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10位市民代表親身體驗州橋遺址現場考古

2021-01-10 鳳凰網

州橋長什麼樣?有幾個橋孔?是否與歷史書籍記載的一樣?自從1984年8月州橋「曇花一現」後,很多州橋之謎不但沒有完全解開,反而更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

3月23日,在前期汴河遺址發掘工作的基礎上,開封市正式啟動了州橋遺址本體考古發掘工作。目前,考古發掘工作進展順利。為了讓更多人走進州橋,了解考古,4月6日上午,開封市州橋遺址發掘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特意邀請東方今報、河南經濟報、大公河南、旅遊商報、開封日報、開封電視臺、鳳凰網河南等多家省市媒體代表以及10位市民,與考古親密接觸,共同體驗探索歷史文化的樂趣。

在外人看來,考古發掘只是簡單的幾個探方和探溝,但在嚴謹的考古人眼裡,卻有著非凡的歷史文化意義。在當天的參觀現場,參觀團成員在開封市博物館講解員祁夢的講解中,先後來到州橋及汴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運河的層層淤積,以及河道寬窄變遷過程。此外,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室主任曹金萍還為大家系統介紹了開封市30多年來對州橋本體考古工作的總體情況,讓大家有了一次隔空與歷史對話的體驗和感覺,直呼大開眼界。

看現場、觀遺址、聽歷史、解疑團,參與活動的10名市民饒有興致地參觀、探尋、感受、體驗,為州橋的由來、變遷感嘆。「參加這次活動,讓我經歷了一次歷史的洗禮和薰陶。」市民張燕偉是第五中學的一名歷史老師,今天和丈夫馬漢錚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州橋考古,覺得特別震撼。她說:「雖然我是一名歷史老師,但對州橋了解的也不多,從沒有像今天這樣了解得這麼詳細,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州橋。」

「1984年我市第一次對州橋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我才11歲。雖然當時年紀小,但對這件事一直印象特別深刻。」馬漢錚說,「時隔36年,我們終於再次啟動對州橋本體的考古發掘,真是太好了!」

在當天的參觀現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接受了眾多媒體的採訪。劉海旺說,北宋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展的序列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意義,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都是空前絕後的,這中間最為精華的元素,就是大宋王朝的都城北宋東京城。從考古的意義上來說,因為經歷多次黃河泛濫的淤積,北宋東京城深埋於地下。如今隨著國家的發展,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大運河文化帶戰略的提出,對北宋東京城的城址考古工作也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大運河是一條流動的文化之河,北宋東京城作為運河城鎮的傑出代表,其開放性、統一性、包容性正是運河文化的直接體現,也是宋文化的重要承載。州橋州橋作為橫跨汴河的13座橋梁中最著名的橋梁,也是大運河這一「流動的文化」現象中最具獨特的、最有特殊價值的重要文物。

劉海旺說,我們在1984年曾經對州橋做過一個初步的考古發掘,此次對州橋遺址本體進行考古發掘,也是給予非常大的希望。希望我們藉此可以掀開北宋東京城更多神秘的面紗,為實證大運河歷史價值提供全面、詳實的實物證據,並為大運河保護提供堅實的研究支撐。

相關焦點

  • 河南開封:被李自成灌沒的州橋正在歸來
    近日,記者來到河南開封州橋遺址發掘現場,看到工地的考古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1號探方前,透過西側剖面上一道道白色的地層線,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運河的層層淤積,以及河道寬窄變遷的過程。對於開封人來說,「州橋」二字意味深長。州橋是北宋東京城御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誌性建築。昔日的州橋,雄跨於汴河之上,始建於唐。
  • 開封市推進千年州橋發掘與保護 再現「州橋明月」美景
    日前,開封正式啟動州橋遺址本體考古發掘工作,並將根據發掘進度同步啟動州橋遺址本體保護展示方案設計。經持續考古發掘,作為北宋都城開封的標誌性建築——州橋露出橋面,這座埋藏於泥土千餘年、見證北宋市井繁華、作為「汴梁八景」之一的古橋,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 湮沒千年 開封州橋露容顏
    經過持續考古發掘,北宋都城開封的標誌性建築——州橋露出橋面。這座埋藏於泥土千餘年,見證北宋市井繁華,作為「汴梁八景」之一的古橋,在世人面前漸露容顏。州橋遺址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中山路與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約50米。
  • 開封州橋考古發掘取得積極進展,古橋漸露容顏
    汴梁八景之一「州橋明月」,令無數人心馳神往。州橋始建於唐,名汴州橋,五代時稱汴橋,北宋汴河稱天河,改名為天漢橋,習稱州橋。州橋橋面寬廣、氣勢宏大,見證了北宋東京城的盛世繁華,卻沉寂於明代洪水的淤埋。2020年,作為「賦能」 開封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支撐「六穩六保」 重點項目,州橋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啟動,目前部分青石橋面已揭露出。州橋是大運河汴河段與開封古城中軸線交會處的重要古橋梁 。 州橋遺址發掘是今年河南省黃河文化九大重要考古項目之一。據文獻記載,宋代州橋是平橋、木樑石柱,明代州橋則是拱橋、磚石結構。
  • 貴州省土城黃金灣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本體保護方案
    受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紅色旅遊文化有限公司委託,2016年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黃金灣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本體保護方案》的編制工作,在對黃金灣遺址的現狀保存情況及病害原因進行綜合勘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需求,制定了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
  •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啟動區現雛形,將帶來沉浸式考古體驗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古風濃鬱、可以「考古」的公園已經顯露雛形。新京報記者獲悉,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目前先行啟動區已初具規模。公園景點融入了考古初勘成果的元素,對遺址文化進行原汁原味地展示。同時,公園還設置了模擬探坑,給遊客帶來沉浸式的考古體驗。
  • 保靖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首次集中發布
    本報訊(記者 龍 堯)日前,湘西州田野考古基礎知識培訓班暨四方城遺址保護利用座談會在保靖縣舉行,座談會上首次集中發布了保靖縣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並就四方城遺址的保護及利用進行深入座談。副州長李平,州文旅廣電局及保靖縣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
  • 揭開塵封千年的面紗,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9月26日開館!一起來...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楊潔)被譽為「上海歷史文化之根」的廣富林文化遺址,有新空間靜待客至。考古發現的159組文物珍品,2960平方米內部展示空間……9月26日,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即將開館。值得一提的是,屆時三件具有明顯的楚文化特徵的青銅尊將揭開塵封千年的面紗,與世人見面。
  • 陝西考古博物館明年9月開放|A級通緝犯落網,賣文物涉案超2000萬
    ,正在進行屋面處理、砌牆及二次結構施工,科研樓正在進行四層主體施工,考古橋橋墩施工完成,正在進行橋體鋼結構施工,計劃2021年9月完成項目竣工驗收並投入運營。 這座還未建成的海軍博物館,可以說是「C位出道」。今年8月28日,海軍166艦正式退役,並移交給重慶建川博物館。拖船逆流而上拖行50天後,166艦於10月18日進入長江重慶水域,受到沿岸各區縣市民的巨大關注,大家紛紛拍下視頻打卡。10月23日,166艦進入重慶中心城區水域,並將進入改建階段。
  • 上海廣富林文化遺址考古遺址展示館對外開放
    9月26日,被譽為「上海文化之根」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對外開放了考古遺址展示館。據悉,該展示館面積達2960平方米,主體由三個獨立展廳和一個正廳構成,裡面展出了159組文物,其中具有明顯楚文化特徵的青銅尊也揭開了塵封千年的面紗,與世人見面。
  • 時隔二十五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 發現重要學術價值
    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第一工作隊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召開資訊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向媒體和會議代表介紹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形制布局、殿基結構、保存狀況、出土文物標本,研究表明,新發掘的4號殿基址保存完好、結構完整、石刻精美、工藝精湛、可視性強,代表了隋唐建築的高超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4號殿發掘的考古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非凡
  • 上遊深閱讀丨700多年前,涪陵龜陵城抗蒙時山城防禦體系如何,考古...
    700多年時光過去,這個記錄著當年血與火的城址,在考古專家手中被一一揭開。近年,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考古專家們開始了對這座抗蒙山城的發掘工作,埋藏在龜陵城裡的故事,從史書中一躍而出,活生生地再現在了人們面前。昨天,重慶市文化遺產月重要活動之一——走進考古現場,來到了這個城址,在考古現場負責人的講述中,龜陵城的歷史真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今天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FJT3發掘現場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考古工作歷時6年發現、確認譚家嶺城址、印信臺大型祭祀區、譚家嶺高等級斂玉葬、三房灣專業制陶作坊等重要遺址區,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落格局及其演變過程,為深入了解石家河遺址群的宏觀結構與組織分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 考古專家:長豐古墓群宜原址保護建遺址公園或博物館!
    考古專家:長豐古墓群宜原址保護建遺址公園或博物館!2019年4月12日傍晚,在長豐縣下塘鎮埠裡社區淮南北路北延施工現場,工人施工時挖掘出疑似古墓。15日,省考古研究所張義中一行赴下塘鎮現場勘探古墓。通過對古墓形制、棺槨考證及土層檢驗,考古人員初步判斷該墓葬年代為北宋。
  • 考古大咖聚首港城 共商藤花落遺址保護利用大計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江蘇省文旅廳(文物局)、首都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博物院、南京考古研究院等文物考古和科研機構的20名專家學者,以及連雲港市委、市政府,市開發區、市文廣旅局、市住建局、市資源局、市交通局等單位相關領導出席會議。
  • 上海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開放 揭開塵封千年的面紗
    【解說】9月25日,被譽為「上海文化之根」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對外開放了考古遺址展示館。據悉,該展示館面積達2960平方米,主體由三個獨立展廳和一個正廳構成,裡面展出了159組文物,其中具有明顯楚文化特徵的青銅尊也是揭開了塵封千年的面紗,與世人見面。
  • 海南一明代古城遺址受損嚴重 考古專家籲加強保護修復
    位於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大保村委會水上市村的明代水會所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育龍就現場情況和考古進展進行介紹,呼籲當地政府和村民提高保護意識,進一步搶救保護修復古城遺址,展現海南歷史文化魅力。  據相關歷史記載,水會所為明代萬曆三十年(公元1600年)平定黎族馬矢叛亂後所建,全稱為「水會守御所城」,迄今有400餘年歷史。
  • 馬鞍山加快推進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近年來,馬鞍山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以創建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出臺政策法規、健全體制機制、強化展示利用,切實做好凌家灘遺址和文化的傳承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完善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