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
導讀:疫情當前,多地呼籲非必要不返鄉,從社會層面來看,我們當以大局為重,但是,春運依然在所難免。支持的人,他們在家的附近工作,在城裡,和老人孩子其樂融融。這些身在底層,正苦苦掙扎的勞動者們,亦或面臨一票難求的境地,那是光,是觸手可及,而又相隔甚遠的黎明。
文/金葉哥哥
什麼是鄉愁?
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
可惜,這是最普遍的現象。
多年以來,每逢春節,總會出現大規模的人員流動,以至於給防疫工作增加了難度,因為這些在外打拼的勞動者們想回家。
所以,人們建議,讓他們不要回來。
有人覺得,現在年味淡了,每逢親戚拜年,置辦酒宴,甚至吃個年夜飯,每一樣都要花錢,於是,他們索性就不回家了。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把時間反推到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生活節奏,提前買的票退了,進入全民抗疫時期。
「兒吶,今年春節回來嗎?」
這是在農村生活的老人,無數個日日夜夜朝思暮想,最簡單的一句對話,卻拷問了無數勞動者的靈魂。
正如一位年輕的公司白領所說:
老母已經六十有餘,老爺子年過花甲,我也想回家,可領導不批,上班9小時,算上加班,要了半天時間,就這樣走了,除非選擇辭職。
他們通常坐在電腦前,往往為了做一個策劃,而不得不絞盡腦汁,緊接著,是失眠、脫髮……
例如,靠著熬夜寫出來的方案,最後因為上級的一句「不喜歡」,最後還要重新做,關鍵是除去房租和吃喝,真的存不下什麼錢。
更深層次的顧慮,一旦選擇回鄉工作,就意味著放棄工作,從頭開始,隨著年紀變大,工作越來越不好找。
再看看「打工人」們的現狀。
部分農民工沒有「五險一金」,這不是所謂的正式工作,就地過年沒問題,但滯留本地的一切生活開銷,付不起。
工地超市關了門,水管凍了,燒水的機器壞了,只有上班掙錢,卻陷落無班可上的境地。
絕大多數,都是父母和孩子留在家,夫妻倆一年難得回一趟家。
記得金葉小時候,在農村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在外打工,過年回來時,竟然不認識他們。
「叔叔」「阿姨」。
這便是十幾年前,一個在農村生活的小孩,第一次對父母的稱謂。
身居高位,便不知人間疾苦。
那些呼籲「就地過年」的城裡人們,究竟又有多少,不是在家陪伴老人孩子的呢?
寥寥無幾。
其實,這場防疫的關鍵,源頭來自於境外輸入,讓國內群眾不流動,就此因小失大,這不可取。
本期話題:
你會選擇就地過年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文系「金葉哥哥」原創發布,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