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爐牛雜煲,用傳統的方式品嘗廣州味道

2021-01-19 什麼好吃517

廣州的性格,就是廣州人性格的精煉總結。

愛吃,隨性,念舊

大概也是因為愛吃、隨性還念舊的性格,才會有那麼多的廣州人坐兩個小時公交去到芳村,只為了吃上一碗小時候常吃的阿婆牛雜。

有人問,廣州最好吃的牛雜在哪?

有人說,在家附近。

小編看到這樣的答案,也愣了一下。網上對牛雜店的測評那麼多,怎麼最好吃的會在自己家附近呢?

但仔細想一下,自己記憶中最美味的牛雜,好像的確是那出了小區門就能看到的,一位阿姨推著小車賣的牛雜。

每天,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阿姨的牛雜小車就會穩穩地停在小區門隔壁的護欄邊上。

對於小時候的小編來說,吃牛雜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媽媽總會一邊說著「路邊的東西不乾淨」,一邊把我往家裡拖去。

我渴望的眼神注視著阿姨鍋裡的牛雜,卻和它越離越遠。

好不容易被允許吃一碗牛雜,接過五塊錢的時候那種高興簡直溢於言表。

急匆匆地跑出小區,在牛雜攤前停下腳步,然後為了是買牛肺還是買牛腸在鍋前停滯許久。

這個時候阿姨就會一邊笑著問我「學習怎麼樣啊」,一邊從鍋裡夾出一串牛腸拆到我碗裡。

「好好學習呀,這是阿姨送你吃的。」

小時候不懂得如何回復這種關愛,只會傻笑著接過牛雜,和阿姨說聲謝謝。

然後在回家的路上吃牛雜吃到大汗淋漓。

後來因為城區改造,一部分舊樓的牆面噴上了個紅彤彤的「拆」字,然後被拆掉。

一段時間後,上下學經過小區門口時,再也看不見阿姨的牛雜攤。

樓可以蓋新的,可曾經生活在那的痕跡卻沒辦法復原;消失的牛雜攤,也把我的童年回憶一併帶走。

連鎖式的牛雜店不斷開張,那些街頭巷尾的不知名牛雜攤子越來越少。

新時代和舊時代的衝突每天都在這座城市發生,也不可避免。

我以為自己再也沒法找回童年那種感覺。吃過幾次牛雜,但那種快餐式的牛雜店沒法給我以前的氛圍。

直到有朋友邀請我一同去吃黃埔牛雜煲,而且還拍著胸脯說這個牛雜煲「絕對好吃」。

我驚喜地發現,原來還有沒被時代衝擊走的老味道,留在這座城市。

牛雜大王

如果黃埔也有「必來不可的五十個理由」的話,這家位於黃埔大沙西路的牛雜大王必定能上到前十。

這家店早幾年的時候就已經火過一回了。上過報紙新聞,慕名而來的食客也是絡繹不絕。

不大的店面後面是幾乎同樣大小的廚房,一到下午五點準時開門。不用幾分鐘店裡就能坐滿前來用餐的食客。

要是再晚一點,等到隔壁中學放學的時候,就能看到店門前的人行道上滿滿擺著的都是吃牛雜的小木桌子。中間只留了一人身位的空檔供行人通行。

因為太過狹窄,過路的人一旦多那麼幾個,就能在店門前堵個水洩不通。

排隊的人也是多得很。周圍小區吃慣的老客都會自己拿從店裡拿一張塑椅,等著哪桌的客人吃完然後輪到自己去吃。

來牛雜大王,必吃不可的當然就是牛雜煲。

和別的牛雜煲不同,牛雜大王這麼多年一直堅持用炭爐燒煲而不是瓦斯爐。

一個不鏽鋼鐵盤乘著瓦質炭火爐,架上一個盛滿牛雜的瓦煲。一個夜晚的時間就將由此度過。

愛吃

廣州人愛吃,也會吃。民間老話言 「食在廣州」絕對不假。

一代又一代的廣州人在美食環繞中出生,被這座城市的各式美味養成了老饕,接著養出了下一代更刁鑽的胃口。

時間過去,新聞過去,這家店依然夜夜爆滿,就算下雨也不例外。

網上的評論不再一面誇讚而是褒貶參半。

誇獎的是他們家的牛雜味道,批評的也是他們家的牛雜味道。

二十年前覺得好吃的東西,到現在大概也只能換來一句「麻麻地(一般般)」。

要一份不分大小的牛雜煲,點上青菜和炸支竹,就可以等著老闆把炭爐擺上桌了。

如果是和五六個朋友一起去尋味,還可以多叫一份豬腸粉。

他們家的牛雜煲,用的大多是牛肉、牛肚、牛筋、牛脆骨、牛腸等上料,輔以燉煮入味的白蘿蔔,用料十足。

牛雜雖然都是事先處理過的,但仍需要煮一段時間才能更加酥爛入味。

等待肉的時候不妨拿筷子戳起一塊剛剛燙口的白蘿蔔,沾上點蒜蓉醬,預先品味牛雜湯料的滋味。

等湯汁煮開,牛雜香味從煲裡往外飄散開來的時候,就可以下筷了。

雖然賣相不怎麼好,煮牛雜的瓦煲滿是「歲月的痕跡」,又是缺口又是炭跡。

湯汁的色澤都能用「暗沉」來形容,但這種深色正是老滷加足時燉煮的標誌。

小編每次吃牛雜煲都會從牛肉吃起。

和蘿蔔那帶有牛雜香味的蔬菜甘甜不同,軟爛的牛肉吸收了滷汁香味,香料味道輔佐肉的本味還不會有難嚼的感覺。

接著是牛脆骨。帶著層肉皮的脆骨說是在吃味道不如說是在吃口感。

硬度適中,沒有老化的鈣質部分,咬起來嘎嘣脆。沾上蒜蓉醬,感受酸甜的粗糲顆粒在唇齒間打轉。

解決了牛脆骨,接下來就可以品嘗牛筋了。

富含膠原蛋白的牛筋膠質感十足,隨著煮的時間變化,口感由爽口變為稠密。

半透明的金黃膠質,用一個詞形容就是「精華」。

牛肚,這個最難煮的部位,花些耐性等上一段時間,就能夠吃到美味。

牛肚有兩層,因此咬下去的時候會有些許斷層感,上層的肉質比牛肉細密得多,因此吃的時候要小心肉絲塞牙噢。

牛雜大王家不僅牛雜煲好吃,店裡別的菜品也值得一試。

如果人數夠,可以消滅這麼多食物的話,不妨額外點上一份嘗試些不同味道。

幹炒牛河。河粉幹身不油膩,牛肉軟嫩有嚼頭。

配上蔥條和豆芽菜炒出來的牛河鑊氣充足,香味撲鼻。

炸雲吞。最好吃的地方就是外面那一層炸得酥脆可口的雲吞皮,沾上點酸甜醬不要太好吃。

肉餡夠多夠大,不過口感就一般般,不夠滑口。吃完會有剩渣的感覺。

牛三星。黃埔唯一一家牛三星,牛心等煮去了臊味,配上鹹酸蘿蔔口感一流。

隨性

隨性而不顯得懶散,是廣州人最喜歡的生活方式。

「是但啦」「求其啦」,正是廣州人對於生活遭遇的一種隨性態度。

大概也只有隨性的廣州人能在狹窄的人行道上圍著小木桌吃牛雜吃個熱火朝天。

關鍵是,牛雜店因為生意太過火爆,老闆顧不過來,所以幾乎沒有服務可言。

老闆姓蒲,標誌性的光頭讓他看起來有點不好接近。店裡有一位同樣留著光頭的夥計,大概因為合作了多年連髮型都變得一樣了(並不x)。

兩人都是用急急的語氣大聲地和客人說話,一副酷酷的樣子。

歸根原因不過是客人太多、店裡太嘈雜、忙得沒多餘時間講太多。

要喝什麼,自己去冰箱拿然後再和老闆說一聲就是。

以前店裡用的還是單獨的啟瓶器,拿根紅色膠繩綁在冰箱隔壁。

現在的冰箱升了級,把玻璃瓶瓶口往把手處一磕一提就可以了。

念舊

廣州真的很念舊。

無論是那些早已成為地標卻仍然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騎樓,還是那些任外界怎麼變化我自不動如山的老字號。

生活在廣州的人們也像這座城市一般,在新事物的衝擊下卻仍然堅持過著以前的生活方式。

小編是怎麼樣吃牛雜的呢?

和早茶時固定的「一盅兩件」相似,沙示汽水和蒜蓉醬幾乎是我從小到大吃牛雜的標配。

廣州本土出品的沙示汽水有一種獨特的氣味。外地朋友初次嘗試完,幾乎都帶著一臉震驚地詢問小編

「為什麼這個汽水有一股風油精/紅花油味?」

對於廣州人來說,這種由梅葉冬青帶來的獨特香味,就是廣州的味道。

廣州人吃牛雜,還是吃點別的例如腸粉之類的,蘸碟裡裝的必定是蒜蓉醬。

蒜蓉醬首選致美齋。酸甜可口,辣味適中,足夠廣式風味。

除了這些,牛雜大王的煲牛雜方式也足夠念舊。

在便攜瓦斯爐佔據江山的年代,燒炭爐的方式費時費力,還需要花掉很多功夫。

用來加熱的炭爐,需要由人工先把炭燒紅再放入陶製的炭爐裡。

自己燒過燒烤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把炭燒紅是多艱難的事情了。當年的正嘢醬和一幫朋友,燒炭燒了快兩個小時都沒把炭燒起來…

由於炭火屬於消耗品,燒完一煲就要添火,因此給炭爐添火的過程貫穿營業的始終。

堅持繁雜工序的回報,就是那始終不變的優良。

炭爐比瓦斯爐熱量傳導更加均勻,能讓牛雜在燉煮中更加酥爛入味。

牛雜大王不變的牛雜味道,大概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堅持燒了二十年炭爐。

夏天的廣州本就悶熱難耐,還要頂著三十多度的天氣圍著熱烘烘的炭爐吃著熱氣的牛雜。

兩熱齊下,別說肯定會上火,吃著吃著中暑都有可能。

於是小編吃完牛雜大王,就去隔壁涼茶店裡買了一杯涼茶。

涼茶店是現在由一位奶奶在經營,店裡宛如小型藥房,格狀藥材架上還放著許多一看就很有年頭的不知名根系。

從奶奶手裡接過幾近黑色的涼茶,仰頭一口氣喝完。

不等苦味從舌根泛上來,就趕緊把附贈的兩顆甘草粒吃進嘴裡壓抑苦澀。

喝過涼茶的大家都知道那種苦有多嚇人,簡直就是童年陰影。不過對於喝習慣涼茶的廣州人來說,「一口悶」就是小意思啦。

廣式牛雜配廣式涼茶,美味食材伴隨著沙示入肚,最後以藥材的苦澀結尾。

苦盡甘來,也算不虛此行啦。

相關焦點

  • 「牛雜煲美食清單」嫩滑牛雜,濃鬱湯底!暖冬時刻,嘆一煲暖心又暖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貪吃廣州,ID:wanle02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牛雜煲美食List目錄 ①........................阿婆牛雜②...............威記潮汕牛雜煲
  • 廣州老牌星級酒店,傳統粵菜回味無窮
    固然現在新派的粵菜頗多,但那些傳統的粵菜經歷變革,經歷改良,同樣非常美味。白雲賓館的白雲軒就是品嘗傳統粵菜的一個好地方。白雲賓館對很多廣州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一個五星酒店,作為廣州老牌的五星酒店,裡頭的白雲軒同樣是頗為有名的一個中餐廳。裝修頗為古風精緻,而各種菜式同樣非常美味。
  • 廣州的早餐,腸粉和牛腩面這兩樣美食是要品嘗一下的
    在廣州如果朋友問你想吃什麼早餐時,除了早茶品嘗粵式點心,還可以到街邊小巷品嘗經典廣式早餐。街邊小巷的早餐往往不顯眼,但卻是很多老廣州人從小吃到大的特色美食,比如腸粉、粥、雲吞、面和河粉等等。這也是廣州街邊小店裡早餐品類中最經典的菜式之一。腸粉一般可以搭配牛肉、瘦肉、魚片、豬肝、雞蛋等等,也可以什麼都不搭配,只要一份齋腸,關品嘗腸粉的滑溜口感和醬料的鹹香也足以享受到腸粉的精華之處。我不想吃太多肉,因為我除了點一份腸粉還想加一碗牛腩面,牛腩面裡已有肉了,於是我點的是一份雞蛋腸粉,既不會太齋,有雞蛋的香味,又不會太多肉!
  • 鶯飛草長,用一道樸實無華的春筍燜雞,去品嘗春的味道
    春筍是春天才有的特色食材,味道清爽,是掃除油膩的最好配菜。而且春筍的營養非常豐富,十分適合老人和小孩食用。而春筍和雞肉的香味相互融合之後,更是將這個味道上升了一個曾經,春筍的爽利加上雞味的香濃,是一道讓人餘味不斷的美味哦!那麼接下來,就該要準備食材了。這道菜最需要的當然是足夠新鮮的春筍,好在剛剛進入四月,正式春筍最茂盛的時間,在市場上也很容易便能夠找的到。
  • 用美食來了解一座城,今天我們來品嘗廣東美食
    今天,就讓小曦帶大家一起品嘗廣東美食。煲仔飯煲仔飯也稱瓦煲飯,是源於廣東廣州地區的特色美食,屬於粵菜系。種類主要有腊味煲仔飯、香菇滑雞、豆豉排骨煲仔飯、豬肝、燒鴨、白切雞等。腸粉腸粉源於廣東羅定,已在全國傳開,按地理(口味)區分較出名的有廣州的西關腸粉,普寧腸粉,揭陽小巷裡的潮汕腸粉、潮州潮汕腸粉,雲浮的河口腸粉,梅州的客家腸粉,鬱南的都城腸粉、澄海腸粉、饒平腸粉、惠來腸粉等。
  • 走遍大地神川,品嘗人生百態,盡在廣東粥裡!
    走遍大地神川,品嘗人生百態,盡在廣東粥裡!在廣東地區能經常吃到粥,傳說這粥有人吃了會很留戀,是廣州粥品中佐料最多的粥品之一了。光看描述就一定想嘗嘗了吧!不要著急,我們帶你一起來了解廣東文化,以及被大眾喜歡的廣東粥。
  • 【廣州味道19探】蔡瀾:我的美食鄉愁是粵菜
    開篇語:廣州味道,不僅是美食的味道,更是這座城市的味道。
  • 廣州味道丨酥酥甜甜的「中式馬卡龍」,每一口都是戀愛的味道
    猜到我們今天要講的廣州特色美食是什麼了嗎?沒錯,就是嫁女餅啦!嫁女餅是廣州以及周邊城市傳統婚嫁中一種有代表性的食物。廣州嫁女餅的四種傳統款式一般來說,綾酥又分為黃、白、紅、橙四種。我們特地選了三家製作嫁女餅的廣州老字號,帶大家來一次味覺的旅途。它們分別是陶陶居餅家、贊記龍鳳禮餅、蓮香樓。
  • 傳統名吃數不勝數,濰坊味道就是其中之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傳統名吃數不勝數,濰坊味道就是其中之一。 說起濰坊的味道,遠近聞名的當屬濰坊「朝天鍋」,它真的可以讓人垂涎欲滴、欲罷而不能。
  • 有些動物看似是在觸摸你,其實是在品嘗你的味道
    我們味覺依靠口腔有一萬多個味蕾,可以感受五種味道,分別是酸、甜、苦、鹹、鮮。和我們通常的認知相反,人的舌頭的不同部位的味蕾並沒有功能上的不同。味蕾絕大多數分布在舌頭背面,舌尖部分,舌側面和舌頭腹面。隨著年齡增長,味蕾則因萎縮而減少。我們所能感受的味道中酸(氫離子)和鹹(鈉離子,甚至其他金屬離子)是通過離子判斷的。而其餘三種是依靠G蛋白偶聯受體。
  • 淺談土耳其咖啡:情牽40年,品嘗一世紀的好味道!
    導讀:淺談土耳其咖啡:情牽40年,品嘗一世紀的好味道!在土耳其有句諺語這麼說著:bir fincan kahvenin krk yl hatr vardr("To drink one cup of coffee together guarantees forty years of friendship.
  • 城市地標攜手廣州味道,鎮海樓重現「消失的名菜」
    這是一次「城市地標」與「廣州味道」的攜手,是一次「有形」與「無形」的廝磨。與詩歌相伴,找尋地道的廣味主辦方之一的廣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廣州博物館從文物中挖掘了一批上世紀早期的老菜單、舊菜譜,與中國大酒店共同研發,讓「消失的名菜」重返大眾的餐桌,讓塵封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廣州味道19探】為什麼廣州人愛吃?因為「識飲識食,人生積極」
    吃,背後是廣州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廣州秉承愛吃的天性,把懂吃作為人生的修煉,「吃貨」形象天下聞名。在挑剔味蕾的背後,是廣州人對美食始終如一的追求,對市井味煙火氣的熱愛,更是對美好生活的信仰。美食之外,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和起落浮沉,廣州人說,「食完先講」。或許,正是有了這「滿城吃貨」,才造就了廣州這座美食之城。
  • 廣州味道丨一碗水菱角,幾代人的傳情!隱藏在騎樓下的味道,默默延續...
    2、開漿水菱角與瀨粉雖然都是用自磨粘米粉做的,但是兩者開漿的水溫不同,導致做出來的成品形狀和口感不一。水菱角的開漿方式又叫做「開生熟粉」,通俗的意思就是用熱水開漿。吃之前搭配著豬油爆香的大頭菜粒、雞蛋絲和蔥花,這才是吃水菱角的正確打開方式!
  • 用舌尖品嘗拉薩特別的食物
    他是用茶磚和牛奶做成的,類似於內地的奶茶,適合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品嘗。桑巴是藏族的一種特殊主食。將大麥或豌豆炒熟,磨成麵粉,與酥油茶拌勻,揉成球狀,即贊巴。也可調鹽酸牛奶或青稞酒食用,風味獨特。酥油茶他是藏族的主要飲料,好客的藏人經常用酥油茶招待客人。在西藏中,最好喝酥油茶,因為他是最好的營養和熱量補充,甚至可以治療高原中的不適症狀。
  • 廣州肇慶,記錄一頓不一樣的農家菜,好特別
    廣州肇慶,記錄一頓不一樣的農家菜,好特別BY小企9999一群大叔和阿姨相約肇慶。雜務請旅行社打理,專心吃喝玩樂。這一頓請地陪代為安排,要求:「不按團餐處理。選擇堅持本地口味,怎麼傳統怎麼來。」進店1點半,是錯開用餐高峰嗎?沒見其他客人,偌大的大廳顯得特別空曠,好在包廂裡辦過婚宴的痕跡還在。有點糾起的心舒緩了點,能被選辦喜事的地方,再怎麼樣也不會太差吧。招牌和店裡貼著貓、狗、兔的介紹使部分男同學躍躍欲試,也使女同學斷然拒絕。好吧,咽咽口水不敢招惹雌威。
  • 堅持三十多年用大喇叭下單的廣州越秀南風味館現在怎樣了?
    那些印象最深的傳統小吃,隨著越來越多高樓大廈聳入雲霄,食在廣州這一諺語慢慢地成了逐漸消失的廣州記憶……提起「食在廣州」這一耳熟能詳的諺語,大家恐怕會想到早茶文化、生猛海鮮、老火靚湯等。這些可以說是「食在廣州」的體現,甚至在全國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
  • 京都美食圖鑑:帶你品嘗這些傳統日本美味!
    八橋由糯米粉製成,裡面包裹著餡料,傳統上是紅豆沙。因為使用了肉桂、抹茶以及芝麻等,所以八橋的顏色很豐富。 由於京都是內陸城市,因此它的傳統壽司常使用醃魚,而且包裹壽司卷的海苔片也用海帶來代替。
  • 廣州味道第8探:對不起,我們吃的不是美食,是精緻!
    吃粵菜除了講求味道 還關注美 菜品要賣相好 點心力求精緻 食得「招積」的廣州人 還會費心思建園林酒家 融合粵菜與造園藝術
  • 泡菜,家鄉的味道,讓我們一起來品嘗一下美味
    泡菜,家鄉的味道,讓我們一起來品嘗一下美味那些挺著大肚子花花綠綠的罐子,小者高不及尺大者超過人腰排列齊整形若站隊;母親站在它們中間猶如一個統帥選良將一樣,每一個壇罐都好像認識母親,張著口一個勁對母親說:「帶我走,帶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