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0-12-04 生物谷

2020年8月30日訊/

生物谷

BIOON/---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愛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破壞人體的T淋巴細胞,進而阻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導致免疫系統癱瘓,從而致使各種疾病在人體內蔓延,最終導致愛滋病。由於HIV的變異極其迅速,難以生產特異性疫苗,至今無有效治療方法,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愛滋病的流行已經奪去超過3400萬人的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據估計,2017年,全世界有3690萬人感染上HIV,其中僅59%的HIV感染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治療。目前為止HIV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因此急需深入研究HIV的功能,以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有效對抗這種疾病的新療法。為阻止病毒大量複製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HIV感染者需要每天甚至終身服用ART。雖然服用ART已被證明能有效抑制愛滋病發作,但這類藥物價格昂貴、耗時耗力且副作用嚴重。人們急需找到治癒HIV感染的方法。

即將過去的8月份,有哪些重大的HIV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導的HIV研究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Lancet HIV:新研究簡化兒童HIV感染者服用度魯特韋的劑量
doi:10.1016/S2352-3018(20)30189-2

感染HIV病毒的兒童如今可以受益於一種經過調整的、更簡單的聯合療法。在聯合療法中,同時使用兩種或三種藥物來抑制HIV。其中的一種藥物是度魯特韋(dolutegravir)。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拉德堡德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辛巴威大學、烏幹達聯合臨床研究中心、貝勒醫學院兒童基金會、西班牙10月12日醫院和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兒童中使用一種廣泛可獲得的度魯特韋藥丸在效果上與使用幾種不太容易獲得的這種藥物藥丸的組合一樣好。特別是在感染人數較多且不易獲得良好護理的國家,這使得治療兒童更容易。這些研究結果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治療指南中。相關結果發表在2020年8月的Lancet HIV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mplified dolutegravir dosing for children with HIV weighing 20 kg or more: pharmacokinetic and safety substudies of the multicentre, randomised ODYSSEY trial」。

關於受HIV感染的T細胞的掃描電鏡圖,圖片來自NIAID。

這項研究的重點是簡化兒童每天應該服用的度魯特韋的劑量,這種劑量應該同樣有效,而且不應該引起任何額外的副作用。他們的做法是給62名來自烏幹達和辛巴威的6至18歲的HIV陽性兒童服用不同劑量的度魯特韋,並考慮到他們的體重。對他們進行了近半年的監測。結果顯示,每天服用一粒50毫克的度魯特韋,與成年人的劑量相同,對兒童的效果很好,他們的身體對這種藥物的反應與更難給藥的劑量相同。

2.Science子刊:我國科學家發現利用小分子ACA靶向TGF-β信號通路,可抑制包括新冠病毒、HIV和甲流病毒在內的一系列病毒
doi:10.1126/sciadv.aba791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和海南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小分子,它通過靶向TGF-β信號通路,在組織培養物和小鼠體內抑制包括SARS-CoV-2在內的多種不同病毒。通過鑑定出多種病毒成功感染所依賴的一種宿主細胞途徑,這一發現為開發廣譜抗病毒藥物提供了一種潛在的靶標。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Viruses harness YxxØ motif to interact with host AP2M1 for replication: a vulnerable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target」。

為了研究TGF-β信號通路是否可以作為對抗眾多病毒的抗病毒療法的靶點,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袁碩峰(Shuofeng Yuan)及其同事們對之前發現的該信號通路的抑制劑進行了篩選。他們發現一種這樣的化合物,即小分子N-(p-Amylcinnamoyl)anthranilic acid(簡稱ACA),在組織培養物和小鼠中都成功地抑制了甲型流感病毒、MERS-CoV、SARS-CoV-2、HIV、腺病毒和兩種小RNA病毒(picornavirus)。

他們還發現,ACA通過阻斷AP2M1和許多病毒蛋白中存在的胺基酸基序YxxØ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這種抑制作用。AP2M1是AP2接頭複合體中的一個亞基,已知與TGF-β信號通路相互作用。

3.PLoS Pathog:多發性硬化症藥物芬戈莫德可阻斷HIV在人體免疫細胞中的感染和傳播
doi:10.1371/journal.ppat.100867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Rachel Resop、助理教授Alberto Bosque及其同事們發現作為一種經批准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免疫調節藥物,芬戈莫德(fingolimod, FTY720)可阻斷HIV病毒在人類免疫細胞中的感染和傳播。雖然在未來還需在動物和人類身體開展研究,但是這些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化合物可能是一種很有前途的HIV治療和防禦的新藥物。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Fingolimod inhibits multiple stages of the HIV-1 life cycle」。

圖片來源:NIAID。

Bosque及其同事們研究了一種替代策略來對抗HIV感染:靶向鞘氨醇-1-磷酸(S1P)受體---一種參與感染進展的免疫系統組分。為此,他們重點研究了芬戈莫德---一種耐受性良好的藥物,可以阻斷S1P受體的作用,並獲得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的批准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他們發現,芬戈莫德通過阻礙HIV生命周期中的多個步驟,阻止HIV感染稱為CD4+T細胞的人類免疫細胞。比如,芬戈莫德降低了CD4---一種在T細胞表面上發現的蛋白---的密度,從而抑制了這種病毒的結合和融合。這種藥物阻斷了HIV在細胞間的傳播,從而降低了可檢測到的潛伏病毒。據他們的介紹,此前尚未有人報導S1P通路在HIV感染建立過程中的作用,之前也沒有人報導調節這一途徑以改變感染過程或防止在CD4+T細胞中建立潛伏病毒庫的潛力,因此,利用芬戈莫德靶向S1P通路可能是一種抑制HIV複製和減少潛伏病毒庫的新策略。

4.PNAS:長效藥物有助於治療HIV
doi:10.1073/pnas.2009700117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猶他大學健康科學家與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注射的藥物,可以阻止HIV進入細胞。這種新藥有可能為感染提供長期的保護,而副作用則更少。該研究發表在《PNAS》雜誌上。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測試了一種獨特的名為CPT31的藥物,該藥物靶向HIV融合機制中很少突變的關鍵結構。由於CPT31不會在體內降解。因此,它們的使用壽命比天然多肽更長,因此特別適合作為長效可注射製劑。

5.Cell Rep:利用Sialyl-LewisX糖蛋白可識別在治療期間潛藏的活躍HIV病毒庫,為開發治癒HIV感染方法奠定基礎
doi:10.1016/j.celrep.2020.10799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威斯達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可能發現一種新的方法來鑑定和靶向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治療期間隱藏的HIV病毒庫。這一發現可能對改善HIV陽性者的長期護理具有轉化意義。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alyl-LewisX Glycoantigen Is Enriched on Cells with Persistent HIV Transcription during Therapy」。

圖片來自Cell Reports, 2020, doi:10.1016/j.celrep.2020.107991。

持續感染的免疫細胞可以分為兩類:病毒完全沉默而不產生任何病毒RNA的細胞(即沉默的HIV病毒庫);病毒產生低水平病毒RNA的細胞(即活躍的HIV病毒庫)。靶向並消除這兩種類型的HIV病毒庫是尋求治癒HIV感染的重點。在這一探索中的一個主要挑戰是,我們對這兩種類型的感染細胞彼此之間以及與HIV未感染細胞之間有什麼不同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此,鑑定能夠區分這些細胞的標誌物物是至關重要的。

這些作者鑑定出一種名為「巖藻糖基化(fucosylation)」的過程,這是病毒基因組正在積極地被轉錄的持續感染T細胞的一種特徵。巖藻糖基化是一種叫做巖藻糖的糖分子附著在存在於細胞表面的蛋白上,對T細胞的激活至關重要。

這些作者還發現,一種名為Sialyl-LewisX(SLeX)的特異性巖藻糖基化蛋白的表達可以識別體內持續性的HIV轉錄,而且具有高水平SLeX的原代CD4 T細胞具有更高水平的T細胞通路和已知在ART治療期間驅動HIV轉錄的蛋白。在病毒轉錄不活躍的HIV感染細胞表面上沒有發現這樣的糖基化模式,這就為這兩種細胞類型提供了一個區別性的特徵。有趣的是,他們還發現,HIV本身會促進這些細胞表面糖組學變化。

6.eLife:蛋白MARCH8利用不同的機制抑制HIV和VSV感染
doi:10.7554/eLife.5776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國家傳染病研究所、山梨大學和長崎國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為了保護人類免受感染,一種稱為MARCH8的蛋白對水泡性口炎病毒(VSV)進行標記以便它隨後遭受破壞,而這種蛋白只是將HIV作為人質。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11日發表在eLif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ARCH8 inhibits viral infection by two different mechanisms」。

之前的研究已表明,MARCH8通過靶向HIV和VSV進入人體細胞所必需的病毒蛋白來阻止這兩種病毒進入這些細胞。但是這種蛋白如何做到這一點仍不清楚。這些作者猜測,MARCH8可能通過靶向一種名為賴氨酸的特殊胺基酸,對一種重要的VSV包膜蛋白進行標記以便它隨後遭受破壞。

論文通訊作者、日本國家傳染病研究所病理部首席研究員Kenzo Tokunaga解釋說,「VSV G糖蛋白(VSV-G)有一個含有5個賴氨酸的短尾巴,這使得使它成為一個理想的靶標。相比之下,HIV包膜糖蛋白(Env)的尾巴非常長,僅含有兩個賴氨酸,這使得MARCH8更難對它進行標記以便它隨後遭受破壞。」

7.mBio:揭示HIV下調過氧化物酶體形成機制
doi:10.1128/mBio.03395-19; doi:10.1128/mBio.00967-2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蒙特婁大學和蒙特婁臨床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在HIV患者中新發現的一種工作機制可能也導致針對COVID-19的新療法。它揭示了HIV如何攻擊過氧化物酶體(peroxisome),即在所有細胞中發現的一種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脂質代謝、心血管健康、大腦發育和神經功能的細胞器。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mBio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IV-1 Accessory Protein Vpu Downregulates Peroxisome Biogenesis」。

圖片來自mBio, 2020, doi:10.1128/mBio.03395-19。

阿爾伯塔大學的Tom Hobman博士說,「我們知道,包括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在內的其他病毒有幾種不同的機制來減少過氧化物酶體,以此來抑制阻止大多數病毒複製的幹擾素產生。所有的病毒都有辦法阻斷這種幹擾素反應,這符合過氧化物酶體是病毒感染的一個重要靶標的觀點。」

8.Cell Rep:多組學研究揭示HIV-1感染細胞的詳細特徵和異質性
doi:10.1016/j.celrep.2020.107887

為了消除HIV感染,在體內闡明HIV-1感染細胞的詳細特徵和異質性就變得非常重要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利用基因修飾的HIV-1來感染造血

幹細胞

移植的人源化小鼠模型或有望在體內揭示產生HIV-1的細胞的多種特性。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HIV-1感染的細胞進行多組學分析,多組學分析能對全面調查分析生物性樣本的特徵,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治療HIV-1的新型療法。最新開發的組學技術或許就能作為一種強大的工具來識別HIV-1感染細胞的特徵,然而,感染者體內大部分的CD4+ T細胞或許並未被感染,因此,體內大量CD4+ T細胞的轉錄譜或許並不能反映純粹產生HIV-1的細胞。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人類造血

幹細胞

移植的人源化小鼠模型進行研究,這種模型能在體內相對穩定的免疫狀況下維持人類的白細胞產生,同時還含有複製潛能的HIV-1;研究者利用最近新開發的四種技術來調查病毒的基因組和轉錄組學特徵,研究人員進行了四項分析:1)首先利用微滴數字PCR就能揭示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機體中潛在病毒庫的存在;2)連接介導的PCR能夠解釋HIV-1會優先整合到開放的染色質區域,而整合位點的

表觀遺傳學

修飾與病毒產生的關聯就揭示了這一點;3)數字RNA測序能夠定量體內產生HIV-1細胞中病毒的絕對拷貝數,這就進一步能夠識別出病毒感染和未感染細胞之間差異表達的基因;4)單細胞RNA測序能夠揭示並且闡述體內產生HIV-1細胞的特性和異質性。(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2019年3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9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3月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3月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mall-molecule fusion inhibitor of influenza virus is orally active in mice」。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對這種分子的研究以及它在小鼠體內抵抗流感方面的作用。
  • 2018年7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7月10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7月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7月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basis for RNA-guided DNA degradation by Cascade and Cas3」。這些研究人員解析出TfuCascade/R-loop/Cas3在非靶DNA鏈切割前狀態下的解析度為3.7埃的低溫電鏡圖。
  • 2020年7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20年7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2020年7月份即將結束了,7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重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utoreactivity in naïve human fetal B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commensal bacteria recognition」。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9733。
  • 2016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6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12月份即將結束了,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重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12月23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細菌視紫紅質是一種吸收光線並且進行質子跨細胞膜運輸的蛋白---生物系統中的一種關鍵功能。但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想要知道它是如何做到這點的,而且它如何推動質子進行單方向運輸:從細胞內部運輸到細胞外面。
  • 2017年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7年1月31日/生物谷BIOON/--1月份即將結束了,1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傷口癒合會留疤痕可怎麼辦?看這裡!
  • 2019年8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8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8月9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大進展!
  • 2020年7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7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7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磅!
  • 2016年8月12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6年8月14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8月1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陽光在水面驅動有機化學反應Science, 12 Aug 2016, doi:10.1126/science.aaf3617; doi:10.1126/science.aah4111據新的研究報導,在水珠表面所發現的脂肪酸會與陽光起反應而形成有機分子,這在本質上揭示了一種先前未知的光解形式。這些結果會影響那些考慮氣溶膠顆粒的模型,包括那些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模型。
  • 白血病最新研究進展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7月27日/生物谷BIOON/---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非造血組織和器官,同時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髮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
  • 2020年1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11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11月2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IMBA博士生Dominik Lindenhofer解釋說,「這種技術是基於眾所周知的在2020年10月獲得諾貝爾獎的CRISPR-Cas9技術和雙條碼方法的結合。關鍵的技巧是使用嚮導RNA(gRNA),同時也使用一種基因條形碼,即我們添加到用來培養類器官的細胞基因組中的DNA片段。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2018年12月6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1月3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1月3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and analyses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描述了他們的理解結直腸癌進展的獨特方法。
  • 2016年11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6年11月7日/生物谷BIOON/--/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11月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觀察斑馬魚修復它們自身的脊髓損傷時,他們發現一種特定的蛋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發現可能導致人體組織修復取得新的進展。當斑馬魚被切斷的脊髓經歷再生時,一種橋狀結構會形成。首批細胞延伸一段為它們的自己長度的幾十倍的距離,並且跨過這種損傷產生的寬寬的切斷口將切斷的脊髓連接起來。神經細胞隨後也這樣做。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2020年11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自2019年12月8日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告了幾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數患者在當地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工作或附近居住。2020年2月11日,世衛組織將這種疾病病重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 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Science:重大進展!腸球菌噬菌體竟可增強癌症免疫治療的療效
    2020年8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腸球菌(Enterococcus)屬腸球菌屬,為革蘭陽性(G+)球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環境及人和動物消化道內,既往認為腸球菌是對人類無害的共棲菌,但近年研究已證實了腸球菌的致病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腸球菌嚴重感染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明顯升高。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這其中,農業科技的貢獻居功至偉。這一年,雖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農業科學家並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們用卓越的研究和執著的精神為農業、農村、農民帶去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2018年10月26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8年10月30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0月2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0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cell analysis uncovers convergence of cell identities during axolotl limb regeneration」。
  • 2017年1月13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7年1月16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1月13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3.Science:施一公等在《科學》發文報導酵母剪接體三維結構doi:10.1126/science.aak9979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施一公教授研究組於《科學》(Science)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髮長文(Research Article),題為《酵母剪接體處於第二步催化激活狀態下的結構》(Structure
  • 2015年最具影響力的國內生物研究!
    那麼在即將過去的2015年裡,中國的生物學者們又做出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對於這些成果,你又有什麼看法?谷君在本文中收錄了一些今年重大的國內研究突破,歡迎關注「生物谷微信」更多精彩等著您!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
  • 中國科學家在CNS上發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讀!(2020年8-10月)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8-10月份中國科學家們在CNS三大雜誌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3】Cell: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聯手揭示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doi:10.1016/j.cell.2020.09.018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疫苗是控制大流行迫切需要的必要對策。
  • 2019年5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5月1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