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厲害了!德國人質疑中國高鐵技術,卻沒曾想遭到「打臉」

2021-01-16 枝蔓的旅遊趣事

總是可以聽到中國速度這樣的名次來形容祖國的變化,如今看到車水馬龍,體驗到了各個地區的連接終於明白中國速度,這不僅是數字的表現,也是祖國強大的表現。

早期,德國和日本的高鐵技術堪稱世界一流,然而,隨著我國的崛起,我國的高鐵技術逐漸超越世界其他國家,是我國提供的技術指導,看到中國高鐵技術領先,一些國家的人當然會不滿,其中包括德國,中國的製造業是驚人的!德國人質疑中國的高鐵技術,但從不想被打敗,怎麼回事?很多人本該看到中國高鐵的崛起硬幣,但硬幣不會落下,這樣的視頻傳到德國後,一些德國人說是假的。

為了證明,在視頻中,中國高鐵可以設置硬幣,他還拿出硬幣放在車窗上,沒想到,中國的高鐵真的有能力投幣,這足以說明,中國的高鐵不僅穩定,而且速度很快,而這一證明也引起了德國人的一記耳光,你覺得這個怎麼樣?德國的旅遊業也非常發達,每年都有大量的國內外遊客到德國旅遊,它還有38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最著名的景點是科隆大教堂、柏林國會大廈、慕尼黑的德國博物館和黑森林,柯尼格西,新天鵝堡等,這些地方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海內外遊客前來參觀。

每年到德國旅遊的人數已經超過4600萬,而且還在增長,人們最喜歡參觀德國建築,體驗不同的風景。關於「中國製造厲害了!德國人質疑中國高鐵技術,卻沒曾想遭到「打臉」」什麼想說的嗎?看了小編的這篇文章,你對此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德國人囤罐頭 結果發現半數是中國製造
    來源:環球時報德國人囤罐頭,結果發現半數是中國造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擴散下,德國政府建議每個成年人都應儲備可支撐10天的食物。許多德國人選擇貯存果蔬、速食等罐頭。德國電視臺最近對各大型超市的罐頭食品進行調查,發現一半以上是「中國製造」。
  • 中車四方所:掌握高鐵核心機電智能製造技術
    中車四方所掌握高鐵核心機電智能製造技術   15日,中車四方所於2017年獲批承擔的工信部智能製造項目——「高鐵核心機電系統產品智能製造新模式應用」順利通過工信部智能製造專項組評審驗收。該項目以車鉤緩衝系統為產品對象,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位造技術,以數位化貫通全製造過程,以關鍵製造環節智能化為核心,以網絡互聯為支撐,通過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物流與倉儲、製造執行系統的集成應用,建立起高鐵核心機電系統產品智能工廠。
  • 力挺中國製造 青年一代期待新一輪「升級紅利」
    我相信,未來中國製造會依託實體產業,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不斷創新、升級。那時候,「Made in China」自然會成為優秀產品的代名詞。讓中國製造開上「信息高速路」中國人民大學電影學專業 張鈺鵬如今,製造業技術的換代、升級速度越來越快,產品也越來越個性化。
  • 中國高鐵為啥「穩穩的高速」?主零件精度為頭髮絲的1/50
    中國高鐵的起步比部分發達國家要晚,以前高鐵全部都是德標或日標,但這一次中國自主研發的動車組列車「復興號」大量採用了中國國家標準和中國鐵路總公司企業標準等技術標準,在動車組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佔了84%,是真正的「中國造」動車。在江蘇常州,還由此誕生了很多給復興號做配套的工廠。
  • 中國又製造一「鎮國重器」,解決了世界難題,媒體:中國太厲害了
    中國已經逐漸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建造」,經過了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也已經跟上甚至趕超了發達國家,前不久中國就又製造了一「鎮國重器」,解決了世界一大難題。在新能源未開發出來之前,石油依舊是各國主要的工業能源之一,對於石油的開採以及提煉,也成為了很多國家頭疼的事情之一,不僅因為石油的開採難度,更是因為石油在提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汙染環境的油炸,如果不能即使處理,將會對周邊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而這個問題連俄美等發達國家都沒辦法解決,中國卻在這方面做出了重大的突破,解決了這個世界難題。
  • 恆大新援實力打臉:曾公開表達對中超不屑,如今樂呵呵的加盟
    1994年出生的他才24歲,曾入選不同年齡段的巴西國家隊。塔利斯卡司職中場,場上覆蓋面積極大,進攻時能擔任突前前衛或者二前鋒,門前的技術和意識一流,防守時身高腿長的他能快速有效的進行攔截搶斷,有歐洲球探曾指出,塔利斯卡的踢球風格類似於全能中場王亞亞圖雷,也有人說他像巴西一代巨星裡瓦爾多。總的來說,塔利斯卡是一名非常厲害的中場多面手。
  • 德系車在中國那麼火,為什麼德國人自己卻喜歡開其他品牌的車?
    首先這個問題說的不夠嚴謹,為什麼德國車在中國火,與德國人開什麼牌子的車沒有很大關係,而且日系車在中國尤其火,日本人也用了很多日本車,但也沒有賣給中國這樣的車,而是賣給了更實用的小轎車,也許題主想說的是,為什麼德系車在中國火,為什麼沒有在德國同樣那麼火?
  • 中國高鐵再次發生巨變,新型動車組將投入使用,技術再次領跑世界
    ,CR300型「復興號」動車組成功研發投用,即將在國內多條高鐵線上運營,包括鄭太、銀西、石濟、南廣、杭深等重要線路。CR300型動車組的投用,進一步完善了「復興號」動車組譜系,標誌著中國高鐵又再次走在了世界前沿。那麼,相比於其他動車組,CR300型動車組具體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 美國遊客體驗中國高鐵:總體上很厲害,可唯獨這點不如日本
    近年來,高鐵成為了人們出行的主要方式,不少外國人來到中國旅行的時候,就對中國高鐵讚不絕口。中國高速鐵路運營裡程目前是世界第一位,舒適度和速度也是世界領先,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然而,有一位美國友人卻在來到中國旅行的時候,對高鐵提出了一些之處。
  • 「百年中國製造」的意義
    以歷史的維度、世界的維度、人文的維度,回顧中華民族百餘年的工業化奮鬥史,全景展示中國工業取得的偉大成就,講好中國人、中國企業、中國品牌在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故事,謳歌中國精神。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樹立中國製造品牌自信,讓更多的人關心中國製造,助力中國製造,愛上中國製造,構築中國製造的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打造更好的輿論環境,為中國企業、中國品牌步入良性循環創造更好的人文環境。
  •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有何差異
    勞動人口數量大、勞動力成本低廉等原因使這時的德國很多工廠拔地而起,然而這些缺少技術的工廠註定只能生產一些粗製濫造的低端產品。德國為降低研發成本就培養了一批「工業間諜」潛伏在英國的工廠中竊取核心技術。就這樣德國逐漸能仿製英國的各種產品,然後再以低廉的價格打開歐洲市場。所以當時英國對「德國製造」的意見是相當大的,然而德國的製造業並沒一直這樣墮落下去。
  • 中國「最神秘」的高鐵,每天都在凌晨按時發車,卻從不載客!
    在這漫長歲月的發展中,我們國家的各項技術都在不斷的進步,因此我們現在才有了更好的國家氣象,並且生活得越來越好,成為一大強國。在各個方面的不斷發展中,當下我們國家中厲害的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現如今的高鐵技術,這可是在全世界都處於領先地位的,是我們國家一大實力的展現。
  • 中國的超級稻和農作物雜交技術為什麼那麼厲害?
    眾所周知,袁隆平先生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他更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之所以中國的超級稻和農作物雜交技術那麼厲害,我想這離不開袁隆平先生的付出。在最近幾年裡,隨著中國的科技發展,湧現出更多的人才。而這位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更是成為了人們心中赫赫有名的「明星」。
  • 德國教授:走了一趟中國,擊碎了我身為德國人對中國的優越感
    在他們的認知裡,中國從來都沒有變過,所以在他們眼裡,中國一直都是很落後的,他們也並未了解過如今的中國。德國教授:走了一趟中國,擊碎了我身為德國人對中國的優越感,這個德國教授其實就是如此。
  • 匠心設計打造精品京雄 中國高鐵的"智慧名片"
    中國高鐵的「智慧名片」  「光谷」採光,建成長556米、寬15米的能量收集場;清水混凝土技術,打造192根三維曲線型「開花柱」;高鐵數字孿生,構建全過程、全專業運用BIM(建築信息模型)設計的智能數字模型;全封閉聲屏障,在高速鐵路上修建847.25米「隔音隧道」;超大光伏屋頂,鋪設4.2萬平方米光伏建材,年均發電量可達580萬千瓦時;5G信號全覆蓋,萬物互聯
  • 中國「海底真空高鐵」橫空出世!比飛機還快,大連到煙臺12分鐘!
    文章來源:攜程每日特惠最想把中國的什麼帶回家? 歪果仁:必須是「新四大發明」啊!最受歡迎中,「高鐵」高居榜首就在老外在驚嘆中還沒緩過勁,一則消息又被瘋傳:中國"海底真空高鐵"橫空出世!高鐵穿梭在海水裡?
  • 都說中國是製造大國,為何國產發動機不如日本發動機?
    近幾年來,中國製造正在被世界認可。無論是航天領域的「嫦娥五號」和「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還是國家基建領域的「港珠澳大橋」和「中國高鐵」等。這些中國製造都取得領先於世界的成就,奠定了中國「製造大國」的地位。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在汽車製造產業上卻比不上德國和日本等汽車製造強國。無論是市場佔有率還是品牌口碑上,國產汽車品牌都處於劣勢地位。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達487.3萬輛,佔有率36.4%,同比下滑2.3%,失守40%的「份額紅線」。反觀德系、日系,前三季度佔有率持續上漲,分別為25.2%和23.8%。
  • 「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製造什麼!」中國製造:我們當真!
    嫦娥五號刷屏那幾天,除了感嘆奔月神話變為現實,還有網友翻出15年前中國制定的探月計劃↓↓↓2004年2月,國防科學工業技術委員會領導對外宣稱: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將分「繞」「落」「回」三步。3年內,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6年內,中國的月球車將在月面上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
  • 【會議】中國製造2025——工程機械的責任和擔當(第三場)
    山東捷瑞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士才副總裁:我是代表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的,從我個人角度理解工匠精神,我認為這個詞應該拆成兩方面看。工匠體現的是技術,中國製造2025規劃是希望我們走的是技術驅動的發展路線,來提升民族產業。精神體現的是文化,一種境界,讓公司領導如何將這種精神融入每個員工身上去。
  • 「坐著高鐵看中國」「孔雀開屏」迎送八方客
    而如今,這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滬昆、雲桂兩條高鐵在2016年底全線開通運營,雲南邁入高鐵時代。近4年來,「高鐵」成為雲南人常常提到的熱門詞彙。高鐵的開通運營,縮短了時空的距離,改變了雲南人民的出行方式和出行觀念,也為雲南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新機遇。中國之聲系列報導《坐著高鐵看中國》8日推出《「孔雀開屏」迎送八方客》。加速,加速,再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