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巨噬細胞長程傳遞信號,揭示斑馬魚條紋形成機制

2020-12-05 生物谷

圖片來自Dae Seok Eom, David Parichy。


2017年2月1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脊椎動物免疫系統中的一種常見的細胞類型在其他細胞之間的通信中發揮著一種獨特的作用。他們證實這種被稱作巨噬細胞的細胞能夠傳遞非免疫細胞之間的信息。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2月16日在線發表在

Scienc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macrophage relay for long-distance signaling during postembryonic tissue remodeling」。

這項研究描述了斑馬魚中的色素細胞如何指派巨噬細胞傳遞在它的皮膚色素圖案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信息。這是首次報導巨噬細胞長程地接力傳遞非免疫細胞之間的信息。不過,鑑於巨噬細胞在所有脊椎動物中都是常見的,這些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發現並不只是水生生物的怪癖。巨噬細胞可能是常見的細胞間長程信息的傳遞者。

論文通信作者、華盛頓大學生物學教授David Parichy說,「如果色素細胞知道如何利用巨噬細胞傳遞信號,那麼有理由認為其他細胞也會如此。這可能在多種細胞和動物中發生。」

Parichy和論文第一作者、華盛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Dae Seok Eom是在研究斑馬魚時發現巨噬細胞的這種新作用的。他們想要理解斑馬魚如何獲得它的銀黃色條帶和黑色條帶。每種顏色---黑色、黃色和銀色---起源自一種不同類型的色素細胞。當斑馬魚幼小時,這些色素細胞遷移到合適的位點,形成這些條帶。

Parichy說,「當遷移時,這三種色素細胞群體之間的通信對形成我們在成年斑馬魚中觀察到的這些條帶是至關重要的。」

Eom和Parichy利用實驗室遺傳工具讓斑馬魚色素細胞發出螢光,從而使得在顯微鏡下更容易追蹤這些細胞。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發現在色素圖案形成的高峰期間,作為黃色素細胞的前體細胞,xanthoblast產生獨特的精緻的凸起(projection)。他們根據數學家、天文學家Sir George Airy和希臘信使女神Iris的名字,將這種凸起命名為airineme。

Parichy說,「xanthoblast以迂迴的幾乎隨機的方向長出這些薄的凸起。這些凸起最終遇到另一種色素細胞,即黑色素細胞,這時它們的長出才會停止下來。」

Eom和Parichy發現這些凸起含有微小的膜包圍的蛋白囊泡,囊泡中的蛋白給黑色素細胞提供分子信號。他們證實當來自xanthoblast的凸起遇到黑色素細胞時,來自這種凸起中的提供分子信號的蛋白導致這種黑色素細胞遷移到條帶中。

但是他們之前一直都不能夠理解這些凸起如何找到黑色素細胞,或者為何它們採取這樣一種看似隨機的路線,直到Eom取得一項至關重要的觀察結果。

Eom說,「我觀察到一個巨噬細胞與一個凸起相互作用,然後與另一個凸起相互作用,然後再與另一個凸起相互作用。在一項實驗中,我觀察到來自xanthoblast的178個凸起,它們當中的94%明顯地與巨噬細胞相互作用。」

巨噬細胞不斷地在遷移。在魚、人類和在進化樹上位於這兩者之間的任何一種生物中,它們在身體的組織中遊蕩,像變形蟲那樣匍匐而行。在行進途中,它們抽樣檢查它們的環境,拾起和吞噬碎片。它們吞噬的戰利品經常是無害的細胞碎片。但是如果巨噬細胞吞噬一種病原體,或者接收到表明附近的細胞遭受到入侵者攻擊的信號,那麼它們能夠給免疫系統中的其他細胞發送警報。

在了解到這種知識後,Eom測試了巨噬細胞是否真正地促進黃色素細胞和黑色素細胞之間的對話。利用遺傳工具,他培育出缺乏巨噬細胞的斑馬魚,結果觀察到xanthoblast產生少得多的凸起。在這種情形下,黑色素細胞不能正確地遷移形成條帶。

當巨噬細胞隨機地遇到凸起時,Eom利用顯微鏡捕獲到它們如何作出表現的圖片和影片。一個巨噬細胞似乎吞噬一個凸起表面上的球形蛋白囊泡的一端,拖著它移動,從而將這個凸起拉伸。

Eom說,「如今,我們知道為何凸起似乎採取這種迂迴的隨機路線。它們被隨機移動的巨噬細胞拖著。」

但是,當這個巨噬細胞遇到一個黑色素細胞時,它似乎從這個凸起切換到這個黑色素細胞,遷移走,很可能通過這個凸起將信息傳遞到這個黑色素細胞。

Eom證實來自xanthoblast的凸起中的蛋白囊泡膜含有一種脂質,這種脂質對巨噬細胞而言是一種「吃我」信號,這可能解釋了為何巨噬細胞附著和拖著這種凸起。他和Parichy計劃研究為何巨噬細胞不吞噬凸起,以及如何特異性地從凸起切換到黑色素細胞。

不過鑑於巨噬細胞喜歡四處遊蕩和拾起物體,Parichy認為這不可能是唯一的例子表明巨噬細胞能夠被免疫系統之外的細胞指派。

Parichy說,「我們在這項研究中觀察到的巨噬細胞行為很可能也在它們發揮重要作用的其他環境(如組織發育和再生,癌症等等)中發生著。我們能夠輕鬆地觀察到在多種情形下,巨噬細胞如何可能促進細胞間信號傳遞。」(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原始出處:Dae Seok Eom, David M. Parichy. A macrophage relay for long-distance signaling during postembryonic tissue remodeling. Science, 16 Feb 2017, doi:10.1126/science.aal2745.

相關焦點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doi:10.1126/science.aat892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饒子和(Zihe Rao)院士、Quan Wang研究員、孫飛(Fei Sun)研究員及其同事們分離出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respiratory supercomplex),並且利用低溫電鏡
  • 論文解讀--異甘草甙通過招募巨噬細胞促進血管生成從而促進斑馬魚...
    ,探索並證實了異甘草甙在皮膚創面癒合中的藥理活性,並通過轉基因斑馬魚胚胎來闡明其潛在機制,引用信息如下:一、異甘草甙可以促進成年斑馬魚傷口癒合為了確定傷口癒合率小黑箭頭:薄上皮,免疫細胞浸潤;粗黑箭頭:上皮層形成;黃色箭頭:真皮層;紅色箭頭:真皮層分解的肌細胞;白色箭頭:密集排列的肌肉細胞。三、異甘草甙能夠促進血管生成為觀察創面血管生成,受精後4天的斑馬魚(內皮細胞中表達增強的綠色螢光蛋白EGFP)胚胎分為3組,每組35個。斑馬魚麻醉後用針刺入與洩殖腔相對的背體進行創面誘導。隨後,胚胎立即轉移到新鮮的胚胎水中恢復。
  • Science:斑馬魚如何長出新的神經元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使得斑馬魚的大腦能夠在其受到創傷性損害之後再生的機制。與哺乳動物不同,這些在淡水中生長的小鰷魚因為腦部損傷所致的炎症會伴有新神經元的產生。如今,Nikos Kyritsis及其同事展示,在損傷反應中,斑馬魚腦部的炎症會激活特定的信號傳導分子及神經膠質細胞,後者可促進替代神經元的生長。
  • 2019年3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模擬這類蛋白行為的小分子,不過它的優點是能夠在體內存活足夠長時間,從而足以找到流感病毒並阻止它。為了找到這種分子,這些研究人員首先使用一種名為HB80.4的蛋白,這種蛋白經證實能夠與流感病毒結合,而且對它的密切研究揭示了它的結合機制。他們利用這些信息篩選了50多萬個小分子,旨在一種尋找能夠以同樣方式與流感病毒結合的小分子。
  • 【學術前沿】溫子龍組發現成體斑馬魚腦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小...
    有趣的是,隨著人們對免疫細胞,尤其是組織特異性巨噬細胞功能多樣性的進一步認識,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多種多樣的功能也逐漸浮出水面——它們不僅在發育早期和成年期修剪神經突觸從而調節神經環路的形成,還能直接調控神經元的活性,甚至直接參與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等等。
  • 突變的斑馬魚揭示了脊柱進化的轉折點
    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導致斑馬魚脊柱缺損的偶然突變為我們過去的腥史打開了一個小窗口。不斷上升的杜克大學五年級研究生Brianna Peskin在Michel Bagnat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的第一年輪換中就開始了這個項目,並且「 kinda一直堅持下去」,只是想弄清楚為什麼這個突變導致了發育問題在斑馬魚的脊椎中
  • Science|童亮課題組等揭示histone pre-mRNA 3'端加工的分子機制
    近年,童亮研究組與洛克菲勒大學Thomas Walz研究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Cryo-EM) 闡明了人類pre-mRNA 3』端加工經典通路中poly(A) 信號AAUAAA的識別機制【3】和重要蛋白模塊的組裝機制【4】(詳見BioArt報導:Mol Cell | 童亮課題組等揭示pre-mRNA的3』端加工機制)。
  • 【長江日報】研究斑馬魚揭示器官再生之謎
    >   斑馬魚連結>>>身長約4釐米,具暗藍與銀色縱條紋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87%心臟能再生約2000種人類疾病能出現在其身上胚胎在體外發育,且完全透明一種經濟實惠的實驗動物,一對斑馬魚一次可生產300隻「魚寶寶」
  • 2020年7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因此,導致「富含TGF-β」的腫瘤微環境的機制可能是TIC-TIC壁龕相互作用出現的基礎,並有可能被用來作為破壞TIC穩定的新靶點。鑑於正常幹細胞通過發送短距離信號來協調它們的壁龕,這些研究人員假設TIC可能會向鄰近基質發送特定的信號分子,以誘導TIC支持性壁龕。
  • 小型熱帶觀賞魚——斑馬魚
    體型:斑馬魚體長4~6釐米。體呈紡錘形。背部橄欖色,體側從鰓蓋後直伸到尾未有數條銀藍色縱紋,臀鰭部也有與體色相似的縱紋,尾鰭長而呈叉形。雄魚檸檬色縱紋;雌魚的藍色縱紋加銀灰色縱紋。習性:溫和,偶爾會攻擊其他體型較小的魚類,但總體問題不大,可混養。
  • 腫瘤產生的乳酸或能表觀修飾巨噬細胞組蛋白,導致巨噬細胞黑化促癌
    這背後的機制,一直不清不楚。 近日,來自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團隊,以及洛克菲勒大學等研究結構的科學家終於揭開了這一謎團。 研究人員以巨噬細胞為模型,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發現,如果促炎的M1型巨噬細胞產生大量乳酸,一些基因的啟動子區域的組蛋白乳酸化水平會升高,基因被打開,表達量增加,M1型巨噬細胞往M2型轉化。 實際上,在正常情況下,這是個保護機制。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從進化上說,斑馬魚的祖先與人類祖先在4億年前「分道揚鑣」,其歷經的差異進化時間遠長於小鼠與人類的一億年的差異進化時間。
  • 2016年11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Science:發現脊髓修復的關鍵蛋白CTGFdoi:10.1126/science.aaf2679; doi:10.1126/science.aal2112斑馬魚能夠做一件神奇的事情:它的脊髓在被切斷後能夠完全癒合,但是對人類而言,這是一種癱瘓性的經常是致命性的損傷。
  • 2018年10月26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利用單細胞分析揭示蠑螈再生肢體機制doi:10.1126/science.aaq0681美西螈的肢體由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組成,這些細胞類型源自神經細胞譜系、肌源性細胞譜系、表皮細胞譜系和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 CT)細胞譜系。
  • Science重磅:浙江萬裡學院揭示溫度對於物種性別的控制機制
    該研究顯示,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3(STAT3)在溫暖的雌性產生溫度下被磷酸化,與Kdm6b基因座結合,並抑制Kdm6b轉錄,從而阻斷了雄性途徑。Ca2 +的流入(STAT3磷酸化的介體)在雌性溫度下升高,並充當STAT3激活的溫度敏感調節劑。
  • Science & Immunity:巨噬細胞的兩個不同來源
    ,近日來自新加坡A*STAR的科學家們利用一種新型技術證明了,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成體組織中的巨噬細胞有兩種來源。巨噬細胞是人體包括大腦、肺部和腸道在內主要器官的重要組分,其可以「巡視」機體中的病原體,幫助誘發防禦機制並且吞食掉損傷的細胞;巨噬細胞同樣還可以抵禦多種疾病的發生,並且參與了多種癌症的發生過程,因此根據必要的反應,新型療法就會限制或者增強巨噬細胞的活性。
  • Science | 植物維管特異性轉錄因子調控根毛響應低磷環境的機制
    植物根系中維管細胞的增殖受到轉錄因子TMO5 (MONOPTEROS 5) /LHW (LONESOME HIGHWAY) 形成的異源二聚體複合體的調控【1,2】。TMO5/LHW複合體通過調控它的直接下遊靶標LOG4 (LONELY GUY4) 和LOG3的表達以控制細胞增殖【3】 。 LOG4 和LOG3編碼細胞分裂素合成途徑的限速酶【4】。
  • 【新華網】研究首次發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3影響斑馬魚性別分化
    A:螢光標記原始生殖細胞的野生型斑馬魚 B:螢光標記原始生殖細胞的GnRH3基因突變斑馬魚 C:注射GnRH3信使RNA的GnRH3基因突變斑馬魚 D:GnRH3基因高水平表達家系與GnRH3基因突變家系的雜交子代
  • Nat Commun:斑馬魚研究發現脊椎損傷修復新機制
    2017年7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研究者們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神經纖維再生的關鍵分子,這一發現將為神經損傷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線索。具體地,這一發現將為脊神經損傷後大腦與肌肉之間連接的重建提供幫助。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