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新聞網
他就是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上的楊美。
在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上,如果想吃一碗豆面,路邊的商販都會推薦新廟楊美豆面。走到楊美家附近,遠遠就能聞到一股醇厚的豆面香氣。
今年66歲的楊美,已製作豆面40年。從小勤學苦練祖傳的豆面製作手藝,成年時,楊美製作豆面的手藝已享譽十裡八鄉。周圍有人家辦紅白事宴,都會請楊美專程去製作豆面,供客人享用。
一份香味十足的豆面雖然用料簡單,製作工序卻十分複雜。楊美告訴記者,製作的豆面主要以豌豆為原料,先將豌豆去皮浸泡5小時,磨成麵粉,然後加入一定比例的雞蛋、胡油、篙籽,攪拌均勻,和成麵團。再將麵團捏成比碗口大點的一個個圓陀,抹上胡麻油,裝在塑膠袋裡餳[xíng]好。用本地糜米淘洗好後磨成的麵粉作為面撲,擀麵在大炕和大案板上進行,把一塊塊麵團擀成宣紙薄厚的一大片,將其摺疊起來,用切面刀切成如雙線粗細的絲條,抖開之後,豆面即做成。擀好的豆面薄如紙、細如絲,口感筋、韌、滑、嫩,味道醇香,深受人們喜愛。
「
顧客李慧芳告訴記者:「我們有時候太忙的話就會在市場上買,市場買來的豆面煮熟以後面就變得很雜,不好吃。但是楊叔他們家的豆面煮熟以後是根根分明的,吃起來也比較筋道,所以一年四季我們都會來這裡買豆面。」
為了做出更正宗的豆面,楊美逢人便讓品嘗他做的豆面,並根據他人的建議,經過一次次的嘗試,最終確定了製作豆面的配方。後來,隨著需求擴大,楊美直接將自家的居室變成了豆面加工廠。
」
「
楊美告訴記者:「因為豆面是咱們本地人最喜歡吃的一種麵食,坐月子的婦女、高血壓、糖尿病病人等,吃了有很多的好處。我想讓周邊的人,一直都可以吃到正宗好吃的豆面,我就滿意了。」
」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民國初期,楊美的爺爺「走西口」來到了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道勞岱村劉家梁社落腳,以製作豆面為生。如今,傳到楊美已經是第三代,因為傳統的配方加上手工製作,楊美家的豆面廣受歡迎。2019年,楊美被評為傳統豆面製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楊美對記者說:「我現在準備讓我兒子把做豆面的手藝繼續繼承下去,我常常開家族會,告訴他們不能把傳承這兩個字丟掉。」
2010年,楊美為自家豆面註冊了商標,銷售範圍也由伊旗地區擴展到了東勝、呼市、神木、北京等地。據了解,在淡季,每天製作豆面100斤,旺季400斤,全部由他和老伴兒手工擀制。
」
「
楊美還說:「夏季豆面是淡季,到了11月份,豆面就供不應求了,根本不能預訂,訂下來就做不出來了。」
」
楊美的發展,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幫助和支持。
納林陶亥鎮黨委委員王宇華告訴記者:「新廟豆面是我們本地特產,很有名氣,楊美被評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的豆面很有特色。政府對他的豆面銷售和廠房做了很大的支持。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他的豆面走出新廟,走出鄂爾多斯,把這種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吃到健康、綠色、傳統的豆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