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爾——新疆西南部最大、最重要的城市。——《重返喀什噶爾》
駱駝聊新疆,就是不一樣。
從1876年普爾熱瓦爾斯基踏入羅布泊荒原,到1935年斯文·赫定戀戀不捨的離開新疆,這前後近六十年,是中亞大探險最最活躍的年代。在這個被稱之為中亞大探險的時代,探險界名人輩出,古蹟文物更是層出不窮,古老的絲綢之路也重放異彩,作為南北絲綢之路交匯點的喀什噶爾也屢屢被提到。
那麼它為什麼會成為,中亞大探險時代各路人馬的必經之地呢?駱駝試著跟大家聊一聊。
喀什噶爾是喀什的全稱,它位於我國新疆的西南邊境。它西邊是「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北邊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南邊是「萬山之祖」的巍巍崑崙。唯一沒有山的東面是浩瀚無邊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大沙漠。
喀什噶爾有這種三面環山的沙髮型地形護衛,氣候相對穩定,加上源源不斷的高山融水,使得這個衝積平原,在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的滋潤下,形成了西域瀚海中一片難得的綠洲。
這裡地勢平坦,礦產豐富,植物種類繁多,充飢的小麥和保暖的棉花,產量也都很高,簡直就是沙漠裡的塞外水鄉。古代交通運輸都不發達,人們往往逐水而居。水草豐茂的喀什,自然吸引了大量西域居民,而人口一多,社會生態也會逐步發展起來。
從西漢的疏勒城到葉爾羌汗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再到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後,在這裡設有的「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管理南疆八城,這裡一直都如同熱鬧的巴扎。
馬可·波羅曾說這裡「有不少商人由此地出發,經行世界貿易商貨。」其實喀什噶爾作為新疆的西大門,也是翻越帕米爾高原通往外部的必經之地,因為從這裡走路徑最短。貢納爾·雅林曾說,這裡幾千年來「駝隊把貨物運到中亞地區,又從中亞地區把貨物運到地中海地區」。
商人的聚集,就像流動的活水,為這裡帶來了活力,使這裡成為了中國和其它國家物質交換的大巴扎,這裡其實就是一個立於沙漠之上的大上海。
20世紀初,日野強的《伊犁紀行》中曾記載,在喀什噶爾「城內設有喀什噶爾道臺,疏勒縣協臺諸衙門以及電信局、通商局、銀元局等機構。在北門外有俄國領事、英國印度貿易事務館、俄清銀元分號。俄電郵局等。」這時的的喀什噶爾,已經成為外國人在新疆的集聚地。
這裡不光有便利的通訊設施、金融機構,最重要的是,這裡還有辦理通關手續的行政機構,外國人要想從西部邊境進入新疆,這裡無疑也是必經之地。不過因為各種特殊的背景原因,這裡也是當時西部的卡薩布蘭卡,各種信息的匯聚,也吸引了各國的「探險家」。
各國的探險家中,發現樓蘭的斯文·赫定,發現小河墓地的貝格曼等人都來自瑞典,而吸引他們來喀什噶爾的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是其它的國家的探險家所沒有的。
法國歷史學家和東方學家佩蒂斯·德·拉·克魯瓦,曾指出「就是從那個城市(指喀什噶爾),瑞典人開始出現了。」認為瑞典人源於喀什噶爾。駱駝沒有考證過不知道真假,不過駱駝認為越是有爭議的東西,越吸引人。所以諸多瑞典「探險家」來喀什噶爾,未嘗沒有追查祖源之意。
駱駝說了那麼多,僅是一家之言,未必都對,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交流指正。
駱駝今天就聊到這裡了,如果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想法,請留言給我。
新疆是個好地方,讓我們明天接著聽駱駝聊不一樣的新疆。
參考文獻:《馬可·波羅行紀》《重返喀什噶爾》《伊犁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