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超級稻和農作物雜交技術為什麼那麼厲害?

2020-11-22 騰訊網

眾所周知,袁隆平先生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他更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之所以中國的超級稻和農作物雜交技術那麼厲害,我想這離不開袁隆平先生的付出。在最近幾年裡,隨著中國的科技發展,湧現出更多的人才。而這位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更是成為了人們心中赫赫有名的「明星」。

袁隆平先生,他樂觀向上的性格得到人們的喜愛;他對事誠懇的態度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他勤奮努力的付出得到了人們的欣賞……他就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中國的超級稻和農作物雜交技術非常的厲害,它能成功解決中國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中國在世界上是屬於一個人口大國與農業大國,而雜交水稻的成功有利的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在中國,中國人的雜交水稻技術非常的高超。作為亞洲水稻主要起源地之一的中國,在七千多年前就開始種植,經過前輩的經驗與培育,人們對水稻的種植技術一目了然。而袁隆平先生就更了不起了,他不但能把自己的方法經驗培育給人們,使人們提高了糧食各方面的產量,更是把中國的雜交水稻種植技術推到了一個新高度,使外國人都敬佩不已!

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他不懼艱險,多年來苦苦追求,為中國做出了非常大的奉獻,袁隆平先生的傑出成就不單單屬於中國,而是影響全世界!袁隆平先生作為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專家的傑出代表,他真的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這份事業上,他勇於將自己的經歷方法培訓給各個國家的學員,並且多次親自到國外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

所以,中國的超級稻和農作物雜交技術為什麼那麼厲害是因為袁隆平先生帶了一個非常好的帶頭作用,讓人們學習並繼承,正如袁隆平先生總結成功方程式一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相關焦點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國際水稻研究所、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等國際組織,以及德國拜耳公司、美國杜邦先鋒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美國水稻技術公司等跨國種業公司均派高級專家到中國學習與交流,這些國家利用中國秈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和引種中國雜交水稻種質資源,開展本土化雜交水稻研究,並且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於技術起步晚、人才缺乏和資源有限等原因,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綜合技術水平遠落後於中國。
  • 雜交育種可一步成功 中國科學家研發突破性育種技術
    近日,《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研發團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不是小白鼠」
    他說,等自己成了「90後」時,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3月4日晚,全國政協委員駐地——北京國際飯店,袁隆平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的專訪。在鋪著地毯的套間裡,「80後」袁隆平光著腳,撲在一桌子的文件和資料裡,手舞足蹈地講起了超級稻、糧價和轉基因問題。直言不諱的袁隆平並不擔心自己的言語會「得罪人」,「我怕什麼,我這麼大把年紀了,還不能說幾句實話?
  • 中國農科院構築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生態
    工人日報客戶端11月25日電 中國農科院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今天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等三個研究所,吳文斌、王克劍等2名科研人才代表進行了典型經驗交流。
  • 中國農業科學院:打造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中國農業科學院日前召開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和「四個面向」,提出未來五年要打造一支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搶佔農業科技制高點,解決區域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和「卡脖子」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撐。  近年來,中國農科院科技人員圍繞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持續攻堅克難,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 中國淡水魚類遠緣雜交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中新網長沙7月13日電(向一鵬)湖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技術部共建的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3日透露,其探索的魚類遠緣雜交的遺傳和繁殖規律並形成共性育種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對魚類遺傳育種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 全國政協委員周幼馬建議重視植物雜交新技術:比轉基因安全
    提案稱,目前通過有性雜交培育的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口味欠佳,多用於釀酒或生產飼料,轉基因技術又面臨巨大爭議,而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培育的品種能夠同時提升口味和營養價值,創造出優質、高產的新糧食品種。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 超級稻、禽流感疫苗等上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十大重大標誌性成果是:1.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2.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 3.H7N9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並大規模應用; 4.轉基因玉米大豆新品種培育成功; 5.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研發成功並應用; 6.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 7.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及配套技術體系集成應用
  • 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關於2017年初審通過主要農作物...
    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關於2017年初審通過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公示 湖南省農業委員會2017-03-30 18:29:38 閱讀(30708)
  • 和嫦娥五號一起「上天」的水稻種子發!芽!了!
    此前,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曾多次參與航天育種工作。今年5月,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心牽頭徵集了水稻、甜玉米、南藥等31份,搭載樣本達988克,質量是過去的兩三倍。那麼,此次開展的深空空間誘變試驗,與過去的航天育種相比有何異同?
  • 雜交制種實現「一步法」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應用創新團隊」和「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育種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
  • 「石斑魚種質庫和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的建立及應用」成果通過科技...
    「石斑魚種質庫和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的建立及應用」成果通過科技成果標準化評價2017-12-04 09: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瀏覽量: 4541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11月24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
  • 鯨魚和海豚區別那麼大,為什麼能雜交出鯨豚獸?
    通過觀察發現,這裡有一種非常罕見地,瓜頭鯨和糙齒海豚的雜交物種。該項目負責人說:從照片上看,它介於兩個物種的中間形態,因此懷疑它是個雜交動物。根據遺傳學分析顯示,這隻動物很可能是雜交的第一代。據研究發現,不同種類的鯨魚和海豚之間的雜交,在之前也有過先例,這只是在野外發現的第三隻個體。
  • 「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上一篇「健康話題」說到,農作物絕大多數都是二倍體,即2套染色體,而小麥卻是六倍體,即6套染色體,為什麼呢?原來,它在1萬年以前也是二倍體,在1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兩次與野草發生自然遠緣雜交,兩次染色體自我複製加倍,先是成了四倍體,後就成了六倍體。
  • 對話育種專家:「中國糧」用「中國種」基本實現
    甚至可以這樣說,種子,就是中國三農產業的「晶片」。那麼,大國三農「晶片」是否也在遭遇核心技術「卡脖子」的風險?形勢出人意料的樂觀。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遺傳育種與種子科學系教授尤明山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如今我國的自主選育品種佔比高達95%,「中國糧」用「中國種」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我國現代育種工作從理論發展、育種技術等方面與西方不存在差距。
  • 漲知識啦,什麼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 農科院作物所研發出雜交制種新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術,為第三代雜交制種提供了高效技術方案。這是記者9日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的。據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發育異常、不能產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發育正常、能夠結實的現象。作物雄性不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對農業做出巨大貢獻,如基於細胞質不育系的「三系法」雜交稻、基於光溫敏感不育系的「兩系法」雜交稻都獲得了大面積應用。
  • 讓動物雜交有何好處?答案出乎預料
    在人類的幹預下,馬和驢子產生了騾子這種後代,但是因為騾子不具備受精的能力,所以騾子沒有後代。可見強制性的打破生殖隔離,將也要承受無法言喻的後果,同樣獅子和老虎生出的獅虎獸,虎獅獸等等也不具備繁殖的能力。那為什麼人類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讓自然界內不同的物種之間交配產生後代呢?其實動物之間的雜交最早體現在植物身上。
  • 美國加州出現鷹類雜交,引起科學家注意,動物雜交越來越普遍了?
    根據野生動物專家的描述,鷹類的雜交現象首次在北美洲被發現,而黑鷹以前基本不會踏入北美洲的範圍,至於為什麼它會跋山涉水去到北美洲雜交,目前還沒有定論。首先,不同種類的動物雜交可能是由於種群數量匱乏引起的。如果一個物種在自然界中的數量十分稀少,甚至少得像野生大熊貓一樣,那麼它們有可能就會選擇和其它物種雜交來完成自己繁衍後代的使命,即使遺傳關係比較遠也要嘗試一下,這種原因比較適合解釋黑鷹和紅肩鷹的情況。
  • 農業部關心河南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技術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諮詢調研組在農業部科教司高新技術處處長張文帶領下來到河南師範大學,對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姬生棟教授主持的水稻遠緣分子雜交育種技術進行了諮詢調研。農業部組織的這次諮詢調研表明了農業部對河南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的關心。上世紀90年代開始,姬生棟教授在河南師範大學的支持下開始了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技術研究,探索現代育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