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得感謝這個魚刺,救了我一命啊」!
拿到術後病理報告,曹老漢長長舒了一口氣。
曹老漢今年66歲,是一個個體老闆。上個月底,因為吃魚被魚骨卡住了,在2020年8月31日,做了平生第一次胃鏡。
負責任的內鏡醫生,順利取出了卡在食管的魚刺;
因為做胃鏡時候曹老漢已經兩頓沒吃飯了,胃裡也基本排空了;
好心的醫生順便又把老漢的胃仔細檢查了一遍。
這一查不要緊,還真就查出大問題了!
醫生在胃角-胃竇的區域,發現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的背景;
於是開啟了NBI模式,發現胃角前壁有一片可疑的區域,微結構發生明顯改變,又經電子染色,高度懷疑是胃早癌(EGC),於是,醫生取檢2塊。
9月3號,病理結果出來了: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局灶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癌)。
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準確地說應該是重要的癌前狀態;
相當於重度的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增生、異型增生),雖然還沒有癌變,但是,其細胞已經嚴重變異,癌變也就是分分鐘鐘的事。因此內鏡醫生習慣沿用日本的習慣,稱之為早癌或極早癌。
臨床上一般發現中重度的異型增生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都要立即內鏡下ESD切除。
曹老漢稱之為「揭皮」手術;
上皮內瘤變,發生異型增生的深度僅限於黏膜層,我們其實就是把變壞的那一層薄薄的黏膜揭掉,就能根治了;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ESD術」,全稱是「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我們的胃壁有四層: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
如果不管它,它就會繼續往深處發展,依次浸潤至黏膜下層、肌肉層、最後穿透漿膜層;因為肌肉層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就有可能造成脈管和淋巴浸潤,甚至其他臟器轉移,那時候就是晚期胃癌了。
像曹老漢的這種早期胃癌,通過ESD,是100%能夠根治的,此後只需要定期複查胃鏡就可以了。
於是,在9月6號,給曹老漢行ESD術,手術順利剝離病變部位,術後病理證實:手術成功,切緣陰性。
在老曹的這種階段,大多數的病人並沒有任何症狀,很少有人會想到去做一次胃鏡。
曹老漢若不是魚刺鯁喉,也絕對不會去做胃鏡,事後他告訴醫生:「我就不知道胃鏡是幹啥的;也沒有胃不舒服,根本不會去做」。
雖然教科書上說,胃早癌發展為進展期癌還需要3-5年的時間,但也有的發展迅速,一年半載就是進展期了。
到那時再治療就不這麼簡單了,需要切除胃,還要配合化療;無論是花費、承受的痛苦、術後生活質量,還是預期壽命,都將是天壤之別;
萬一一直耽誤下去,等到出現明顯的症狀,比如疼痛、黑便、納差、嘔吐、腹部包塊、消瘦貧血等,往往是中晚期了,
治療更為棘手,花費更加巨大,5年生存率也低於30%!
因此,對於任何腫瘤來說,早診早治才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為了有效地規避胃癌,除了飲食上注意少吃高鹽、燒烤類食物,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胃鏡檢查必不可少。
因為發現胃癌、胃癌前病變,只有胃鏡,沒有別的好辦法;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胃癌可以沒有症狀,你不去主動檢查發現它,是很容易被耽誤的,往往讓人猝不及防;往很多人出現症狀才去檢查,結果85%都是中晚期了;
因此,我們建議,以下人群要及時做胃鏡檢查,並按照醫囑定期複查:
年過40,無論男女、無論有無症狀;
幽門螺桿菌陽性者;
慢性萎縮性胃炎,尤其是伴腸化和不典型增生者;
久治不愈的胃潰瘍;
腺瘤性息肉;術後胃;
有明顯症狀者:長期消化不良、反覆上腹部不適、或嘔血、黑便、納差、貧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