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師 田昊
什麼是分泌性中耳炎?
當各種誘因導致咽鼓管阻塞不通暢以後,其通氣功能發生障礙,經鼻腔的氣體不能與中耳腔內氣體進行交換,同時中耳鼓室內氣體不斷被吸收,結果鼓室內出現負壓,經外耳道傳遞的大氣壓導致鼓膜不同程度內陷,患者會有耳悶脹的感覺。然後,中耳黏膜內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出形成鼓室積液,此時積液多為漿液性。當病程較長以後,分泌的粘蛋白、糖蛋白等增多,積液可逐步變成粘液性,嚴重者可出現「膠耳」。中耳鼓室出現積液後不僅出現耳悶症狀,並影響鼓室內聲音的傳遞引起傳導性的聽力下降。
為什麼兒童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項:
1、小兒的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內徑寬,鼻咽部感染或分泌物易進入咽鼓管,加上咽鼓管軟骨部彈性低,當鼓室處於負壓時易塌陷阻塞咽鼓管。
2、兒童常見的鼻炎、鼻竇炎等,可因膿性鼻涕流到鼻咽部刺激咽鼓管黏膜產生炎症或直接阻塞咽鼓管口;
3、腺樣體過度肥大可壓迫阻塞咽鼓管咽口,慢性腺樣體炎也可引起咽鼓管逆行性感染;
4、兒童抵抗力低,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可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感染。
如何知道你的孩子可能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大夫,我孩子這兩天說耳朵發悶、像堵了一團棉花,還聽不清,這是怎麼回事?」「大夫,你說我女兒這個中耳炎,為什麼耳朵從不流膿流水,也沒說很疼呀?」「大夫,我兒子這麼小,得中耳炎才3、4個月,就要做手術,能不能不做呀」,這些都是在門診醫生最經常被患者或家屬描述的問題。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沒有什麼一概而論的症狀。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告訴家長,耳朵悶,像有東西塞住,耳朵裡面嗡嗡的響,聽力下降,卻不覺得耳朵很痛或流水;年幼的孩子,通常伴隨著「感冒」或「感冒」剛剛好轉,出現不自覺的把電視的音量調高,別人跟他說話的時常常聽不清楚;一些嬰幼兒對周圍的聲音反應遲鈍,比如沒有將頭轉向聲源或經常自己抓耳朵等等。發現孩子有這些症狀時,家長就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得了分泌性中耳炎該怎麼治?
雖然大約90%的學齡前兒童都曾患過分泌性中耳炎,但是有研究表明超過半數的分泌性中耳炎在3個月內是可以自愈的,各位媽媽的心踏實了不少吧。因此我們只要嚴密觀察患兒的表現,定期到醫院複查直到症狀徹底消失就可以了。
藥物治療近些年來變化較大,一些傳統的藥物包括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減充血劑和抗組胺藥等隨著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沒有確實的療效或是由於應用帶來的副作用較大而逐漸較少用於臨床。目前,鼻用糖皮質激素由於可以控制鼻腔鼻竇炎症、減少分泌物的產生等作用成為常用的藥物之一。還有一些研究顯示表面活性物質刺激劑,例如鹽酸氨溴索可以改變咽鼓管的開張壓力、加大粘液纖毛的運輸力、能調整粘液纖毛轉運系統中粘液毯層和凝膠層的比例,促進中耳分泌物的排出,對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有明確的療效。
還有一些比較嚴重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能需要手術,這個情況比較複雜,請到各醫院耳科門診就診。
供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