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一個被譽為瓜果之鄉、長壽之鄉、玉石之鄉的美麗地方,它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名字——歌舞之鄉。喀什有句諺語:「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而這,是所有喀什人最驕傲的地方。喀什的民族歌舞獨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樂舞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歌善舞是維吾爾族人的天性,他們無論男女老幼,情之所動,興之所至,都會翩翩起舞,引吭高歌,這讓歌舞之鄉的喀什一年四季都鶯歌燕舞。現在讓我們一起揭開喀什歌舞的神秘面紗!
刀郎舞
刀郎舞屬於刀郎文化,又稱「刀郎賽乃姆」,主要表現刀郎人狩獵過程。歌手引吭高歌,「哎呀呀」呼喚人們準備打獵,舞者雙手左右擺動、左右半轉,表現獵人將濃密的灌木撥開尋找獵物。女舞者時而高舉右手,時而高舉左手,為男獵手舉火把照明。舞者忽而似彎弓欲射,發現獵物衝上去展開搏鬥的舞姿,狩獵勝利,舞蹈的氣氛熱烈而歡快,表現出刀郎人男女共同維繫生存的默契情愛。
在南疆葉爾羌河中下遊的兩岸,有一片美麗富饒的綠洲,這就是麥蓋提縣,聞名天山南北的刀郎舞之鄉,這裡的男女老少都會跳刀郎舞。在節假日,在豐收之後,在婚禮上,在喜慶之時,能歌善舞的人們便成群結隊地聚集在一起,跳起刀郎舞。刀郎舞是維吾爾族的一種民間舞蹈,它歷史悠久,形式完整,具有濃鬱的邊塞氣息和風格。舞姿開朗大方,粗獷矯健,使人歡樂,給人以力量和鼓舞。刀郎舞是麥蓋提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出來的。
「刀郎」是麥蓋提的古地名,它的意思是成堆成群。在很久以前,這裡沒有人煙,只有沙丘、鹼灘、紅柳、胡楊。而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卻有一塊良田綠洲,居住著一些很早很早遷移過來或者戰爭遺留下來的人。後來由於大自然的變遷和宗教的傳入,以及戰爭的影響,這塊良田綠洲變成一堆一堆的沙丘,人們只好向葉爾羌河流域搬遷。同時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葉城縣、莎車縣等地也流入一部分尋求生活出路的人。這些按地區習慣分居成堆,形成一堆一堆的居民點,當時維吾爾族稱其為「堆郎」,後來語音又轉變成「多郎」或「刀郎」。至今在麥蓋提縣居民中,仍有不少人稱自己為「刀郎人」。
自古以來,勇敢剽悍、勤勞樸實的刀郎部落就在這裡生息。這裡森林茂盛,野獸出沒,刀郎人經常狩獵,他們定周末為狩獵日,每逢這天,青年人手持長矛、木棒、弓箭一起狩獵。勝利返回後就聚在一起跳舞,演唱「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它原有十二個套曲,但已有三個套曲失傳,現留下有九個套曲。每套分五個段落,每段配有兩首詩歌,加在一起,全套共四十五段樂曲,九十首詩歌,用沙塔爾、獨他爾、熱瓦甫、卡龍琴、艾捷克、手鼓等樂器演奏。刀郎木卡姆的歌詞,是隨著時代不同而變化的。過去多以嘲諷、反抗統治者為主,而解放後,則以歌頌新時代和幸福生活為主。歌詞講究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唱起來鏗鏘有力。
刀郎舞流傳頗廣,不但在麥蓋提,而且在葉爾羌河畔的巴楚縣、莎車縣,在吐魯番盆地,都可以看到刀郎舞的英姿倩影。跳刀郎舞已成了維吾爾群眾慶祝節日和閒暇娛樂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很多體操和武術動作也揉和到這古老的民間藝術中了,使刀郎舞更加灑脫剛勁,引人入勝。
鷹舞
鷹舞是塔吉克族最喜愛的傳統舞蹈,現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塔吉克族是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跨國民族,分布於亞洲的幾個國家,「塔吉克」是「王冠」的意思。
中國的塔吉克族屬於高山塔吉克,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總人數四萬餘人。塔吉克人非常羨慕自由翱翔於雪山之巔的山鷹,他們對鷹幾乎是「圖騰似的崇拜」,把鷹當做強者、英雄的象徵,以至將鷹人格化。在塔吉克族的傳統社會文化中,流傳著很多關於鷹的故事、鷹的民歌、鷹的寓言和鷹的諺語,甚至連舞蹈的起源都與鷹的習性、動態聯繫在一起,寄託著塔吉克人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拜。塔吉克族的舞蹈就是模擬雄鷹的動作,時而振翅直上,時而展翅迴旋,時而收翅降落,舞姿輕鬆活潑,動作矯健優美,所以人們稱它為「鷹舞」。
鷹舞是由舞蹈和鷹笛的曲調兩部分組成。鷹舞是民間傳統舞蹈,鷹笛的曲調也是民間流傳下來的曲調。鷹舞的動作和鷹笛的曲調都十分優美,富有特色,在新疆民間舞蹈中獨樹一幟。
鷹舞是塔吉克族的民間傳統自娛性舞蹈,也是塔吉克人表達歡樂的一種方式。他們跳起鷹舞來沒有場地、人數的限制,高興的時候既可在田間地頭,也可在牧羊的草甸上,甚至在自己家的庭院裡起舞。只要有了喜事,或是開心的事情,他們就會跳起鷹舞助興或是抒發自己的感情。鷹舞的動作也是豐富多彩,極富美感。男子起舞時,兩臂一前一後,前高后低,步伐敏捷,時而兩肩微微上下抖動,時而盤旋仰步,如鷹起隼落。女子起舞時,隨著音樂的節奏,雙手高高舉起或向外伸展或向內旋轉,動作柔和、平穩,給人一種美感。男女共舞時,以其多變的舞蹈動作和默契的配合,形成了塔吉克舞蹈最生動、最富有詩意的景觀。
關於鷹笛,漢朝以來的史書和音樂志中都有記載。塔吉克族的鷹笛是用鷹的翅骨做成的,只有三孔,也稱「三孔骨笛」。笛長約25釐米到26釐米,整個鷹笛稍有彎曲,吹的一頭直徑稍大,約有1.5釐米,有孔的一頭直徑較小,約有1釐米,是塔吉克民族獨有的一種吹奏樂器。鷹有大小和老少之分,所以鷹笛的長短和粗細也不一,而每一對鷹笛發出的音質也不一樣,同一鷹翅膀上取下的翅骨,做成的鷹笛才能達到完全一致的要求,這對鷹笛才能一起演奏。一對音質完全一樣的鷹笛,若其中的一支丟失或是損壞,那麼,另一支鷹笛將無法與其它鷹笛合奏,只能用來獨奏。
塔吉克人在吹鷹笛時多為兩人,塔吉克人說,鷹飛翔時是用兩隻翅膀,吹鷹笛時也要用它的兩隻翅膀做成的鷹笛來吹,鷹笛的音調多為半音,兩人合奏時吹出一個整音,演奏時難度較大,用魚咬尾式的吹奏法來演奏,都以C調為主。鷹笛雖然只有三孔,但可吹出7個音節,這顯得十分神奇。鷹笛的曲子也有一個人吹的,但吹這種曲調時,多在遠離人群的地方去吹,因為這是在思念家鄉或是情人時吹的曲調,笛聲悠揚而動聽,表達和抒發了吹奏者的思想感情。
欣賞塔吉克人表演的鷹舞,即使他們沒有穿民族服裝,也沒有納依(用鷹翅骨製作的短笛)和手鼓伴舞,但在藍天白雲之下的帕米爾高原上,你還是會被「太陽部落」這種原生態的舞蹈深深震撼。
麥西來甫
麥西來甫是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廣場歌舞聚會」之意,是維吾爾族民間流行的一種以歌舞和民間娛樂融為一體的娛樂形式,以舞為主,配以歌唱,節奏明快,熱情奔放。參加麥西萊甫的人數不限,一般在節假日或傍晚休息時舉行。人們聚集在一起,吹拉彈唱、表演雜技魔術、跳舞娛樂,大家都可登場表演節目。
麥西來甫不僅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具有傳播藝術和道德風尚的社會作用。麥西來甫分為節日、野遊、婚娶、輪流舉辦等多種舉辦形式。內容一般分為三部分:樂曲舞蹈、娛樂遊戲和懲罰行為不端者。
樂曲舞蹈是以傳統大型曲十二木卡姆為主,開始時一人獨唱,接著幾個人打起手鼓,參加的人男女成雙結對,翩翩起舞,舞蹈的動作不斷變化,節秦越來越快,所有的人單獨旋轉,直到疲乏或頭暈退下,最後只下一、二人時達到高潮,他們便成了舞場上的佼佼者。這樣,一輪結束,一曲又起,反覆幾次。
接著開始娛樂遊戲。其中較著名的遊戲有搶「黛萊」(腰帶)、獻茶和民歌。「黛萊」遊戲動作敏捷,富有戲劇性,特別是在男女青年間進行,能成為表達成戀人間無法用語言表達感情的一種手勢。獻茶和唱民歌也非常有趣,用一對盛水的小碗在全場中眾手相傳,每個遞碗接碗的人都要唱一首民歌或聯句。如果傳遞動作出錯或將水灑倒,都被「罰」唱或說一則笑話。這種娛樂形式,要求參加麥西來甫的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比嫻熟的技巧和對答如流的才華,客觀上也起了繁榮民間文學的作用。有時說笑話也是娛樂形式中的一項,人物的詼諧言談和動作,博得人們的陣陣笑聲,深受歡迎。
麥西來甫的第三部分為懲罰不守道德規範和紀律的人,參加麥西來甫的人推選辦事公正無私、有威望的人擔任「首領」和「法」為紀律執行人。他們有權對那些不經允許而離開現場、無故遲到、舞中破壞秩序等違反紀律者進行「審訊」、「裁決」和「懲罰」,讓其站在公眾中間,接受大家的質問和指責,然後由「法官」「判決」,實行懲罰。受懲罰者,或拿出食物、水果等招待大家,或做種種令人發笑的遊戲,如「做烤包子」、「雄鷹捉兔」、「榨油」、「照相」、「兩個老婆」,其間充滿了喜劇色彩,受罰者也同樣感到高興。通過這種「懲罰」娛樂,達到維護道德規範和紀律的目的。
麥西來甫因地區不同,舉行的內容、形式和規模都有差異。喀什、伊犁地區有同行間輪流舉行的麥西來甫、季節性野遊麥西來甫、少女少婦舉行的麥西來甫等。在南疆的麥蓋提縣還有「節日麥西來甫」、「婚娶麥西來甫」、「邀請麥西來甫」、「道歉麥西來甫」等等。新疆各地的麥西來甫,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喀什地區麥蓋提縣一帶的「刀郎麥西來甫」最負盛名。刀郎麥西來甫是刀郎人民的傳統民族藝術,是刀郎人民隨身攜帶、不可分離的精神營養。
賽乃姆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廣泛流傳於天山南北的城鎮鄉村。賽乃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主要發源於從事農業生產、民族聚居、文化極為發達的南疆各綠洲。賽乃姆在維吾爾語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為女人的名字。賽乃姆舞是廣泛流傳於維吾爾族中,以賽乃姆音樂為伴奏的舞蹈,並無規定動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對而舞,人數不限,舞時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隨著音樂情緒的發展而發展,最後總是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
新疆地域遼闊,使賽乃姆舞蹈又有不同的地方風格。南疆以喀什為代表,這裡的賽乃姆舞蹈比較明快活潑、深情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緻,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北疆以伊犁為代表,它的賽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動作瀟灑豪放,輕快利落,不時出現戛然靜止和幽默風趣的小動作;東疆以哈密為代表,這裡的賽乃姆音樂比較緩慢,節奏中保留了不常見的節拍,它的舞蹈動作穩重,手腕的變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頭上左右擺動,單步較多,動人舞姿與體態,恰似當年柘枝舞的再現,令觀者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慶佳節以及舉行婚禮和親友歡聚時都要舉行麥西來甫晚會,都要跳賽乃姆。每次由村裡一家做東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參加,晚會的主要活動就是跳賽乃姆,並穿插傳送碗花、酒杯、腰帶等遊戲,有時也演唱木卡姆,猜謎語、吟詩等。比如在舉行婚禮的第一天,一般由男女雙方的朋友分別把新郎、新娘及親友邀請到家裡進行慶賀。當天傍晚,新郎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前往女方家裡迎親,一路上管弦齊奏,載歌載舞,這一天自始至終都是跳賽乃姆。表演賽乃姆時,大家圍成圓圈,樂隊聚在一角伴奏,群眾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轉動聽的歌聲,除演唱群眾熟悉的歌曲外,還用舊曲調即興編新詞,描繪當場的情景,表達大家的歡樂心情。解放後,隨著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婦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廣大維吾爾族勞動婦女多能在群眾性的場所跳賽乃姆了。
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是維吾爾族優秀的古典音樂,是維吾爾人民創作出來的一部巨大的音樂財富,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素有「東方音樂明珠」之譽稱。它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備,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廣為流傳。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主要有兩點,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形成產生於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徵、道德觀念及其心理素質的民族調式特點。這種特點則是通過獨特的音樂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獨特的演奏樂器加以體現的。
十二木卡姆音樂歷史非常悠久,它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西域音樂中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伊州樂》、《于田樂》等音樂傳統,以漢唐時期已形成了完備的藝術形式,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所以說十二木卡姆是集文學、歷史、音樂、舞蹈和民俗為一體的藝術佳品。
喀什,是遙遠的歌舞之鄉,是讓人分不清是故鄉還是異鄉的地方。喀什的民族歌舞,魅力無窮,它正慢慢地掀開喀什神秘的面紗,向廣大中外遊客展現歷史喀什、文化喀什、風情喀什、多彩喀什,以粗獷豪放的舞蹈、充滿異域情調的旋律,引起遊客的精神震撼和心靈共鳴,對美麗的喀什留戀忘返,讓人在激情的旋律中穿越千年,走進喀什、體驗風情,領略歌舞的神奇魅力。新疆的風土人情令人大開眼界,喀什的「異國情調」定會令你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