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晚,《科界榜樣——2020廣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在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對2020廣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進行了表彰。
發布儀式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自治區科學技術廳、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廣西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聯合主辦,由廣西廣播電視臺協辦。
在發布的10名2020年廣西「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有為了疫情不畏「逆行」的醫務、科研人員;有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城市發展的工程師;有奔走于田間地頭,為農業豐收、農民守護的農業科技專家;有為廣西「地貧」防治,長期科研攻關的研究員;還有的來自科學普及、科技扶貧的基層一線……
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與廣大科技工作者一道,構築起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牢固基石。
讓我們一起了解他們的優秀事跡,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一起為這些「科界榜樣」們點讚,一起學習他們的高尚情操、創新精神和優秀品格,為推動自治區高質量發展,建設壯美廣西作出更大的貢獻。
韋應賢
座右銘:以赤誠追尋所願,以嚴謹貫徹所為,以豁達接納所失,以謙遜感恩所得。
韋應賢,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1994年畢業回到家鄉來賓從事植物保護工作至今。為把農作物病蟲草鼠害控制在經濟允許指標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她認真帶領全站人員按照技術要求,克服困難,深入田間調查研究,熟練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準確發布病蟲情報,為領導決策和農民防治提供科學依據。每年指導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面積900多萬畝次。2009年以來,她獲科研項目獎6項,農業推廣技術貢獻獎1次。發表論文7篇,獲優秀學術論文獎1項。被評為先進工作者6次,是來賓市第四批和興賓區第二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她指導「甘蔗螟蟲生防技術產業化及推廣應用」項目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重大農業害蟲性誘監控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水稻重大病蟲害發生防控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廣西野生稻全面調查收集與保存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康寬防治甘蔗螟蟲示範推廣」「頻振殺蟲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項目獲來賓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上項目的實施,綜合協調應用多種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病蟲疫情,保障了我區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朱斌強
座右銘: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奮然為之,亦未必難。
朱斌強,高級工程師,現任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裝載機業務副總經理兼裝載機研究院院長,柳工裝載機產品的技術負責人。從事過裝載機、起重機產品技術研發,擁有25年工程機械行業從業經驗,主導了裝載機H系列新平臺4個代系產品共36個型號的產品研發工作,創造了裝載機產品組合毛利比2018年上漲3.66個百分點,銷售收入54億的業績;主導了起重機TC-A系列、PT-A系列、LC系列產品,創造了起重機產品毛利總額從2012年的-1034萬元上升至2017年的5003.8萬元的業績。
獲得過廣西青年崗位能手、柳州市傑出青年崗位能手、柳州市拔尖人才、柳州市企業優秀中層管理者稱號;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三等獎、廣西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廣西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二等獎等獎項;主導的「土方機械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創新團隊」獲機械工業優秀創新團隊;主導的可靠性設計實踐經驗獲國家「工業企業質量標杆」;領導的廣西柳工土方機械試驗中心建設項目部分測試獲得國家CANS資質;領導的面向工況的工程機械智能設計關鍵技術研究對裝載機整機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理論指導意義。取得多個發明、軟體著作權、實用新型及外觀專利。
劉 衛
座右銘:為孩子們搭建一座通往科學殿堂的橋梁。
劉衛,中小學高級教師,現任欽州礦務局小學科技輔導員,欽北區青塘鎮高峰村第一書記。2016年被評為第八批欽州市優秀青年科技人才;2017、2018年廣西優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指導學生進行科技活動,創作作品,參加創新大賽,獲得第三十三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實踐活動一等獎;第三十二屆、三十三屆、三十四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三等獎。第七屆青少年科學影像節二等獎等。個人創作的科教方案,連續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輔導員組一、二、三等獎等。
2018年3月,劉衛服從學校的安排,到青塘鎮高峰村任第一書記,主持高峰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兩年來,他廢寢忘食地工作,完成了全村40戶,178人整體脫貧,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翻翻。2020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全國上下同心抗「疫」。作為第一書記的劉衛,組成排查組,迅速對全體村民進行排查,確保無安全隱患,組織黨員、村民志願者隊進行巡村工作,組成志願者守村隊,讓進入村莊的人流得到管控。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高峰村無一例「疫」情。
劉衛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任勞任怨,積極創新地實踐探索;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開拓進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腳踏實地,抓鐵有痕地工作,得到了群眾的稱讚。
楊 磊
座右銘:持續努力,成就更完美的自己;不斷創新,打造更多彩的人生。
楊磊,土木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現任南寧軌道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分公司技術部副部長。2012年至今,一直從事地鐵設計、技術及科研管理工作,先後參與南寧地鐵已開通1、2、3號線的技術管理,現負責南寧地鐵在建4、5號線及2號線東延線的技術管理。2019年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年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城市軌道交通科技進步三等獎,2013年獲南寧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7年獲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工匠精神模範」榮譽稱號,2018年獲南寧市委、市政府「南寧巿第八批優秀青年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
主要科研方向為隧道及地下工程,作為主要技術骨幹參與地鐵工程土建方面科研項目20餘項,取得諸多創新技術成果。其中,南寧強透水複雜地層地鐵深大基坑設計施工關鍵技術解決了南寧地鐵在富水圓礫地層大規模建造深大基坑技術難題,盾構隧道近距離穿越微沉降控制智能預警方法與技術解決了南寧地鐵區間隧道安全穿越密集建築群、火車站房與股道、大型立交等建構築物施工難題,建築基坑支護技術規範首次在廣西系統性地建立了基坑技術標準。近幾年來,發表論文10餘篇,參與完成地方標準編制3項,申請專利10餘項,已授權專利3項、軟體著作2項。
肖玉明
座右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在人間。
肖玉明,廣西建工集團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一級註冊建造師。主要從事工程質量管理、施工技術研發及科技創新等工作,積極推動裝配式建築、BIM技術、綠色施工等建築業10項新技術發展應用。
主持廣西重點研發計劃《裝配式建築SI體系的關鍵集成技術研究開發及其推廣應用》和創新驅動發展專項《智慧建築工地機動信息服務站及配套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示範》,分別獲得自治區科技廳資助經費80萬元和800萬元;參與研發創新驅動發展專項《BIM+裝配式建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獲得自治區科技廳資助經費800萬。先後榮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首屆廣西創新爭先(個人)獎、全國建築業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先進個人稱號、全國優秀建造師、全國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先進工作者稱號、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建造師獎獲、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技術創新先進個人、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廣西五一勞動獎章等。主編了兩部國家級工法、獲得1項發明專利和4項實用新型專利、參編了1部國家行業標準、主參編了25部廣西地方標準規範;先後發表論文10餘篇。
何 升
座右銘: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堅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何升,博士,現任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廣西出生缺陷預防控制研究所副研究員、綜合業務科副科長。2008年畢業於廣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2009-2011年赴加拿大國家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與健康研究所(Institute for Nutrisciences and Healt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從事病毒與細胞學博士後研究工作。2012年4—8月赴南方醫科大學進行遺傳學和教育學學習。是廣西出生缺陷疾病防控專家組成員,廣西青聯第十屆委員會委員,全國婦幼健康研究會出生缺陷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
何升長期從事遺傳代謝病檢測與防治、孕產保健健康教育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10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多篇,申報發明專利2項;參與《地中海貧血防治》和《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alassemia》兩本書籍編寫。2015年獲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2018年獲中國出生缺陷幹預基金會科技成果獎三等獎1項, 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2019年獲廣西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一等獎1項和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成果三等獎1項。2018年獲八桂科普先進個人稱號。2019年被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和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記大功一次」。
陳真誠
座右銘:心之所向,雖遠必達。讓科研造福於民,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陳真誠,教授,現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物醫學傳感與儀器、生物製造、醫學成像與腦認知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教育部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教育部生物醫學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西八桂學者,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傳感器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微納器件與系統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學會生物醫學電子分會委員。
主持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包括國家重大儀器研製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國家863項目3項、國家科技支撐重大項目(課題)1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課題)1項、廣西創新驅動重大項目1項、廣西重點研發項目1項、廣西重點基金項目1項等。部分成果已經產業化,為企業新增產值1.26億元,特別是2020年1月,積極投身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學研究中,研製出了專門用於新冠病毒(2019-nCoV)檢測試紙(盒)並實現了產業化。
目前已形成日常4-5萬人份的生產規模,為決勝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貢獻了一份力量;曾獲省部級以上獎項7項,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論文110多篇;主編學術專著1部、「十三五」規劃教材2部。
秦志強
座右銘:不懼知識更新快,唯怕畏苦不學習。
秦志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現任自治區人民醫院大內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廣西預防醫學會呼吸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臨床和科室管理,堅持呼吸與危重症捆綁式發展理念,促進學科發展。診斷廣西首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完成廣西首例肺泡蛋白沉積症同期雙肺大容量肺泡灌洗治療,通過多中心臨床研究推廣肺栓塞規範化診療,顯著提高了廣西地區肺栓塞確診率和降低了病死率。研究方向為呼吸危重症和肺栓塞等,以第一完成人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共4項,發表醫學論文80多篇,參編參譯醫學專著5部。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積極投身抗擊疫情一線,為廣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盡職盡責,參與制定醫院新冠肺炎防控制度和流程、領導醫院發熱門診及呼吸科新冠肺炎排查工作;積極組織科室人員投身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同時親自指導廣西「小湯山醫院」及廣西新冠肺炎診治;帶頭進行新冠肺炎防治科研和宣傳,撰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論文、通訊稿、科普文章等10餘篇。
龔晶晶
座右銘:要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事,也要記得工作的成果是團隊合作的結果。
龔晶晶,高級工程師,現任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車身工裝工程科車身工裝VSE。工作期間主要負責車身焊裝生產線的研發設計、安裝調試工作,負責並完成了近十條車身生產線的設計與開發,參與了五菱之光、五菱榮光、寶駿510、寶駿310、E100等十餘種車型的開發工作,有豐富的車身製造及車身工裝設計、安裝調試、項目管理經驗;共擁有國家發明專利五項,新型實用型專利11項,多次獲得區市級獎勵,包括廣西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二等獎1次、廣西重工業先進工藝工裝成果獎一等獎3次、二等獎1次、三等獎1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口罩機設備區域技術負責人,紮根一線,連續奮戰,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工匠精神,圓滿完成設備裝調任務。
作為團隊中的「女兵」,龔晶晶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比男同志們少跑現場,而是主動擔當,迎難而上,很快成長為團隊骨幹。從職場新人到團隊骨幹,從傳統工藝到創新技術,從精耕專業到跨界融合,龔晶晶用她十餘年勤於學習、勇於擔當、敢於創新的工作經歷,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樸實身影。
雷敬超
座右銘:科研經歷的是一條非常曲折、非常艱難的道路。
雷敬超,現任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海南甘蔗雜交育種基地主任、助理研究員。2008年畢業至今,被選派到海南從事基地服務管理和甘蔗雜交育種工作。國家南繁基地是我國得天獨厚的育種基地,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谷」。自1965年以來,從南繁基地走出了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專家團隊,也孕育了「艱苦卓絕、拼搏進取、創新創業、求真務實」的南繁精神。每年來自全國29個省市區、700多家南繁單位的6000多名科技人員活躍在南繁基地,雷敬超就是其中一員。
多年來,他和他的團隊配製近萬個花穗,保育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餘份親本,與其他科研人員一起解決了甘蔗開花難的重大科學難題。他先後榮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發表論文10餘篇、獲國家專利授權3項。參與創製了42份甘蔗親本,和育成甘蔗新品種8個。曾連續六個年度獲廣西農業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他以科研作為使命,堅守責任,憑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為甘蔗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同時也通過不斷的探索、創新,使基地的雜交科研工步入一個新的臺階。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