浸式考古體驗

2020-11-27 騰訊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古風濃鬱、可以「考古」的公園已經顯露雛形。新京報記者獲悉,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目前先行啟動區已初具規模。公園景點融入了考古初勘成果的元素,對遺址文化進行原汁原味地展示。同時,公園還設置了模擬探坑,給遊客帶來沉浸式的考古體驗。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效果圖。受訪者李晟供圖

考古初勘成果融入遺址公園設計

路縣故城遺址位於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角,是在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時發現的西漢遺址。2019年,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啟動建設,試圖還原千年古城風貌。

初冬時節,在澄藍色天空的映襯下,土黃色調的遺址公園別具歷史的厚重感。仿夯土效果的古城牆帶著「風化」的痕跡,泛黃的黃菖蒲、芒草透著滄桑感,帶著車轍印和牛蹄印的仿古馳道,仿佛把時間拉回到久遠的年代。

公園南門入口的LOGO景牆,用隸書書寫的公園名稱。受訪者李晟供圖

公園南門入口的LOGO景牆上,「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用漢代流行的隸書書寫。「我們以考古土層的文化斷層面為元素,將各時期的土層效果模擬還原到景牆立面上。」北京城建園林集團設計院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主設計師李晟說。

2018年,包括李晟在內的8人設計團隊,接下了設計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的任務。「公園的設計和建設,最大限度地保證遺址文化的原真性與完整性。」他說,隨著考古文物的陸續出土,場地內建起了臨時博物館,設計師將文物元素運用在公園的設計中。以古色古香的中軸景觀燈為例,「路縣故城出土的漢磚上刻著位公卿、樂未央、大吉昌的字樣,寓意吉祥,我們把漢磚的字樣和紋路用在燈柱上。燈頭的設計元素也提煉於漢代燈罩的造型。」另外,遊客歇息的凳子外形也是按照出土的文物設計的。

中軸景觀燈燈柱上,運用了出土的漢磚上刻的字樣和紋路。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遊客可進城感受互動式考古科普

根據規劃,路縣故城遺址公園規劃用地面積113公頃,採取分期建設模式,其中,先行啟動區超過20公頃,分為城牆、護城河遺址保護區、外圍遺址休閒帶三個區域。

遊客從公園南門進入,將踏上一條通往城內的仿古馳道。馳道上深深淺淺的車轍印、牛蹄馬蹄印和腳印,「還原」了漢代路縣故城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李晟說,為了設計這條馳道,設計師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車轍印設計來自於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制定的「車同軌,書同文」,漢代車輛車輪寬度一般為六尺,即約1.4米。人的腳印也有講究,設計師們研究秦漢時期鞋履的種類、穿法、鞋底紋路,設計了不同的腳印。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帶著車轍印和牛蹄印的仿古馳道。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約170米長的馳道並非一次成形,施工人員經過多次嘗試,配置出抗凍抗裂耐磨損的仿土材料,再分段銜接每段的車轍印,最終形成了自然而不顯雜亂的印跡紋理。

遺址公園中的城牆位置,其地下即是當年真實的古城牆。施工人員在遺址上覆土高達3米-3.5米,環植高大喬木,恢復了古城牆四周輪廓。城門標示利用了衝刷工藝,表面滄桑斑駁。登上城牆向下眺望,四四方方的古城盡收眼底。

路縣故城遺址的城門標示利用了衝刷工藝,表面滄桑斑駁。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城牆內就是當年的古城,考古發現,城內含有居民區、集市和衙署。」李晟說,這裡是遺址公園最核心區域,也是公園的後期建設內容。未來,這裡將一邊進行考古工作,一邊向遊客開放。設計師採用容器苗、裝配式木棧道、玻璃棧橋為古城「分區」,展示城內的基本格局和規制。這些容器苗、棧道、棧橋可以隨時移動,為考古讓位,兼顧考古的靈活性和園林的觀賞性。市民也可以走進城中,了解考古的流程。

「公園以城牆為界,城內是以科普考古教育為特色的基地,城外是市民遊憩的樂園。互動式的考古科普教育功能,是遺址公園最大的亮點。」

景觀清新自然引貓頭鷹、野兔來安家

遺址公園內的自然景觀也古韻十足。繞城而依的護城河已經乾涸,消融的初雪在河道上形成了清淺的小水窪。遊客踏著石階,可在搖蕩的蘆荻叢穿行至河對岸。

遊客可以從蘆荻叢中穿越旱溪。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李晟說,遺址公園內部不建議存水,以防對地下文物造成影響,所以在設計上,護城河並沒有恢復水面,而是形成了旱溪。下雨後,雨水在這裡短暫匯集並流走,既展示了以前的河道位置,也兼顧視覺和空間美感。

為烘託漢代縣城的古風韻味,設計師採用了結合自然式與孤植等種植手法。李晟進一步解釋,在一個特定區域,比如一大片草坪中,有一棵樹型飽滿、特別好看的樹位於中間,把場景的視覺效果「拔」起來,起到「點景」的效果,這就是孤植。「遺址公園一定要有古樸的感覺,樹木栽植不宜過密,要有舒朗的草坪,呈現通透的視覺感。」

經過秋日的絢麗,北方的冬天略顯蕭瑟,但遺址公園內的樹木仍然不乏看點。正是考慮四季景觀的協調,公園內種植了不少「觀枝樹」,造型松等大規格孤賞喬木樹形優美,枝條也具有觀賞價值,冬日裡的黃色調也與遺址公園的特點相得益彰。花木公司現場負責人王磊稱,公園保留了原址的高大喬木,新栽種的樹木以北京鄉土樹種為主,清新自然的環境吸引了不少小動物的到訪。今年,貓頭鷹、野兔等野生動物也跑來公園搭窩築巢。

模擬展示漢代生活 營造「百姓之城」

遺址公園建設以「百姓之城」為理念,不僅展示了漢代百姓的生活,也和現代遊客形成互動。

在泡桐廣場,模擬的古井、古房展示了漢代村落群居式的生活方式,頗具漢風古韻。「一般村口都有棵大樹,我們對原址的泡桐予以保留,夏天這裡濃蔭密布,可以想像村民們在此打水、暢聊的情景。」王磊說,古屋並無實景,更多採用了意向的手法,用工業水泥結合現代工藝營造了殘垣斷壁的感覺。「由於之前沒有成熟做法,大家一邊研究一邊學習一邊磨合,探討如何把古屋做得更好更像。」

真實的探坑中挖掘出大量房址、灶、井等遺址,證明城外的功能主要以百姓生活起居為主。結合考古資料,設計師挑選了結構構造完整的探坑,以縮小版的形式「復原」,形成了公眾考古體驗區。李晟說,探坑對漢代百姓的房屋布局形態、生活起居場景進行意向型復原。「未來,我們可能在灶臺旁、古井邊設置一些人物泥塑,使百姓生活的場景感更強,同時設立解說牌,講解漢代人的生活習俗。」

孩子們可以在模擬探坑的細沙中探寶。圖為模擬探坑效果圖。受訪者李晟供圖

為了讓小朋友對考古產生興趣,設計師也花了一番心思。在考古體驗區,漢代樣式的陶罐等仿製文物半掩在沙坑裡,小朋友可以挖沙探寶,在娛樂嬉戲的同時了解文物知識。

「故城遺址公園不是漢文化集合公園,不是所有漢文化都往裡裝。」李晟說,目前公園設計留出彈性空間,未來將根據最新的考古挖掘,豐富補充新的元素。

記者了解到,在遺址公園的東南側,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經開工建設,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漢代五銖錢、漢代陶紡輪等文物,以及古城的歷史沿革,將在博物館中展示。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影記者 吳寧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豐寧境內的秦漢要陽縣故城遺址
    本文通過文獻史料和大量考古資料,經實地考察,對學術界爭論已久的「要陽縣故城」進行梳理、分類、對比、校正,確定為豐寧鳳山鎮土城子遺址是要陽縣故城。  本報記者王曉丹通訊員白光韓春明於倩倩  從文獻史料中  窺測到要陽縣故城信息  要陽秦初建都尉治,歸漁陽郡管理。前漢隸屬幽州漁陽郡,新莽更名要術。後漢、晉時,要陽廢縣治。
  • 下沙公園進入收尾工作!江南路雛形已現,將接駁五邑路!
    景觀結構方面,水上公園將按照「一廊三區九景」進行打造: 「一廊」即城央綠廊;「三區」即漁舟唱晚、水上人家、,新建的江南路(勝利大橋至下沙人行天橋段)如火如荼建設當中。
  • 馬鞍山加快推進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近年來,馬鞍山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以創建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出臺政策法規、健全體制機制、強化展示利用,切實做好凌家灘遺址和文化的傳承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完善頂層設計。
  • 安徽省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遺址簡介
    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是朱元璋所建都城的內城,現已久廢1982年國務院把明中都皇故城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又將「圜丘、方丘、觀星臺、塗山門等四個遺址作為明中都附屬建築列入保護範圍」。 2013年12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鳳陽縣明中都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立項。
  • 小邾國遺址公園五月建成
    3月25日,記者從山亭區文廣新局了解到,為保護小邾國文化遺產,去年山亭區就已啟動建設小邾國遺址公園,這項文物保護工程計劃今年五月建成啟用。
  • 平陽這個經濟重鎮又將多一座公園,已初現雛形
    昨天,記者在平陽水頭鎮城北公園項目施工現場看到,公園已初現雛形,各區塊建設正有序推進中。據了解,該項目位於環城北路與外岙路交叉口西北角,五龍山陵園東側,總用地40343平方米。公園以大面積的草坪為主體,建有休閒廣場區、康體活動遊樂區、休閒娛樂區、花海觀賞區等四大區塊,以及景觀廊架、休憩木平臺、樹池廣場、景觀亭、文化景牆、秋香山房、四季花海、花鏡等景點。公園內設有茶室、寵物陽光樂園、親水平臺、兒童戲水池、老年健身區等參與性遊樂項目。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廣場、園路澆築3800平方米,土方工程31580立方米,下沉廣場基礎、廊架基礎已全部完工。
  • ...藝術公園建設內景首次曝光,2大地標雛形已現,預計6月核心區域將...
    ▲川西林盤風格的行道樹據成都城投土地整理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勇介紹,公園內3條主幹道在景觀打造時,以川西竹文化為主體元素,再配以一些川西代表性的苗木、花草構成。以華嚴路為例,路兩邊的主要苗木為藍花楹,配以竹子等其他苗木加以點綴。呈現方式主要以組團式、簇群式、景觀化進行打造建設,呈現出一種自然、原生態的效果。
  • 開封市10位市民代表親身體驗州橋遺址現場考古
    3月23日,在前期汴河遺址發掘工作的基礎上,開封市正式啟動了州橋遺址本體考古發掘工作。目前,考古發掘工作進展順利。為了讓更多人走進州橋,了解考古,4月6日上午,開封市州橋遺址發掘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特意邀請東方今報、河南經濟報、大公河南、旅遊商報、開封日報、開封電視臺、鳳凰網河南等多家省市媒體代表以及10位市民,與考古親密接觸,共同體驗探索歷史文化的樂趣。
  • 考古新發現!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
    考古新發現!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近日,由科爾沁區與內蒙古民族大學共同承辦的第十四屆遼金契丹女貞史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來自全國的史學界專家學者得出結論: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在科爾沁草原腹地, 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福巨嘎查北約2.5公裡處,在一處沙質臺地上,沉睡著一座千年的遼代古城遺址。內蒙古民族大學西遼河流域歷史考古研究中心李鵬教授對古城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這座古城址,南距西遼河約19公裡,北距新開河約35公裡、北距北老河古道約2.5公裡。
  • 揭開塵封千年的面紗,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9月26日開館!一起來...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楊潔)被譽為「上海歷史文化之根」的廣富林文化遺址,有新空間靜待客至。考古發現的159組文物珍品,2960平方米內部展示空間……9月26日,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即將開館。值得一提的是,屆時三件具有明顯的楚文化特徵的青銅尊將揭開塵封千年的面紗,與世人見面。
  • 濟寧市汶上縣十大旅遊景區景點
    一起來看看五一節濟寧市汶上縣十大旅遊景區景點,有哪些好去處呢?1、汶上縣蓮花湖溼地景區汶上縣蓮花湖溼地景區位於縣城北2公裡處,佔地4300餘畝。分植物觀賞區、百果採摘區、遊樂項目區、民俗文化區和休閒服務區。區內地勢低洼、河流縱橫、水源豐富,是集溼地生態、人文景觀、民俗展示、休閒娛樂和觀光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新奇, 旅遊新玩法——沉浸式體驗
    它主要通過高科技的手段,從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方面使人沉浸在精心營造的幻妙氛圍中,形成全新的場景體驗。 何為沉浸式旅遊體驗? 通過全景式的視、觸、聽、嗅覺交互體驗,使遊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 天府藝術公園建設內景曝光!兩大地標雛形已現
    兩大地標雛形已現 2021-01-1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水經注》卷五所涉濮陽縣、陽信縣、樂陵縣等故城考略
    又東北,逕臨齊城南,始東齊未賓,大魏築城以臨之,故城得其名也。又屈逕其城東故瀆,廣四十步。臨齊城。按《續山東考古錄》大致在今德州邊臨鎮。(舊謂德州之邊臨鎮,是[5]。)又東北,逕重丘縣故城西。《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於重丘,齊成故也。應劭曰:安德縣北五十裡有重丘鄉,故縣也。重丘縣故城,西漢置,屬平原郡。
  • 棗莊市山亭區「小邾國故城」的考古發現
    東江遺址(1)城址:關於小邾國都城的具體位置,由於文獻記載頗不一致。有上述的「犁來城」和「昌慮城」兩說。根據考古發掘,兩處的遺蹟與遺物都不能確定小邾國故城的確切位置。故城遺址(2)陶器:「1號墓已被盜掘,陶罐 2件。2號墓南鄰1號墓,北靠3號墓。陶器 8件,均為罐,陶罐內還放有糧食。3號墓陶器7 件,均為罐。
  • 「金中都考古」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北京將籌建金中都遺址公園
    近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據了解,為更好地展示金中都現存的外城牆遺蹟,豐臺區正籌劃建設遺址公園。
  • 默林娛樂在重慶開了一家水族館,要給遊客帶來一種沉浸式的旅遊體驗
    區別於我們以往參觀的海洋館——大多是以參觀為導向的,同時融合了水族館表演來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SEALIFE希望給遊客打造的是一種沉浸式、參與式的體驗。沉浸式的參觀體驗首先體現在對水生物棲息地的打造上。以即將開幕的重慶SEALIFE為例,重慶的這家海洋探索中心共設置了18個主題探索區域,根據水域形態分類,包括湖泊、江河、溼地、深海等各類水生物棲息地。
  • 管城回族區召開「六街六片區」建設高峰論壇研討會 致力打造「六種...
    管城回族區委書記虎強對管城區基本情況、啟動六街六片區建設背景、初衷、規劃建設的初步設想進行了講解說明。十三五期間,管城回族區發展日新月異。最新統計,全區常住人口已達82萬,高端人群加速匯聚;城鎮化率達到68.7%,發展空間有效拓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環境容量大幅提升;營商環境評價六區第一,政通人和的發展局面欣欣向榮。
  • 《鯊海逃生》好口碑開局 沉浸式刺激體驗贏好評
    無論視效逼真的生猛大白鯊帶來的震撼視聽衝擊,還是猶如密室逃生般的沉浸式刺激體驗,均讓觀眾全程提著一顆心,精彩到不捨得眨眼。群鯊巢穴密室逃生 感受實景冒險沉浸體驗電影《鯊海逃生》是導演約翰內斯·羅伯茨繼《鯊海》之後傾力打造的系列新作,驚險展現了四名潛入海底古城遺蹟冒險的妙齡少女意外遭遇大白鯊的奪命逃生經歷。
  • 考古專家:長豐古墓群宜原址保護建遺址公園或博物館!
    考古專家:長豐古墓群宜原址保護建遺址公園或博物館!2019年4月12日傍晚,在長豐縣下塘鎮埠裡社區淮南北路北延施工現場,工人施工時挖掘出疑似古墓。15日,省考古研究所張義中一行赴下塘鎮現場勘探古墓。通過對古墓形制、棺槨考證及土層檢驗,考古人員初步判斷該墓葬年代為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