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古風濃鬱、可以「考古」的公園已經顯露雛形。新京報記者獲悉,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目前先行啟動區已初具規模。公園景點融入了考古初勘成果的元素,對遺址文化進行原汁原味地展示。同時,公園還設置了模擬探坑,給遊客帶來沉浸式的考古體驗。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效果圖。受訪者李晟供圖
考古初勘成果融入遺址公園設計
路縣故城遺址位於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角,是在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時發現的西漢遺址。2019年,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啟動建設,試圖還原千年古城風貌。
初冬時節,在澄藍色天空的映襯下,土黃色調的遺址公園別具歷史的厚重感。仿夯土效果的古城牆帶著「風化」的痕跡,泛黃的黃菖蒲、芒草透著滄桑感,帶著車轍印和牛蹄印的仿古馳道,仿佛把時間拉回到久遠的年代。
公園南門入口的LOGO景牆,用隸書書寫的公園名稱。受訪者李晟供圖
公園南門入口的LOGO景牆上,「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用漢代流行的隸書書寫。「我們以考古土層的文化斷層面為元素,將各時期的土層效果模擬還原到景牆立面上。」北京城建園林集團設計院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主設計師李晟說。
2018年,包括李晟在內的8人設計團隊,接下了設計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的任務。「公園的設計和建設,最大限度地保證遺址文化的原真性與完整性。」他說,隨著考古文物的陸續出土,場地內建起了臨時博物館,設計師將文物元素運用在公園的設計中。以古色古香的中軸景觀燈為例,「路縣故城出土的漢磚上刻著位公卿、樂未央、大吉昌的字樣,寓意吉祥,我們把漢磚的字樣和紋路用在燈柱上。燈頭的設計元素也提煉於漢代燈罩的造型。」另外,遊客歇息的凳子外形也是按照出土的文物設計的。
中軸景觀燈燈柱上,運用了出土的漢磚上刻的字樣和紋路。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遊客可進城感受互動式考古科普
根據規劃,路縣故城遺址公園規劃用地面積113公頃,採取分期建設模式,其中,先行啟動區超過20公頃,分為城牆、護城河遺址保護區、外圍遺址休閒帶三個區域。
遊客從公園南門進入,將踏上一條通往城內的仿古馳道。馳道上深深淺淺的車轍印、牛蹄馬蹄印和腳印,「還原」了漢代路縣故城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李晟說,為了設計這條馳道,設計師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車轍印設計來自於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制定的「車同軌,書同文」,漢代車輛車輪寬度一般為六尺,即約1.4米。人的腳印也有講究,設計師們研究秦漢時期鞋履的種類、穿法、鞋底紋路,設計了不同的腳印。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帶著車轍印和牛蹄印的仿古馳道。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約170米長的馳道並非一次成形,施工人員經過多次嘗試,配置出抗凍抗裂耐磨損的仿土材料,再分段銜接每段的車轍印,最終形成了自然而不顯雜亂的印跡紋理。
遺址公園中的城牆位置,其地下即是當年真實的古城牆。施工人員在遺址上覆土高達3米-3.5米,環植高大喬木,恢復了古城牆四周輪廓。城門標示利用了衝刷工藝,表面滄桑斑駁。登上城牆向下眺望,四四方方的古城盡收眼底。
路縣故城遺址的城門標示利用了衝刷工藝,表面滄桑斑駁。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城牆內就是當年的古城,考古發現,城內含有居民區、集市和衙署。」李晟說,這裡是遺址公園最核心區域,也是公園的後期建設內容。未來,這裡將一邊進行考古工作,一邊向遊客開放。設計師採用容器苗、裝配式木棧道、玻璃棧橋為古城「分區」,展示城內的基本格局和規制。這些容器苗、棧道、棧橋可以隨時移動,為考古讓位,兼顧考古的靈活性和園林的觀賞性。市民也可以走進城中,了解考古的流程。
「公園以城牆為界,城內是以科普考古教育為特色的基地,城外是市民遊憩的樂園。互動式的考古科普教育功能,是遺址公園最大的亮點。」
景觀清新自然引貓頭鷹、野兔來安家
遺址公園內的自然景觀也古韻十足。繞城而依的護城河已經乾涸,消融的初雪在河道上形成了清淺的小水窪。遊客踏著石階,可在搖蕩的蘆荻叢穿行至河對岸。
遊客可以從蘆荻叢中穿越旱溪。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李晟說,遺址公園內部不建議存水,以防對地下文物造成影響,所以在設計上,護城河並沒有恢復水面,而是形成了旱溪。下雨後,雨水在這裡短暫匯集並流走,既展示了以前的河道位置,也兼顧視覺和空間美感。
為烘託漢代縣城的古風韻味,設計師採用了結合自然式與孤植等種植手法。李晟進一步解釋,在一個特定區域,比如一大片草坪中,有一棵樹型飽滿、特別好看的樹位於中間,把場景的視覺效果「拔」起來,起到「點景」的效果,這就是孤植。「遺址公園一定要有古樸的感覺,樹木栽植不宜過密,要有舒朗的草坪,呈現通透的視覺感。」
經過秋日的絢麗,北方的冬天略顯蕭瑟,但遺址公園內的樹木仍然不乏看點。正是考慮四季景觀的協調,公園內種植了不少「觀枝樹」,造型松等大規格孤賞喬木樹形優美,枝條也具有觀賞價值,冬日裡的黃色調也與遺址公園的特點相得益彰。花木公司現場負責人王磊稱,公園保留了原址的高大喬木,新栽種的樹木以北京鄉土樹種為主,清新自然的環境吸引了不少小動物的到訪。今年,貓頭鷹、野兔等野生動物也跑來公園搭窩築巢。
模擬展示漢代生活 營造「百姓之城」
遺址公園建設以「百姓之城」為理念,不僅展示了漢代百姓的生活,也和現代遊客形成互動。
在泡桐廣場,模擬的古井、古房展示了漢代村落群居式的生活方式,頗具漢風古韻。「一般村口都有棵大樹,我們對原址的泡桐予以保留,夏天這裡濃蔭密布,可以想像村民們在此打水、暢聊的情景。」王磊說,古屋並無實景,更多採用了意向的手法,用工業水泥結合現代工藝營造了殘垣斷壁的感覺。「由於之前沒有成熟做法,大家一邊研究一邊學習一邊磨合,探討如何把古屋做得更好更像。」
真實的探坑中挖掘出大量房址、灶、井等遺址,證明城外的功能主要以百姓生活起居為主。結合考古資料,設計師挑選了結構構造完整的探坑,以縮小版的形式「復原」,形成了公眾考古體驗區。李晟說,探坑對漢代百姓的房屋布局形態、生活起居場景進行意向型復原。「未來,我們可能在灶臺旁、古井邊設置一些人物泥塑,使百姓生活的場景感更強,同時設立解說牌,講解漢代人的生活習俗。」
孩子們可以在模擬探坑的細沙中探寶。圖為模擬探坑效果圖。受訪者李晟供圖
為了讓小朋友對考古產生興趣,設計師也花了一番心思。在考古體驗區,漢代樣式的陶罐等仿製文物半掩在沙坑裡,小朋友可以挖沙探寶,在娛樂嬉戲的同時了解文物知識。
「故城遺址公園不是漢文化集合公園,不是所有漢文化都往裡裝。」李晟說,目前公園設計留出彈性空間,未來將根據最新的考古挖掘,豐富補充新的元素。
記者了解到,在遺址公園的東南側,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經開工建設,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漢代五銖錢、漢代陶紡輪等文物,以及古城的歷史沿革,將在博物館中展示。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影記者 吳寧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