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這個春節,減少出行、原地過年被反覆強調。 「非必要不返鄉」成了新出現的高頻詞。
記者採訪發現,「非必要不返鄉」背後並非全是情緒上的不適,也並非全是缺憾,而是有著積極調整心態後的閒適、新奇。換個方式過年,減少奔波、減少應酬,給自己一個從身到心的放鬆,也未嘗不可。
多地紛紛響應「非必要不返鄉」
近期,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提出,鼓勵企事業單位靈活安排休假,引導職工群眾春節期間儘量在工作地休假。多地紛紛響應,密集發布通知提倡「非必要不返鄉」,建議留工作地過年。
江蘇最近也下發通知:春節,原則上非必要不出省!中高風險地區師生員工暫不返校!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單位工作人員要帶頭省內就地過節。
不回山東的童童留在南京過年
小學二年級男孩童童,家住南京市建鄴區。還沒過元旦,在山東老家的小表哥已經幾次打電話,問他幾號放假,幾號回來。除了出生第一年沒有回去,每年的春節,童童都是回老家和小哥哥小姐姐等一大家子過年。
(視頻:2020年春節,回到老家的童童和姑姑家的哥哥在放煙花)
童童的媽媽周女士告訴記者:「兒子和哥哥感情最好,經常視頻。」童童一直盼著今年的春節,知道不能回家後,情緒有點不高,但也沒有和父母鬧,他知道不是父母不帶他回家,學校老師也講過現在的形勢和政策。
每年春節,周女士一家三口先開車700多公裡到山東德州,在孩子的爺爺奶奶家過年;再開車300多公裡到濟寧,看望自己的父母;然後從父母家開車100多公裡到棗莊滕州看望八十多歲的外婆,接著返回南京。
返程路途順利還好,但往往會堵車。有一年,在高速上堵了十幾個小時,「老公開車開得有嘔吐的感覺,車裡的音響音量放到最大,後半夜才到南京。以至於,一個月內都不想再開車了。」
今年,他們家決定響應政府號召,在南京和父母視頻過年。
周女士說,返鄉過年,身體上累,但心理上圓滿;不能返鄉過年,身體上不累,但心理上會有遺憾。總之,各有優缺點。
「大情況在這兒,家裡的老人也理解,兒女並不是為了偷懶或者遊玩不能回家。各地政策早就出臺了,老人心理上也沒有太失落。」
這個周末,周女士和老公打算去買菜,單位正好預定春節滷菜,也準備定一些。「感受一下自己忙年的氛圍」。
據悉,周女士留在南京的同學還邀請她一起過年,兩個小家庭6口人。
小允將和媽媽在外婆家過年
小允,幼兒園中班一位漂亮而活潑的男孩,住南京市江寧區。問他想去哪兒過年,他說,想和奶奶一起過年,但是奶奶已經回淄博了,家裡還有爺爺。小允的媽媽紀女士是鹽城人,自從結婚後,一年淄博一年鹽城,是他們家雷打不動的過年習慣。
今年應該到鹽城過年。外公外婆在去年過年時,就盤算著今年的春節該如何過了:要給活潑的小允買玩具、買新衣服、包大紅包,給女兒做好吃的,家裡裡裡外外還要打掃乾淨,因為女婿有點小「潔癖」。
兩年才輪到一次的春節團聚,眼看就要來臨,但事不湊巧,小允爸爸的單位前幾天出臺文件倡議「就地過年」。幾番思量,夫妻倆決定,小允和媽媽開車回鹽城,爸爸留守南京。
知道這個結果後,快人快語的紀女士竟然感覺有點「小確幸」,她一二三地講原因:「一,我老公從吃飯到住宿都比較講究,回去了我要照顧他,我爸媽也要照顧他,這下大家都輕鬆了;二,老公是外地人,語言不通,基本就要『拴』在身邊,大家都不自由;三,有個機會可以找到結婚前的感覺了。」看得出來,紀女士有即將體驗新奇感覺的「小雀躍」。
將獨自留在南京的小允爸爸,也開始為即將到來的「單身」生活著手做準備。不會做飯的小允爸爸,買了一些火鍋底料,準備吃小火鍋。在火鍋的熱氣繚繞中,在無人打擾的家裡,他想沉澱一下去年的工作,思考一下接下來的安排。
記者採訪結束後,小紀給了記者一段夫妻倆插科打諢的聊天記錄。從中看得出來,兩人的內心並不像表現出來的那麼瀟灑,一方「其實我不希望獨自回去」,另外一方「其實我不希望你回去」的意思。
儘管有很多不舍,但無論如何,更多的童童父母和小允父母,他們都很快調整好了自己,讓「非必要不返鄉」成為在疫情防控之下的主動選擇,讓「就地過年」成為並非不能接受的事情。這個春節,他們依舊會很快樂!
(文中圖片和視頻由被採訪對象提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劉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