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0-11-24 生物谷

2018年7月10日/

生物谷

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7月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I型CRISPR-Cas系統降解靶DNA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t0839

作為最流行的CRISPR 系統,I型CRISPR-Cas的特徵是有序的靶標搜索和降解。首先,多亞基監測複合物Cascade(用於抗病毒防禦的CRISPR相關複合物)識別相匹配的兩側具有最佳的前間區序列鄰近基序(protospacer-adjacent motif, PAM)的雙鏈DNA靶標,促進CRISPR RNA(crRNA)和靶DNA鏈之間形成異源雙鏈體,並將非靶DNA鏈置換掉,從而導致在靶位點上形成R-環(R-loop)。隨後,將具有解螺旋酶活性和核酸酶活性的酶Cas3特異性地招募到Cascade/R-loop上並切割和漸進性地降解靶DNA鏈。來自褐色嗜熱裂孢菌(Thermobifida fusca, Tfu)的I-E型Cascade/R-loop和Cas3/單鏈DNA(ssD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闡明了PAM識別和R-環形成機制。然而,Cas3招募、DNA切割和降解機制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重建出TfuCascade/R-loop/Cas3(即來自褐色嗜熱裂孢菌的Cascade/R-loop/Cas3)三元複合物,並利用單顆粒低溫電鏡技術(cryo-EM)解析出它在R-環切割前狀態和R-環切割後狀態下的結構。這些結果為理解I型CRISPR-Cas系統中crRNA指導的DNA降解提供了結構基礎。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7月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basis for RNA-guided DNA degradation by Cascade and Cas3」。

這些研究人員解析出TfuCascade/R-loop/Cas3在非靶DNA鏈切割前狀態下的解析度為3.7埃的低溫電鏡圖。Cas3的結合不會引起形成R-環的Cascade複合物發生進一步構象變化,這提示著Cascade-Cas3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構象捕獲機制而不是一種誘導契合機制。Cas3-Cascade相互作用完全是由Cascade中的Cse1亞基介導的。Cas3對Cascade的識別是由於與Cascade/R-loop在電荷和表面輪廓上是互補的,但與Cascade的種泡狀態(seed-bubble state)並不是互補的。這是因為在R-環充分形成之前,Cse1的C-末端結構域處於一種替代性方向。通過與Cse1的兩個結構域進行廣泛接觸,Cas3能夠檢測Cse1的表面輪廓發生變化,從而排斥處於這樣的功能狀態下的Cascade。有條件地將Cas3招募到Cascade上就能夠避免錯誤靶向僅具有部分互補性的DNA。

再者,這些研究人員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表明一種底物移交機制對I-E型CRISPR幹擾是至關重要的。Cas3的HD核酸酶結構域直接捕獲非靶DNA鏈用於鏈切割,而且這種作用完全繞過了它的解旋酶結構域。這種底物捕獲依賴於非靶DNA鏈中存在的柔性凸起,而且這種切割位點偏好性是由這種招募通路預先確定的。

這些研究人員進一步解析出TfuCascade/R-loop/Cas3在非靶DNA鏈切割後狀態下的解析度為4.7埃的結構,這就允許他們鑑定出與這種鏈切割反應相伴隨的結構變化。這種結構揭示出由於增加的柔性,R環區域中的完整非靶DNA鏈消失了。一旦腺苷5'-三磷酸(ATP)水解,與PAM相鄰的一半非靶DNA鏈自發地重新定位到Cas3中的解旋酶結構域的開口處。因此,在ATP水解時,Cas3的解旋酶結構域讓非靶DNA鏈通過它自身並進一步進入Cas3的HD核酸酶結構域,從而進入一種漸進性DNA降解模式。

2.Science:新研究使得通過操縱特定神經元控制進食成為可能
doi:10.1126/science.aar4983; doi:10.1126/science.aau141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復旦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的一個區域似乎在調節進食行為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7月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gulation of feeding by somatostatin neurons in the tuberal nucleus」。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對這個大腦區域的研究和他們的發現。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Sabrina Diano針對這項研究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A new brain circuit in feeding control」的評論論文。

隨著科學家們想要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如今這麼多人吃得太多而變得肥胖,他們會從大腦中尋找線索。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著重關注外側結節核(nucleus tuberalis lateralis)---下丘腦的一部分中的一個生長抑素神經元亞群。之前的研究已表明當人們的這個大腦部分遭受損傷時,他們往往會失去食慾,最終會減輕體重。

為了更多地了解這個區域,這些研究人員研究小鼠模型。他們首先尋找參與激活這些神經元的機制,結果發現飢餓和一種被稱作飢餓激素(ghrelin)的激素的存在都能做到這一點。接下來,他們開展了幾項涉及激活和滅活這些神經元的實驗。通過這樣做,他們發現完全移除這個區域導致食物攝入減少和體重減輕。相反之下,注射飢餓激素(或不給食物)導致這些小鼠在可獲得食物時吃得更多。在前一種情況下,它導致這些小鼠的體重增加。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利用藥物或光

遺傳

學手段隨意地開啟和關閉這些神經元,就能夠控制這些小鼠的整體進食行為。

3.Science:探究全球海洋中對鋅的生物吸收和可逆清除
doi:10.1126/science.aap8532

作為海洋浮遊植物的一種關鍵的微量營養物,鋅在全球分布上非常類似於矽酸,儘管鋅(Zn)和矽(Si)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Thomas Weber等人通過將模型計算和觀察結合在一起來研究為何會這樣。他們發現南大洋(Southern Ocean)中對鋅的生物吸收和將它可逆性地清除到沉沒顆粒上都會影響海洋中鋅的分布。 因此,未來的海洋溫度、pH和碳流量變化將會對鋅和矽的分布產生不同的影響。

4.Science:揭示美洲狗的進化史
doi:10.1126/science.aao4776; doi:10.1126/science.aau1306

狗在北美已經存在至少9000年。 為了更好地理解如今的狗品種和種群如何反映它們被引進到美洲,Máire Ní Leathlobhair等人對古代狗的線粒體基因組和細胞核基因組進行了測序。 最早的美洲狗不是由北美狼馴化而來,而可能來自它的西伯利亞祖先。此外,這些譜系可追溯到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祖先所處的時間恰好與跨過白令陸橋(Beringia)的第一次人類遷徙相吻合。這種譜系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被歐洲人引入的狗取代,而現存的主要譜系仍然作為犬傳染性性病瘤(canine transmissible venereal tumor)的來源存在著。

5.Science:揭示人類馴化山羊歷史
doi:10.1126/science.aas9411

關於畜牧業中的山羊等動物早期馴化的位置和模式,人們知之甚少。 為了研究山羊的歷史,Kevin G. Daly等人從來自幾百年到幾千年前的古代山羊標本的線粒體和細胞核基因組進行測序。在新石器時代,多種野生山羊種群導致了現代山羊的起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種線粒體類型擴散並在全世界的山羊線粒體中佔據主導地位。然而,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現代山羊種群是不同來源的山羊的混合物,並為近東的山羊馴化在多個地方發生提供了證據。

6.兩篇Science揭示東南亞的古代人口遷移
doi:10.1126/science.aat3188; doi:10.1126/science.aat3628; doi:10.1126/science.aat8662

東南亞的過去人類遷移和棲息在古代DNA研究中未被充分地代表。在第一項研究中,Mark L

ips

on等人獲得了來自大約1700年到4100年前生活在東南亞的人的DNA序列。對來自5個地點的一百多個人進行篩選獲得了來自18個人的古代DNA。與當前人群的比較結果提示著東南亞的居住人口之間存在兩波混合。第一波混合發生在當地的狩獵採集者與新石器時代從中國南方傳入的農民之間。第二波混合導致了青銅器時代從中國到東南亞的人口遷移而引入的新一波遺傳物質。在第二項研究中,Hugh McColl等人對來自東南亞和日本的時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鐵器時代的26個古代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他們發現,現今的東南亞人群是四個古代人群混合的結果,包括多波來自更多的東亞北部人群的

遺傳

物質引入。(生物谷 Bioon.com)

往期Science期刊精選:2018年6月29日Science期刊精華

相關焦點

  • 2019年3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9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3月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3月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mall-molecule fusion inhibitor of influenza virus is orally active in mice」。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對這種分子的研究以及它在小鼠體內抵抗流感方面的作用。
  • 2018年10月26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10月30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0月2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0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cell analysis uncovers convergence of cell identities during axolotl limb regeneration」。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2018年12月6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1月3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1月3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and analyses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描述了他們的理解結直腸癌進展的獨特方法。
  • 2018年9月1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9月21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9月1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磅!
  • 2020年7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7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7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磅!
  • 2019年5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5月1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
  • 2016年11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6年11月7日/生物谷BIOON/--/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11月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其他的器官也受到影響:這項研究研究估計每天抽一包煙導致喉、咽、口腔、膀胱和肝臟中的每個細胞每年分別產生平均97、39、23、18和6種突變。
  • 2016年8月12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6年8月14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8月1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最長壽脊椎動物獎得主是格陵蘭鯊Science, 12 Aug 2016, doi:10.1126/science.aaf1703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導,格陵蘭鯊的壽命至少有400年,它們在大約150歲時才達到性成熟。這些結果顯示,格陵蘭鯊是地球上最長壽的脊椎動物。
  • 2017年1月13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7年1月16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1月13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僅在真核生物的細胞中發現了朊病毒。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能夠識別酵母細胞中產生朊病毒蛋白的軟體對大約6萬個細菌基因組進行了分析,最後他們發現了一種細菌分泌性的蛋白—Rho,在諸如肉毒桿菌和大腸桿菌等很多細菌中,Rho都是一種基因表達的主要調節子,因此該蛋白能夠控制許多基因的活性。
  • 2020年1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11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11月2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2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nhanced Zika virus susceptibility of globally invasive Aedesaegypti populations」。這些研究結果為非洲至今沒有爆發大規模寨卡病毒疫情提供了解釋。
  • 2019年8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8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8月9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大進展!
  • 2020年7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20年7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2020年7月份即將結束了,7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重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umor-initiating cells establish an IL-33–TGF-β niche signaling loop to promote cancer progression」。
  • 2016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6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12月份即將結束了,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重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12月23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細菌視紫紅質是一種吸收光線並且進行質子跨細胞膜運輸的蛋白---生物系統中的一種關鍵功能。但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想要知道它是如何做到這點的,而且它如何推動質子進行單方向運輸:從細胞內部運輸到細胞外面。
  • 2017年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7年1月31日/生物谷BIOON/--1月份即將結束了,1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傷口癒合會留疤痕可怎麼辦?看這裡!
  • 我國科學家在Science期刊上發文,揭示孵育溫度決定爬行動物性別的...
    2018年5月15日/生物谷BIOON/---男孩還是女孩?對於那些想要影響寶寶性別的人來說,迷信和民間智慧提供大量建議---從吃什麼到何時進行愛愛,不過這些建議的有效性即便在最好的情況下是值得懷疑的。但是有科學證據證實一些動物能夠具有這種技能:在海龜和其他的爬行動物中,它們的卵經孵化後產生雄性後代還是雌性後代取決於它所在的巢穴溫度。
  • Science:利用CRISPR構建出細胞事件記錄器---CAMERA
    2018年2月1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的Weixin Tang和David R. Liu開發出一種利用CRISPR構建細胞事件記錄系統的技術。在他們於2018年2月1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標題為「Rewritable multi-event analog recording in bacterial and mammalian cells」的論文中,他們描述了這種技術和利用它開發出的兩種記錄系統。Jon Cohen針對這項研究在2018年2月16日的Science期刊上進行了討論。
  • 2020年8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0年8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愛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 Science:揭示抗體混合物REGN-COV2有望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
    2020年10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今年6月,兩篇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論文報導了一種針對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雞尾酒(也稱為抗體混合物),這種抗體雞尾酒是通過探究人源化小鼠和康復患者開發出來的(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0827; Science, 2020, doi:10.1126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2020年11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自2019年12月8日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告了幾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數患者在當地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工作或附近居住。2020年1月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從患者的咽拭子樣本中鑑定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最初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2019-nCoV。大多數2019-nCoV肺炎患者的 症狀較輕,預後良好。到目前為止,一些患者已經出現嚴重的肺炎,肺水腫,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 Science:震驚!某些生物的線粒體核糖體竟由蛋白主導
    2018年9月15日/生物谷BIOON/---作為一種單細胞寄生蟲,布氏錐蟲(Trypanosoma brucei)導致昏睡病,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這種疾病為危及人類的生命。布氏錐蟲的線粒體中存在著非常不同尋常的核糖體。核糖體是細胞內最重要的分子機器之一,在進化過程中幾乎沒有變化。它們的功能是讀取我們的基因的轉錄物,並將這些轉錄物翻譯為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