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2020-12-05 生物谷

2018年12月6日/

生物谷

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1月3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我國科學家通過優化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分析結直腸癌異質性
doi:10.1126/science.aao379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未來基因

診斷

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能夠更好地揭示結直腸癌異質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1月3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and analyses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描述了他們的理解結直腸癌進展的獨特方法。論文通訊作者為北京大學的湯富酬(Fuchou Tang)教授、喬傑(Jie Qiao)院士和付衛(Wei Fu)教授。

這些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關於結直腸癌進展的遺傳學研究都涉及到探究基因表達。他們提出還需更多的研究來了解結直腸腫瘤是如何轉移的。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開發了一種允許在單個細胞中同時分析拷貝數變化、甲基化和基因表達的測序方法---這種方法將單細胞測序數據與來自染色體構象的信息、表觀

遺傳

數據和

腫瘤

細胞的其他特徵相結合在一起。

這項研究是真正理解癌症轉移機制的長期努力的第二步,尤其是在結直腸癌中。兩年前,這些研究人員開發出單細胞三重組學測序技術(single-cell triple omics sequencing, scTrio-seq)。利用這種技術,他們已能夠從來自癌症患者的25個細胞中收集關於基因表達、CpG位點甲基化和拷貝數變化的信息(Cell Research, 2016, doi:10.1038/cr.2016.23)。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將細胞數量提高到1900個,並提高了這種檢測方法的效率。這項研究包括收集來自12名患者的細胞樣本,隨後分析它們,其中的10名患者提供來自原發性癌症和轉移性癌症的細胞數據。通過使用來自這兩種來源的細胞數據,他們能夠分離出和鑑定因每個患者中發生的突變而產生的遺傳譜系。他們使用甲基化數據和拷貝數信息來識別這些

遺傳

譜系,這允許他們能夠追蹤它們從原發性

腫瘤

細胞轉變為轉移性癌細胞時所經歷的進化變化。

2.Science:我國科學家新力作!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t892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饒子和(Zihe Rao)院士、Quan Wang研究員、孫飛(Fei Sun)研究員及其同事們分離出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respiratory supercomplex),並且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在3.5 Å的解析度下可視化觀察它的三維結構。這種細菌與結核分枝桿菌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係,而且是一種用於研究許多

細菌

物種的流行模型。這種詳細的結構揭示出電子如何在一種迄今為止觀察不到的過程中在細胞內傳遞。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0月2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

這些研究人員揭示出恥垢分枝桿菌CIII-CIV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低溫電鏡結構。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內部的電子傳遞途徑的範圍從複合物CIII中的醌醇(quinol)氧化到複合物CIV中的氧氣還原。這些研究結果顯示了一種新的分叉電子傳遞機制,從而確保完成醌循環(Q cycle, 即質子穿過脂質雙層的淨運動)而實現能量轉換。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參與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組裝,能夠讓它免受活性氧(ROS)的氧化損傷。醌結合位點的分布也為在未來開發基於結構的抗微生物藥物提供了一種框架。

3.Science:利用N-末端規則途徑選擇性破壞N末端甲醯化的真核蛋白
doi:10.1126/science.aat0174

從核糖體中產生的蛋白帶有N-末端甲硫氨酸(Met)殘基。在

細菌

中,Met在翻譯開始前被甲醯化,而在真核生物中,大多數新生蛋白似乎從未修飾的Met開始。通過在

酵母

中開展研究,Jeong-Mok Kim等人發現真核蛋白的N-末端甲醯化即便在正常條件下也是可檢測的,並且在特定應激下大大增加,這就導致一些Fmt1甲醯轉移酶保留在細胞質中。他們發現Gcn2激酶是這種正常線粒體蛋白保留在細胞質中所必需的。此外,Psh1泛素連接酶靶向N末端甲醯化的真核蛋白,並通過所謂的fMet/N-末端規則途徑讓它們進行蛋白酶體依賴性降解。

4.Science:果蠅存在交配文化傳遞
doi:10.1126/science.aat1590; doi:10.1126/science.aav5674

雖然文化曾經被認為僅限於人類,但是如今它已經在許多不同的動物物種(從鯨魚到鸚鵡)中得到證實。大多數此類動物具有較高水平的認知,但是文化傳播和複製的基礎很容易發生在認知程度較低的物種中。Etienne Danchin等人發現交配文化能夠在果蠅中傳遞並且模擬了這種情形發生的過程。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動物王國的文化和複製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廣泛得多。

5.Science:記憶快速到達大腦皮層
doi:10.1126/science.aau2528; doi:10.1126/science.aav7357

學習引起的解剖學變化在大腦中發生的速度有多快?傳統觀點假定新皮質記憶表徵反映了海馬體引起的恢復過程,並且僅通過長時間的再激活才能形成真正的物理痕跡。Brodt等人聯合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和彌散加權MRI在聯想聲明性學習任務中,研究了人類受試者的經驗依賴性大腦結構可塑性。 這種可塑性在學習後可快速誘發,並且持續超過12小時,促進行為變化,並且局限於顯示出與記憶相關的功能性大腦活動的區域。後頂葉皮層中的這些可塑性變化及其快速的時間動態挑戰了系統記憶鞏固的傳統觀點。

6.Science:我國科學家發現早在3~4萬年前就有早期人類居住在青藏高原
doi:10.1126/science.aat8824; doi:10.1126/science.aav6863

人們普遍認為,人類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的居住一直局限於幾千年前的全新世(Holocene)。 我國科學家研究了西藏中部的尼阿底(Nwya Devu)考古遺址,該考古遺址海拔4600米,這說明人類在青藏高原的居住時間可追溯到大約3~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該遺址已出土了一系列石器,這表明了早期現代人對「世界屋脊」的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這些結果還表明西藏和西伯利亞的人們在此期間可能有過互動。

7.Science:我國科學家發現蟻蛛也能長時間分泌類似乳汁的營養物
doi: 10.1126/science.aat3692

哺乳動物產生乳汁來餵養它們的後代,而且它們的年輕後代能夠自我覓食之後,母體照顧往往會持續下去。雖然已發現了其他的類似乳汁的分泌物,但是這種持續下去的母體照顧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哺乳動物特徵。我國科學家描述了一種分泌類似乳汁的營養物的蟻蛛,它的幼年後代完全依賴這種營養物存活。當幼年的蟻蛛長大並變得獨立時,蟻蛛母體也會繼續照顧它們。因此,這種類型的母體照顧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廣泛存在。

8.Science:基因SPRED1缺失促進黏膜黑色素瘤產生
doi: 10.1126/science.aau6509

黏膜

黑色素瘤

(mucosal melanoma)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黑素瘤形式,發生在防曬組織中。 針對驅動這些腫瘤生長的

遺傳

變化,人們知之甚少。Ablain等人對來自43名患者的黏膜黑色素瘤進行測序,並且發現大部分黏膜

黑色素瘤

表現出基因SPRED1的失活或喪失,其中SPRED1編碼著RAS-MAPK信號轉導通路的一種負調節因子。通過使用一種稱為MAZERATI(Modeling

app

roach in Zebrafish for Rapid Tumor Initiation, 利用斑馬魚模擬快速

腫瘤

起始方法)的平臺,他們發現SPRED1缺失可能有助於解釋黏膜

黑色素瘤

患者對抑制KIT酪氨酸激酶的藥物具有較差的反應。這些結果表明,聯合使用KIT抑制劑和抑制MAPK信號轉導的藥物可能更有效。

9.Science:揭示caspase-8介導GSDMD裂解
doi: 10.1126/science.aau2818

通過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激活某些模式識別受體可導致炎性體複合物的形成。炎性體複合物能夠通過半胱天冬酶介導的gasdermin D(GSDMD)裂解觸發炎性細胞因子的成熟和細胞焦亡。迄今為止,巨噬細胞中唯一已知的GSDMD調節因子是caspase-1和caspase-11。Pontus Orning等人報導了一種控制GSDMD加工的新途徑。由耶森氏鼠疫桿菌(即導致鼠疫的致病因子)產生的效應分子YopJ抑制TAK1–IκB激酶信號轉導。這反過來導致caspase-8介導的GSDMD裂解、細胞焦亡以及IL-1β和IL-18的釋放。因此,在宿主和病原體之間的軍備競賽中,宿主將信號轉導受到的幹擾識別為致病性並且抵抗炎症和細胞焦亡。

10.Science:揭示底物和ATP存在下的蛋白酶體三維結構
doi:10.1126/science.aav0725

蛋白酶體(proteasome)是細胞質中的一種分子機器,可識別和降解已被泛素標記的不需要或受損的蛋白質。在蛋白酶體中,異六聚體腺苷三磷酸酶馬達將底物拉入蛋白水解腔室中,與此同時,一種位於該馬達入口處的蛋白移除泛素。De la Peña等人通過抑制泛素的移除將底物捕獲在這種馬達內部。這使得他們能夠在底物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存在下解析出蛋白酶體的低溫電鏡結構。這些研究發現可區分三種依次發生的構象狀態,這些構象狀態展示了ATP結合、水解和磷酸鹽釋放如何在這種馬達的六個亞基之間協調發生,從而導致讓底物通過蛋白酶體的構象變化。(生物谷 Bioon.com)

往期Science期刊精選:2018年11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2018年11月16日Science期刊精華2018年11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2018年11月2日Science期刊精華

相關焦點

  • 2018年10月26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10月30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0月2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0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cell analysis uncovers convergence of cell identities during axolotl limb regeneration」。
  • 2018年7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7月10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7月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7月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basis for RNA-guided DNA degradation by Cascade and Cas3」。這些研究人員解析出TfuCascade/R-loop/Cas3在非靶DNA鏈切割前狀態下的解析度為3.7埃的低溫電鏡圖。
  • 2016年11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6年11月7日/生物谷BIOON/--/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11月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4.Science:從全局水平研究遺傳阻遏相互作用doi:10.1126/science.aag0839我們通常認為突變是我們的基因發生的錯誤,這種錯誤會讓我們患病。但是並不是所有錯誤都是不好的,一些錯誤甚至能夠抵消或抑制那些已知導致疾病的突變的負面影響。
  • 2018年9月1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9月21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9月1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磅!
  • 2020年1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11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11月2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human tissue screen identifies a regulator of ER secretion as a brain size determinant」。
  • 2019年5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5月1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
  • 2019年3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9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3月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3月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mall-molecule fusion inhibitor of influenza virus is orally active in mice」。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對這種分子的研究以及它在小鼠體內抵抗流感方面的作用。
  • 2020年7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7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7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磅!
  • 2019年8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8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8月9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大進展!
  • 2017年1月13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7年1月16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1月13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分子生物學教授Joe Pogliano說,「科學家們幾百年來一直在研究病毒,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從未觀察到這一點。我們開展的每個實驗都獲得新的激動人心的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被稱作噬菌體,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實體之一。
  • 2016年8月12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6年8月14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8月1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尤其可能獲得財務援助福利的人群亞組似乎包括:單身者(單身成人)、男性、不到30歲的電話求助者及在冬天打電話者。4. Science:最長壽脊椎動物獎得主是格陵蘭鯊Science, 12 Aug 2016, doi:10.1126/science.aaf1703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導,格陵蘭鯊的壽命至少有400年,它們在大約150歲時才達到性成熟。
  • 2020年7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umor-initiating cells establish an IL-33–TGF-β niche signaling loop to promote cancer progression」。
  • 我國科學家在Science期刊上發文,揭示孵育溫度決定爬行動物性別的...
    2018年5月15日/生物谷BIOON/---男孩還是女孩?對於那些想要影響寶寶性別的人來說,迷信和民間智慧提供大量建議---從吃什麼到何時進行愛愛,不過這些建議的有效性即便在最好的情況下是值得懷疑的。但是有科學證據證實一些動物能夠具有這種技能:在海龜和其他的爬行動物中,它們的卵經孵化後產生雄性後代還是雌性後代取決於它所在的巢穴溫度。
  • 2017年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7年1月31日/生物谷BIOON/--1月份即將結束了,1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傷口癒合會留疤痕可怎麼辦?看這裡!
  • 2016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6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12月份即將結束了,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重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12月23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細菌視紫紅質是一種吸收光線並且進行質子跨細胞膜運輸的蛋白---生物系統中的一種關鍵功能。但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想要知道它是如何做到這點的,而且它如何推動質子進行單方向運輸:從細胞內部運輸到細胞外面。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2020年11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自2019年12月8日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告了幾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數患者在當地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工作或附近居住。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24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mission heterogeneities, kinetics, and controllability of SARS-CoV-2」。論文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餘宏傑(Hongjie Yu)教授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Kaiyuan Sun博士。
  • Science:揭示金絲雀羽毛顏色性別雙色性的遺傳機制
    2020年6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科英布拉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塔爾薩大學和奧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酶導致馬賽克金絲雀(mosaic canaries)羽毛顏色性別差異。
  • Science: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領銜揭示抗結核藥乙胺丁醇的作用機制
    2020年5月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科技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英國伯明罕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一種關鍵的一線藥物如何殺死結核桿菌提供了新的見解。這為開發針對新興的結核桿菌菌株的新型抗生素藥物鋪平了道路。
  • Science:利用CRISPR構建出細胞事件記錄器---CAMERA
    2018年2月1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的Weixin Tang和David R. Liu開發出一種利用CRISPR構建細胞事件記錄系統的技術。在他們於2018年2月1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標題為「Rewritable multi-event analog recording in bacterial and mammalian cells」的論文中,他們描述了這種技術和利用它開發出的兩種記錄系統。Jon Cohen針對這項研究在2018年2月16日的Science期刊上進行了討論。
  • Science:揭示抗體混合物REGN-COV2有望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
    2020年10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今年6月,兩篇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論文報導了一種針對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雞尾酒(也稱為抗體混合物),這種抗體雞尾酒是通過探究人源化小鼠和康復患者開發出來的(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0827; Science, 2020, doi:1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