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海水網箱養殖是「三高」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高風險又體現在,一怕颱風,二怕魚病。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奇欣說,現在有經驗的養殖戶都知道,網箱密度過大可能會出大問題,但受到利益驅動,還有賭一把的心理,無人理會政府部門關於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要求。
霞浦縣溪南鎮副鎮長葉良祥說,網箱越養越密,甚至一些航道都被佔據了。政府部門實際上沒有調控手段,沒法管、管不了。
在這種狀況下,養殖戶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飯、賭運氣了:沒災沒病的年份,就能大賺一筆;遇到颱風魚病,就可能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
福鼎市水技站副站長王朝新說,其實,降低養殖密度,海水網箱養殖的質量和效益反而會提高。如果在不同海區進行輪養,魚病發生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
目前,福建省各級水技人員已在養殖區指導養殖戶採取措施做好「白點病」綜合防治工作。一是發病嚴重的網箱不要隨意向其他養殖區搬遷,避免交叉感染;二是降低網箱養殖密度,改善水環境,減小刺激隱核蟲的密度,有條件的網箱可向水深的外海移動,水流暢通可大大減輕「白點病」發病程度;三是將死魚撈出集中上岸,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切不可隨意丟棄海中,造成新的汙染。
政府部門及技術人員的努力是一個方面,還需要養殖戶的落實與配合。但願養殖戶能汲取慘痛的教訓,走科學養殖之路,避免一再上演的悲劇重演。(記者 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