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 記者 田之路
樂山,古稱「嘉州」,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北接眉山,東鄰自貢、宜賓,南望涼山,西連雅安。背靠峨眉山,前臨大渡河和青衣江,險峻易守,是成都的西門戶。
從3月初全面恢復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以來,樂山市沙灣區普查隊就深入山間鄉野,深挖樂山市文化和旅遊資源。
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地礦局獲悉,在3月的最後一天,境內軫溪鎮萬坪村發現一座天然「睡佛」,這給樂山市文化和旅遊普查工作增添了一項新的成果。
以「睡佛」為核心旅遊資源
吸引遊客、帶動當地旅遊產業發展
「睡佛」系自然山體自然形成,遠望佛像體態勻稱、面容清晰,寶相莊嚴,靜臥於群山之中,守望一方。
霞光燦爛,為佛像灑上了一層金身,增添了一抹聖潔。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據了解,當地政府已經擬在附近規劃建設觀景平臺、停車場、旅遊廁所等配套設施。以天然「睡佛」為核心旅遊資源,吸引遊客、帶動當地旅遊產業發展。
普查工作組還將繼續深入調查,發掘有關「睡佛」的詳細數據,將其打造為本次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的重要成果。
距離萬坪村北東向約40km處,也有一座天然的睡佛。1989年,一位廣東遊客在偶然間發現樂山大佛背後的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一副巨形「睡佛」景觀。
「巨佛」頭南腳北,南北直線距離約1300米,四肢齊全,體態勻稱,安詳地漂臥在青衣江山脊線上。以烏尤山為「佛頭」;凌雲山棲鸞、集鳳兩峰為「佛胸」,靈寶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龜城山(東巖山)南坡則為其「腳」。
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就位於「肩、胸」之內,寓意「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山即一座佛 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是興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年)的巨型摩崖石刻,歷經三代工匠努力,耗時約九十年,終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相傳,當年在凌雲山修行的海通和尚,有感江流兇險,常有船毀人亡。決定在山巖上鑿一座最大的彌勒佛像,讓他直面浩浩三江,安瀾鎮濤,庇佑蒼生。
如今,71米高的巨大佛像,深嵌在岷江之畔的巨厚紅色崖牆之中。
坐立三江之畔,看盡了悠悠千載歲月,向人們述說著一段「人定勝天」的美麗傳說。天然的睡佛和人工鑿建的大佛,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這究竟是大自然無意的巧合,還是天造地設的奇蹟,不禁引人遐想。
睡佛的山體是一套距今的一億二千萬年前的白堊紀上統夾關組磚紅色砂巖。這套紅色的巖層,構成了四川盆地西部特殊的丹霞地貌。
這種地貌,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容易形成姿態萬千的地形地貌,這種特性,為「睡佛」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條件。同時,形成丹霞地貌的砂巖,這套白堊系下統磚紅色石英砂巖,呈巨厚塊狀,產狀平緩,少裂隙,硬度適中,非常適合於雕刻,這為摩崖造像提供了絕佳的材料。
由於地層產狀近乎水平,所以崖壁相對穩定,即使挺拔高聳也不會倒塌,這也是樂山大佛能巍坐江邊千年的重要原因。
四川眾多的石窟、摩崖造像,姿態萬千、驚世駭俗。都與四川這套紅層地貌廣泛分布有密切的關係。
在四川盆地中心或邊緣地區,幾乎有這種紅色崖牆的地方,都有佛像、石窟的出現。從最北的廣元千佛巖,到南端的瀘縣玉蟾山……或坐或臥,述說著過往的「佛語梵音」。
資料來源:四川再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