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上,雜交指的是兩種擁有不同形狀的生物進行交配然後產生後代,或者是兩種不同類的生物進行交配產生雜交後代。而人類對雜交行為的研究應該是從「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開始的,他利用不同性狀的豌豆進行雜交實驗,其目的是研究遺傳學中的規律,最後成功將豌豆的多種優良性狀聚集在一個個體上。但實際上,雜交很早就在自然界中出現了,而且自然界裡的雜交完全不需要人類的幹涉,屬於一種自發性行為。
一般情況下,自然界的雜交通常發生在動物身上,因為它們具有更靈活的活動能力。英國《每日郵報》前段時間發表了一份關於美洲鷹類生存狀況的報告,該報告指出了一種原來只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區的黑鷹出現在了美國加州,並且和當地的紅肩鷹進行雜交產下了後代。根據野生動物專家的描述,鷹類的雜交現象首次在北美洲被發現,而黑鷹以前基本不會踏入北美洲的範圍,至於為什麼它會跋山涉水去到北美洲雜交,目前還沒有定論。
野生動物研究人員珍妮弗·庫爾森表示,自然界中跨物種間的雜交現象並不罕見,但這一行為通常發生在兩種遺傳關係較為接近的物種之間。而黑鷹和紅肩鷹的遺傳關係並不接近,一般情況下是不太可能通過雜交產生後代。如今已經出現了這樣的特例,研究人員表示需要進一步研究其中的原因。不過,我們可以從自然界中其它種類動物的雜交現象來推測黑鷹與紅肩鷹雜交的原因。
首先,不同種類的動物雜交可能是由於種群數量匱乏引起的。如果一個物種在自然界中的數量十分稀少,甚至少得像野生大熊貓一樣,那麼它們有可能就會選擇和其它物種雜交來完成自己繁衍後代的使命,即使遺傳關係比較遠也要嘗試一下,這種原因比較適合解釋黑鷹和紅肩鷹的情況。其次,有些種類的動物之間就存在著雜交的「習性」,但這種解釋明顯不符合黑鷹和紅肩鷹的情況,因為在這之前並未發現有兩種鷹的雜交種類出現。
那麼,雜交對動物、生態系統來說是利還是弊呢?這個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對不同的對象而言,雜交會有不同的影響。對動物自身來說,雜交行為能夠將它們的基因遺傳下去,所以這對種群的繁衍是有利的;對生態系統來說,雜交可以讓兩個物種的基因進行交流,產下雜交後代後還能提高生物多樣性,但同時這種行為也會導致珍稀動物的基因純正性。
因此,雜交的利弊要視實際情況而討論,就像我國很多自產農作物都是通過雜交來獲得,因為這種方式能獲得形狀更加優良的品種,從而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從這方面來說,雜交對人類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