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號、2號大型探方已經深挖到地下十幾米的金元地面以下,3號探方已發掘到明代地層,能夠反映汴河岸邊民居群落的4號探方也已開始發掘。」
近日,記者來到河南開封州橋遺址發掘現場,看到工地的考古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1號探方前,透過西側剖面上一道道白色的地層線,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運河的層層淤積,以及河道寬窄變遷的過程。
對於開封人來說,「州橋」二字意味深長。州橋是北宋東京城御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誌性建築。昔日的州橋,雄跨於汴河之上,始建於唐。史料記載,州橋自唐以後享有盛名,趙匡胤州橋斬石龍、楊志賣刀這些廣為流傳的故事就發生在州橋。王安石、梅堯臣、範成大皆有關於州橋的詩篇。州橋歷經了千餘年的滄桑,見證了北宋東京城國際大都會的繁華,之後罹受宋金戰爭的瘡痍,沉寂於明代的淤沒。明朝末年,李自成引黃河水漫灌開封城,州橋從此淹沒,在之後的歲月裡,成了一個謎——
「州橋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幾個橋孔?」
「州橋上的瑞獸有哪些?州橋下能通行什麼樣的船隻?」
「有沒有守護神?有沒有人行車行道路標線?」
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
在一次偶然的時機,世人迎來了驚喜。
真容初現:明代的橋面和黃河水一起挖了出來
時間的指針迴轉到1984年8月。當時,開封市政工程公司要在中山路中段修建大型下水管道,因此地是文獻記載中古州橋的位置,消息一出,開封的考古工作者興奮不已。
開封博物館原館長李克修是當時參加考古發掘的考古隊員之一,雖時隔多年,他對發掘州橋一事記憶猶新,「發掘州橋是這座古城的考古工作者的夢想」。
當現代柏油路面被破開之後,考古隊即用洛陽鏟下探,當下探到4.5米深時,發現了硬物。順南北方向一連打了6個孔,全都在同一深度觸及硬物,根據這一情況,專家初步判定這就是橋面。
開封市政工程公司繼續施工,當挖到4.2米深時,李克修說:「停,下面由我們來幹!」
中山路縱貫南北,是開封市最為繁忙的交通要道,可以預見在此開掘深溝對全市將造成怎樣的影響。市政工程公司的工期本來就很緊張,他們只答應給考古隊3天時間。
考古隊晝夜不停,很快清理出了4米寬、17米長的橋面。橋面用的是青石板,但石板已殘缺不全,裸露在外的大部分是青磚。面對這個寶貝,考古隊捨不得停下來。他們立即請示開封市政府,又爭取來一周的時間。
即便是一個星期,時間還是太緊張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用超常規的方法發掘。」李克修說,「也真是巧了,為了探明橋的內部構造,我們在露出的橋面中間打洞,恰巧就打在了橋洞的中間。」
當鑽頭剛一鑽透橋面,一股水便冒了出來,這就是當年在開封肆虐的黃河水。州橋被淤埋後,它們便積存到了橋洞裡。
抽水耗費了兩天時間。事後查明,橋洞東西有30米長、南北5米多寬、上下5米多高。但水抽完了,人還是下不去,下面還有1.3米深的泥漿。李克修先拴著保險帶坐著輪胎對整個橋洞察看了一番。上面的磚頭大都完好無損,從形制來看確定是明磚無疑。這印證了明代重修州橋的文獻記載。之後,考古隊土法上馬,用木板圈了一塊地方,將裡面的泥漿全部清理乾淨。他們要看看橋底到底有什麼。
下面至少有兩層木頭,呈縱橫交叉的筏形排列。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開封地處黃河衝積平原,土質鬆軟,地基不牢,採用筏形基礎易於穩固。
經過發掘,考古人員確認此橋為南北向磚石結構的拱形橋,保存較為完好,南北長17米、東西寬30米。橋面距地表最淺4.3米,系用青石板鋪墁而成。清理出的中孔圈為磚砌大於半圓的陡型拱,三券三伏,厚1米、孔高6.58米、拱跨5.8米、矢高3.7米。橋墩是用青石條東西順砌而成的牆形墩。橋孔地面多用石板鋪墁,石板大小不一,鋪墁亦不甚規則,但靠近兩側墩牆的地方各順墩牆東西向放二排截面呈長方形的長木。橋基採用了築筏為基的方法,在鬆軟的河底先下挖一個基槽,然後在槽內擺放一層層縱橫交叉的截面呈長方形的長木作為橋的基礎,並在此基木上砌橋墩。
州橋真容初現,引起巨大轟動。「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以及開發利用規劃等因素,不具備展示的條件,所以當時就對州橋遺址進行了保護性回填。」負責開封州橋遺址發掘保護的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三營說。
直到2018年10月,汴河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開挖了2個探方。探方一主要是對運河河道及兩側堤岸的解剖,探方二是對運河北堤岸進行解剖,均是為州橋本體發掘做的準備工作。經過考古發掘,發現有比較豐富的明清時期的房屋建築基址、灰坑以及水井,金元時期的陶灶、房屋基址等,揭露出明代開封城內的汴河形態,展示了自明代早期至今汴河故道區域地層的發展演變序列。
2020年3月23日,在前期汴河遺址發掘工作的基礎上,州橋遺址本體考古發掘正式啟動。目前,州橋遺址本體考古發掘工作進展順利,由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與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已順利發掘出部分青石橋面、明清時期建築基礎、人骨等遺物。清理河道淤積層的過程中,還採集到了大量不同時期的瓷器標本,有青瓷、白瓷、白地黑花、鈞瓷、青白瓷、青花、五彩等類型,時代從唐到清,窯口涵蓋河南周邊窯口及南北名窯。
文化研學:昔日「汴京八景」 今日文旅亮點
《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正名天漢橋,正對大內御街,橋下汴水奔流,橋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兩岸的店鋪、酒樓繁榮,笙歌連成一片。每當月明之夜,「兩岸夾歌樓,明月光相射」,晴空月正,登橋觀月的人紛至沓來,熙熙攘攘。人們俯瞰河面,月波泛泛,皎月沉底,故被譽為「州橋明月」,是「汴京八景」之一。
這「州橋明月」之景,今人還能否得見?「未來,要在遺址上建設一座汴河州橋遺址博物館,遠景要建成汴河文化遺址公園。」王三營說。
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規劃在古州橋原遺址上,分地下、地上兩部分開發,分別建造地下、地上展館。其中地下部分是對州橋進行全面發掘,使之重見天日的復原性開發,地下展廳將使遊人有機會一睹昔日古州橋的風採。同時,在遺址附近的地面上,建造「地上州橋」即模仿古州橋形式的現代建築。從「地上州橋」展館入地下廳,觀看地下古州橋,將會妙趣橫生。此外,與主建築配套建有完整的仿古建築群,以及點綴於其間的假山、遊園、亭廊、瀑布、噴泉等。為方便遊人,還將在其中建造停車場、餐飲、休閒等配套設施。
「州橋在地下埋了那麼多年,看著它的發掘工作一天天有序進行,我心裡有了很多期待。」市民小胡自從州橋遺址開始發掘之後就一直關注進展,他期望早日看到州橋遺址的真容,「在遺址上建一個博物館,這讓俺們開封將來又多一個看點。」
如今,反映汴河兩岸民居分布情況的4號探方即將開始發掘,整體的州橋及汴河遺址考古還將持續一年多時間。不過,開封的思路是「邊發掘、邊保護、邊建設、邊展示」。今年9月28日,州橋及汴河遺址公眾考古研學示範基地就對外開放了,基地根據遺址發掘的進度,安排市民免費參與公眾考古開放日活動。從遊客的留言中,州橋引發的新期待可見一斑:
「考古場面很震撼。探方裡有對汴河河道和兩側堤岸的『解剖』,還有古代開封市民的生活現場,看後令人難忘。」
「20年前,開封博物館李克修老人帶我在未開發的州橋地面講解了一個多小時,今天重回故地,看到開發現場,非常成功,望開發州橋為開封人民造福。」
「開封考古挖掘體驗非常美好,這種體驗非常有市場價值。」
「來到開封,希望看到開封真正的遺址,正宗的宋文化,而不是仿古建築,就像我們去義大利的羅馬看到遺址一樣。」
……
隨著發掘逐步推進,州橋遺址的脈絡正在一點點鋪展開來,很多未解的州橋之謎也許很快就會浮出水面。與此同時,遊客每一次參觀的內容和體驗也都會不同。這昔日聞名的景致,隨著開封講好「黃河故事」「運河故事」的一系列動作,正在煥發出新的光輝。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