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今天末學來講講木魚。木魚是個什麼來歷呢?
很多人一提到木魚就想到佛教法器,其實,木魚本身不僅僅是法器,它還是樂器的一種,屬於我國打擊樂器中的「板類」。
木魚並不是只有我們平時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那種,木魚實際上分為兩種:梆木魚和團木魚。梆木魚更像現實中挺直的魚形,長約100-150釐米,高25-40釐米左右,懸掛在院子中的廊簷下。
關於梆木魚的作用,記載中講到由燒火僧掌管,早齋的時候敲三三四,晚齋敲四四三。而且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做「飯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它的作用大概是:開飯啦!集合啦!
第二種團木魚就是大家常見到的,魚頭上開一口像存錢罐,魚尾巴盤繞,頭大尾巴小,常常在僧人誦經和民間音樂中出現。團木魚分大中小三種規格,使用場合也不相同。
大木魚,圓徑85釐米,常擺放在大殿中,用於僧眾誦經,做法師時敲擊;中木魚,圓徑在7-40釐米不等,反正就是比大木魚小,用作法器或演奏時候的擊打樂器;而小木魚,圓徑就在4釐米,便於法師行進時敲擊之用。
為什麼會有木魚呢?相傳古代海裡有一對死對頭,蒲牢和鯨魚。蒲牢是龍九子中四子,平時喜歡大吼大叫,尤其害怕鯨魚,見到之後尖叫分貝值更高,所以人們便將蒲牢鑄在鐘上,撞種的木杵做成鯨魚的形狀,敲鐘一下,鍾就如同蒲牢一般「響入雲霄」。
也有一種相傳,木魚的前身是一種叫做「木撲」的簡單木塊,後來受到傳說的影響,將打擊器物雕刻成魚形,「木撲」後逐漸被刻為魚像,稱作木魚。
木魚一開始並不是法器,而是一種發聲的器物,稱為「鳴器」。它最遠可以追溯到啥時候呢?四川金堂縣楊柳鄉出土的漢代石棺上,有一副畫像,把木魚的出生時間定格到漢代。
但木魚真正作為法器卻是在唐朝時,而且最開始木魚並不是佛教的法器,而是道教。
唐玄宗時,要在衢州建道觀,建房挖地時挖出來一條「鐵魚」,顏色也漂亮,雕工也漂亮,敲一下聲音也很漂亮,所以就獻給了皇帝。
皇帝召集一波大臣問有沒有人認識,無人認領,皇帝只好親自賜名「瑞魚馨」,放在太微宮,遇到齋講時候就敲一下作為通知,各個道觀紛紛有樣學樣,開始模仿,道觀開始使用木魚,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那時候的木魚還是梆木魚的樣子。
關於「木魚」之名,最早出現在唐代高僧還海禪師所撰的《敕修清觀》之中:木魚,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情也。魚類不管白天黑夜眼睛都是睜開的,所以刻木魚是為了警示僧眾晝夜不忘修行之意。
與此同時,在誦經時敲木魚,可以引導僧眾誦經的輕重快慢,讓大家凝心一處,不起雜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