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有位豆面達人!非遺傳承人級別!他做的豆面,你吃過嗎?

2021-01-08 鄂爾多斯新聞

@鄂爾多斯新聞網

他就是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上的楊美。

在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上,如果想吃一碗豆面,路邊的商販都會推薦新廟楊美豆面。走到楊美家附近,遠遠就能聞到一股醇厚的豆面香氣。

今年66歲的楊美,已製作豆面40年。從小勤學苦練祖傳的豆面製作手藝,成年時,楊美製作豆面的手藝已享譽十裡八鄉。周圍有人家辦紅白事宴,都會請楊美專程去製作豆面,供客人享用。

一份香味十足的豆面雖然用料簡單,製作工序卻十分複雜。楊美告訴記者,製作的豆面主要以豌豆為原料,先將豌豆去皮浸泡5小時,磨成麵粉,然後加入一定比例的雞蛋、胡油、篙籽,攪拌均勻,和成麵團。再將麵團捏成比碗口大點的一個個圓陀,抹上胡麻油,裝在塑膠袋裡餳[xíng]好。用本地糜米淘洗好後磨成的麵粉作為面撲,擀麵在大炕和大案板上進行,把一塊塊麵團擀成宣紙薄厚的一大片,將其摺疊起來,用切面刀切成如雙線粗細的絲條,抖開之後,豆面即做成。擀好的豆面薄如紙、細如絲,口感筋、韌、滑、嫩,味道醇香,深受人們喜愛。

顧客李慧芳告訴記者:「我們有時候太忙的話就會在市場上買,市場買來的豆面煮熟以後面就變得很雜,不好吃。但是楊叔他們家的豆面煮熟以後是根根分明的,吃起來也比較筋道,所以一年四季我們都會來這裡買豆面。」

為了做出更正宗的豆面,楊美逢人便讓品嘗他做的豆面,並根據他人的建議,經過一次次的嘗試,最終確定了製作豆面的配方。後來,隨著需求擴大,楊美直接將自家的居室變成了豆面加工廠。

楊美告訴記者:「因為豆面是咱們本地人最喜歡吃的一種麵食,坐月子的婦女、高血壓、糖尿病病人等,吃了有很多的好處。我想讓周邊的人,一直都可以吃到正宗好吃的豆面,我就滿意了。」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民國初期,楊美的爺爺「走西口」來到了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道勞岱村劉家梁社落腳,以製作豆面為生。如今,傳到楊美已經是第三代,因為傳統的配方加上手工製作,楊美家的豆面廣受歡迎。2019年,楊美被評為傳統豆面製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美對記者說:「我現在準備讓我兒子把做豆面的手藝繼續繼承下去,我常常開家族會,告訴他們不能把傳承這兩個字丟掉。」

2010年,楊美為自家豆面註冊了商標,銷售範圍也由伊旗地區擴展到了東勝、呼市、神木、北京等地。據了解,在淡季,每天製作豆面100斤,旺季400斤,全部由他和老伴兒手工擀制。

楊美還說:「夏季豆面是淡季,到了11月份,豆面就供不應求了,根本不能預訂,訂下來就做不出來了。」

楊美的發展,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幫助和支持。

納林陶亥鎮黨委委員王宇華告訴記者:「新廟豆面是我們本地特產,很有名氣,楊美被評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的豆面很有特色。政府對他的豆面銷售和廠房做了很大的支持。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他的豆面走出新廟,走出鄂爾多斯,把這種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吃到健康、綠色、傳統的豆面。」

相關焦點

  • 「愛上內蒙古」吃在清水河(之二)——清水河抿豆面
    小敏告訴我一個好辦法,每天晚飯後臨睡前再吃半個饅頭,(那時,學校食堂的饅頭是半斤重的),蘸上白糖,這樣就可以吃胖了,聽了她的歪理邪說,平時非常節儉的我也狠了狠心,買了一斤白糖,每天晚上再多買一個半斤的饅頭,堅持了整整一個學期,體重也不曾增加一點,後來也只好無奈放棄這增肥計劃。在五穀雜糧中,豆面,是清水河一種非常大眾化的家常麵食。清水河抿豆面,沿襲了山西麵食的傳統。
  • 【西寧美食】豆面飯塊
    五六十年代的青海,人們沒有太多的食物,很多人家都會用一種材料變著法的做不同的食物,以此來填充味蕾的空缺,豆面飯塊就是很常見的麵食。 第一次看到「豆面飯塊」這幾個字,說實話有點懵,在我眼裡,青海的美食有很多,又大體相同。所以,腦海裡的豆面飯塊就是用豆面做的攪團。
  • 冬天和熱乎乎的豆面最配了
    出了台州,很少能吃到豆面。 不得不說,台州人在「吃」上面天賦卓絕,不負老饕美名。 一碗麵條,也能吃出花來,索麵、米麵、番薯面…… 豆面用天然礦泉水和優質紅薯澱粉為原料,傳統工藝手工製作的有機食品,絲條光潔勻稱,久煮而不糊,香氣撲鼻,搭配魚肉海鮮,滋味更佳,百食不厭。 台州人怎麼做豆面?
  • 豆面玉米面餅子這樣做不幹不硬不散口,做法簡單,焦香美味又刮油
    一眨眼已經過了一個多月了。一個月來大家都宅在家裡,吃得多活動少,恐怕很多人身上已經悄悄地長了幾斤肉,該隔三差五吃點粗糧刮刮油啦。玉米面大概算得上最常見、最平價的一種粗糧了。雖然便宜,但是玉米面的營養價值卻很高,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 玉米粉和豆面什麼比例最合適?做法一一教給你
    說起這個窩窩頭,是老北京人最愛的美食,這個美食歷史悠久,在明朝的時候就有這個稱謂了。過去窩窩頭都是窮苦人家的主食,勞累了一天的老百姓,能吃上一口棒子麵窩窩頭,就上一點鹹菜,比較頂飢,也是至高無上的美味。
  • 做窩窩頭,玉米面和豆面的比例多少最好吃?怎麼和面?全教給你
    窩窩頭起源的歷史是不可考證了,但我們知道至少在明朝已經有這個名稱了。窩窩頭是過去窮苦人的主食,是用玉米面或雜合面作成的。如今的窩窩頭已經成為一種綠色、美味、營養、健康的美食了,因粗糧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因此廣受現現代人的喜愛。吃慣了精米白面的朋友們可以嘗嘗鮮。
  • 21位非遺傳承人組成非遺集市 帶你走進奇妙鼠世界
    ▲竹刻作品《齊心協力》掃碼看視頻快報訊(記者阿里亞)觀看「老鼠嫁女」巡遊、體驗非遺民俗課堂同時,《子鼠迎春來——庚子年迎春特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100餘件「鼠」專題文物、民俗展品、非遺精品,全方位帶領觀眾走進奇妙鼠世界。活動當天,熙南裡歷史文化街區一改往日的幽靜,熱鬧非凡。在「老鼠嫁女」巡遊、舞獅子表演、南京白局、南京白話的喜慶歡騰與濃鬱民俗氛圍中,「春潮傳喜訊鼠歲報佳音」第七屆南京民俗文化節拉開帷幕。
  • 燈碗:入列省級非遺的元宵習俗 集傳統祭祀、祈願於一體
    哦,對了,還忘了跟大家介紹了,我是豆面燈碗,一個省級非遺項目,在這個元宵節,我有話說……    其實,我的全名叫做萊陽豆面燈碗習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燈碗。我是當地農民一種特有的民俗活動。早在清康熙年間(公元1661年)《萊陽縣誌》就有記載「又做面盞十二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也就是說在康熙年間的萊陽我就誕生了。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右)和女兒一起扎獅頭索有為攝中新網雲浮6月13日電 (索有為葉錦生)「電影《獅王爭霸》拍攝用的獅頭就是我扎的。」和黎婉珍一起在現場展示表演非遺項目的有100多位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的女兒也和母親一樣用嫻熟的手法扎制獅頭。廣東人素愛舞獅,作為在嶺南享有盛譽的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欣慰地看到女兒已經能掌握必要的技藝。黎婉珍介紹,因廣東舞獅習俗深入民間,找她製作獅頭的舞獅隊頗多,一個成品獅頭製作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市場上可以賣到2000多元。
  • 小棕葉背後有大學問 50位中學生對話非遺傳承人
    1月9日下午,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的50名學生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課程。 紅網時刻1月10日訊(記者 王詩穎 通訊員 張祥)粽葉編、菊花石雕、湘繡……湖南豐富的非遺文化,能給中小學生帶來什麼?一枚細長的棕葉,會有怎樣神奇的千般變化?
  • 內蒙古針灸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創新針灸療法 「開門」傳承非遺
    37年前,年僅17歲的白金龍在一次家族議事會上接過了父親手中的銀針,從此走上了自己的針灸行醫之路。如今,54歲的白金龍已成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氏針法」的省級傳承人。在包頭,提起針灸,人們就會想到他的名字。
  • 這些非遺美食你吃過嗎?
    本屆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那些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餐飲類,一直在我們的健康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品嘗大理乳扇、黑龍江赫哲族「殺生魚」、安徽臭鱖魚、寧波蝦蠟年糕、西安甑糕、等非遺美食,用味蕾感悟健康真諦,領略非遺魅力。
  • 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原標題: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華龍網5月16日14時30分訊 (通訊員 郭和其 胡永琴)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入圍,這是綦江區首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據了解,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共1113人,僅劉道榮等20人入圍。
  • 展現非遺魅力,荔灣非遺傳承人齊集年會
    1月6日上午,2020年荔灣非遺年會在泮溪酒家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荔灣區文化館(非遺中心)主辦,荔灣區非遺協會承辦。年會邀請全區非遺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及非遺協會成員近百位出席本次活動。
  • 天冷了,早餐別去外面買,教你懶人做法,比肉還香,孩子搶著吃
    導語:天冷了,早餐別去外面買,教你懶人做法,比肉還香,孩子搶著吃大家好,我是傻姐美食,生活中唯有美食和美景不可辜負。冬天,吃紅薯吃山藥不如吃它,簡單一煎,比肉香。天氣寒冷,很多人都喜歡吃大魚大肉,像燉肉、燉排骨,燉大骨棒、喝羊湯都成了家常便飯,但是呢,冬天除了吃肉,我們更應該多吃點兒粗糧,葷素搭配,常吃身體好。下面就分享個美味粗糧的做法,冷天早餐別去外面買了,教你懶人做法,用它做成小餅,比肉還香,孩子搶著吃,跟我學起來吧。這黃澄澄的小餅是用玉米面做的,那真是比肉還香,沒吃過的強烈推薦做一次嘗嘗,既能當零食又能當主食,做法簡單,大人孩子都愛吃。
  • 非遺傳承人鄭小良烙繪抗戰故事
    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通過烙畫作品向社區孩子們講述抗戰故事。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採用「烙畫」的技藝手法在葫蘆和木板上創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系列作品。
  • 北京動物園為動物們準備專屬月餅 能吃的都給做
    北京晨報訊(首席記者 崔紅)昨天一早,一大鍋特製月餅新鮮出爐,掀開蒸鍋蓋,整個屋裡都瀰漫著豆面窩頭一樣的香氣,這是北京動物園的營養師和飼養員們專門為動物們準備的中秋月餅。中秋吃月餅,以前這福利只有國寶大熊貓才有。
  • 一把小白菜,一捧玉米面,不摻白面不發麵,教你做最傳統的窩窩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生活在農村的老人,他們從貧苦的年代走過來,一輩子吃的都是粗茶淡飯,但是七八十歲的時候依然精神矍鑠,沒有什麼大的疾病,沒有現在普遍存在的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富貴病。而我們這一代的中年人呢?三四十歲四五十歲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比比皆是。我覺得除了現代人普遍生活作息不規律、運動量偏少,更重要的是飲食上的原因導致的。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與糧食打交道最多的,除了農人,還有常年從事美食名吃加工製作的非遺傳承人。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
  • 內蒙古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工作室在包頭揭牌
    揭牌儀式現場 人民網包頭10月29日電(陳立庚)10月28日,由包頭市文化新聞廣電局、包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內蒙古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工作室揭牌儀式在包頭舉行 義診現場 作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白金龍畢業於遼寧中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