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粵菜除了講求味道
還關注美
菜品要賣相好
點心力求精緻
食得「招積」的廣州人
還會費心思建園林酒家
融合粵菜與造園藝術
「食環境」成為「為食貓」的一大追求
泮溪、北園、南園
方寸間容納千裡景致
粵菜的飲食美學,是全方位的、風雅的東方審美,從一件精緻的點心,到一座「花窗尺畫」的園林酒家,無不凝縮著廣府人細膩的生活情趣。
(北園酒家。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莊小龍攝)
園林式酒家是廣州飲食的創舉,是將粵菜與造園相互結合的文化產物,方寸間容納千裡景致,充分展現了廣府飲食美學的造詣。廣州餐飲室內設計師陳兆明從業39年,曾跟隨嶺南建設大師莫伯治學習,參與南園酒家的建設工作。他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廣州有三大具代表性的園林酒家,分別是泮溪酒家、北園酒家和南園酒家。至今,人們依舊可以在這些園林酒家裡感受嶺南美食文化的魅力。
北園酒家是廣州第一家古色古香的庭園式園林酒家,創建於20世紀20年代末。它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園林酒家,是在1956年公私合營後,當時的廣州市市領導提出擴建,由中科院士、嶺南園林建築大師莫伯治規劃設計。北園之內,雕梁畫棟、青磚綠瓦、紅橋連起兩廊。至今一踏入大門,依然可以見到套色玻璃蝕刻的舊滿洲窗、千足金鑲鍍的紅木鏤花屏風,一樓的房間都以滿洲窗門隔開,所有的窗門都穿著「玻璃衣」,享受特級保護。
據北園總經理雷良介紹,整個北園現有滿洲窗200個,帶滿洲窗的屏風100個,還有14幅雙面貼金鏤空工藝木雕。許多是由莫大師當年從坊間「淘寶」而來。20世紀60年代,廣州有這麼一句流傳語:「食飯去北園,飲茶到泮溪」,就是說北園氣象風雅,每每令人賞心悅目。
以飲早茶聞名的泮溪,總規劃設計師同樣是莫伯治。1960年改建後,泮溪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園林式酒家,被前蘇聯建築師代表團稱讚為完整的「東方建築藝術交響詩」。酒家擁有金碧輝煌的木雕簷楣、年代久遠的古玩文物、泛金套色的花窗尺畫,就連我國考古大師郭沫若也讚不絕口。
據泮溪酒家總顧問黎天焯介紹,當年郭沫若最賞識四幅套黃滿洲窗,因為其窗心刻蝕圖案有古代各式鏃錛鑿、玦墜珮璐、圖騰,規矩鏡內以篆、籀、隸、草、楷書等歷代文字的刻注,這展示了我國曆朝度量衡幣、工具器皿及飾物的演變發展。
南園酒家亦興建於1958年,於1963年營業,園林綠化面積達到4500平方米。郭沫若曾留詩稱讚:「南園不是大觀園,乃是人工極樂園,工友而今天下主,南園乃是大觀園。」
(泮溪酒家套藍滿洲窗。廣州日報全媒體圖記者莊小龍攝)
粵菜傳統美學是尊重食物的原態
廣州食評家勞毅波認為,尊重食物的原態是粵菜傳統美學表現之一,比如「家常鯪魚煲湯,鯪魚難免粉身碎骨。但餐廳就考究許多,單獨熬了魚湯,再放煎好的鯪魚和赤小豆煲。鯪魚若要上桌,一定會固定好鯪魚的形狀,保證它形態不散」。
勞毅波認為,尊重食物的原態,體現了廣州人對食材的重視、對自然的敬畏,從側面反映不時不食、不鮮不食的美食追求態度。「比如一隻表皮光滑、側看有菱形紋路的白切雞被擺成原態上臺,老廣就會說它賣相好。因為這樣的白切雞毫無保留地呈現出食材的優劣——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只有生長日子為140天~180天的好雞才能有菱形紋路啊!」
(白切雞邂逅羅勒醬。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攝)
(釀鯪魚,最後鯪魚要以完整的形態呈現出來。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攝)
近年極簡主義與自然美學盛行
「我們一直在』斷舍離』。」陳曉東是現代新派粵菜餐廳「躍」的主廚,這名時髦而新派的粵菜師傅,這段時間一直在擺盤上做「減法」,力求讓碟子上的裝飾物越來越少。經過四五次的改變,目前他的牛肉主菜擺盤只有一件切橫條的牛小排、兩種不同形態的蘿蔔,引導食客將注意力第一時間放在牛小排上。而此前的版本是將原生態的牛骨放上去,雖然呈現高低落差的美感,但是容易讓食客分散注意力。
陳曉東說。簡約風的盛行還有更深層的意義——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擺盤奉客,「畢竟,溫度就是菜餚的生命」。
如今食客對美的追求更加強烈
半島飲食集團董事長利永周說,廣州人見到合心水的食物喜歡說「靚」。這包含了兩層意思:好吃和好看。如今隨著現代生活水平質量的提升,食客對美的追求更加強烈。廚師更加需要開放視野,提升自身素養,去發現美,演繹美。這需要不斷的積累與磨練。「我們也注重引導廚師提升美學素養」,利永周說,近日他主理的「春曉」主題宴就體現了這種想法,用春天的健康食材來烹飪,以春天人們喜歡的調味方式類體現,提升了菜品的文化感。
(荷塘伴秋菊。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攝)
(功夫松茸湯配金魚餃。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攝)
(石烹香煎帶子。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攝)
(草船借箭。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攝)
來源: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曾繁瑩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雅詩、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