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電影衝出去

2020-12-05 悅幕電影觀察

從《岡仁波齊》開始,西藏電影真正進入到了大眾視野。但西藏電影,不止於講述信仰。

文/司馬條

編輯/龐宏波

設計/李豐屹

近兩年,西藏題材電影頻繁登陸影院。

它們身上貼著「紀錄片」「文藝片」「國際級大獎」的標籤,不同於早些年同題材影片對於西藏史詩般的描述,抑或對當地宗教民俗的獵奇視角,而是更加聚焦藏區普通人的生活。直到去年的《岡仁波齊》票房達到1億+,業內才猛然醒悟,原來藏區題材電影在商業上已經形成自己的勢力。

萬瑪才旦和松太加是新一代西藏電影人的代表。他們像世界上諸多民族電影導演一樣,在獎項上的成就和聲望遠大於商業上。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在電影節展映、競賽到登陸電影院,這個過程本身隱藏著諸多不易,對於藏地電影來說也是在不斷突破。

松太加導演的新作《阿拉姜色》即將於10月26日公映。公路片的外殼,藏區壯闊的地貌,唐卡般優美的鏡頭。作為這一代藏人電影人的領軍人物,松太加依舊關注普通藏人的生活,而對於藏地電影的未來,他也有自己的擔憂。

但好在,西藏電影在掙脫枷鎖,努力的衝出去

從外族人的獵奇審視,

到藏人導演拿起導筒

藏地,一直以來以特別的宗教文化景觀和地貌風光,吸引著無數電影創作者的目光。回顧中國電影歷史,聚焦西藏的影片也佳作頗多,從田壯壯的《盜馬賊》(1986年)、馮小寧的《紅河谷》(1996年),再到陸川的《可可西裡》(2004年)、張楊的《岡仁波齊》(2016年),這些文藝作品成為展示西藏文化的一個窗口。高原、民俗、野性、宗教成為西藏題材影片的符號,這背後,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但這些導演大多是外族人,影片的所思所感仍站在外族人的角度。在電影世界中,藏地、藏人、藏文化長時間處於一個被外族窺視的地位。

▲《盜馬賊》

近年來,這一情況有所改變,由藏族導演講述藏族生活的藏語電影逐漸走進大眾視野。2005年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長片《靜靜的嘛呢石》摘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以此為開端,越來越多的藏族導演拿起導筒,開始通過自己的鏡頭審視故土。

萬瑪才旦被稱為「藏族母語電影」的開創者,他的「故鄉三部曲」(《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斬獲國內外20多個電影獎項。以美術和攝影身份參與「故鄉三部曲」的松太加後來也開始拍攝自己的電影作品,他執導的前兩部作品《太陽總在左邊》與《河》入圍過柏林電影節、洛伽諾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等國際大獎。兩人同被認為是第一代藏族電影人中的領軍人物。

▲《靜靜的嘛呢石》

新一代藏人導演樂於啟用非專業演員,聚焦普通人,與外族導演對「異族情懷」的追求不同,身為藏人的他們在作品中對家鄉去符號化、去獵奇化,試圖呈現一個真實的藏區生活和藏人的精神世界:《靜靜的嘛呢石》講述了在世俗和宗教、本土文化和外來文明衝擊下的小喇嘛的生活,《河》聚焦一家祖孫三代人的家庭關係,《塔洛》關注這一代內心迷惘的藏族青年……這樣的視角,使得西藏題材電影掀起了一場小型「新浪潮」

藏人版《小偷家族》,

新視角解構藏區家庭

松太加導演的新作《阿拉姜色》今日正式宣布影片將於10月26日全國公映,並公布了全新的定檔海報和預告

「阿拉姜色」是嘉絨藏區的民歌,意為「幹了這杯美酒」。影片講述了藏族女人俄瑪隱瞞病情獨自踏上了前往拉薩的漫長之旅,在繼任丈夫與兒子相繼出現後,三人共同前往目的地的故事。途中經歷了俄瑪病逝等事件後,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兩人之間的情感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影片首次將鏡頭對準了藏族再生家庭,對丈夫與妻子、父親與兒子等關係的細膩刻畫,以及人物的成長、和解與救贖,都讓人聯想到了是枝裕和導演的口碑佳作《小偷家族》。

早在上映之前,《阿拉姜色》就已經獲得了國內多項大獎的肯定。今年6月,影片獲得上海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編劇大獎,同時在最近落幕的華語青年影像論壇上榮獲年度新銳女演員、年度新銳攝影師、年度新銳剪輯三項大獎。

作為藏人導演的領軍人物,松太加樂於從身邊取材。《阿拉姜色》的靈感就源於松太加和藏族歌手容中爾甲吃飯時聽到的一個故事。故事中,一個前往拉薩的老人路上遇到一頭驢,他們一起到了拉薩,之後驢的去向成了問題:留在拉薩不合適,帶回家又很麻煩。「他們之間如何建立情感?」這個問題吸引著松太加。

在《阿拉姜色》中,他從一個普通的家庭出發,力圖還原故事的真實感。如同松太加一貫強調的,影片中表達的關於家庭、親子與兩性方面的主題已經超越了藏語和藏區的設定,表達出人類的情感共性。即使是生活在城市,甚至是國外的觀眾,都可以從中找到共鳴。

此次《阿拉姜色》的拍攝團隊十分「本土」,除了松太加執導,還有藏族歌手容中爾甲、藏族女演員尼瑪頌宋和賽卻加主演。是一部以藏族本土視角講述的作品。影片對藏族文化、信仰以及價值觀的探討,都展現出難得的內生性。著名電影人廖希擔任本片製片,他曾參與《他們的名字叫紅》《紫香槐下》《九號女神》《冥王星時刻》等多部電影製片工作,並執導了電影《捍衛者》,其作品入圍過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以及上海國際電影節等。

如何擺脫「文藝」氣質,

成為藏地電影新課題

松太加畢業於青海師範大學美術系,曾在牧區擔任多年教師工作。因為一直放不下心中的電影夢,最終辭職離去。他與萬瑪才旦結識後成為親密的朋友,兩人相約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一個學編劇導演,一個學攝影,畢業了之後可以一起拍電影。」松太加美術專業出身,在北電又專攻攝影,對於畫面有自己的追求。他那種倚靠遠景和風景支撐的敘事被稱為「壁畫美學」,在他看來,這種猶如唐卡一般的方式最適合展現藏區的風貌。

▲松太加

不過這樣的風格化,也讓松太加內心有了關於藏地電影「同質化」的擔憂:儘管新一代藏人導演摒棄了符號化的西藏,但緩慢的敘事風格和鏡頭語言,似乎漸漸成為藏地影片的新標配。這對剛剛露出頭角的「新浪潮」無疑是迎頭一棒,他希望在藏區文化中嘗試更多不同的類型。

實際上,《阿拉姜色》就是一部類型電影,是一部「公路文藝片」,在傳遞細膩情感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現了藏區絕美的地貌風光 。「西藏+公路片」的配置並不鮮見,無論是當地人為信仰朝聖,還是作為外地人心中的文化符號去探訪,西藏的一路總是有無數故事,是一個理想的電影場景。松太加導演此前的《太陽總是在左邊》同樣描述了一段救贖的旅程。

回顧這幾年的國產電影,韓寒的《後會無期》,寧浩的《心花路放》,徐崢的《人再囧途:泰囧》等等,都是劇情或喜劇與公路類型的有機結合。尤其後兩部12億左右的票房,讓「公路片」這一概念在中國也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藏地電影想擺脫「文藝」「小眾」標籤,如何利用現有優勢,並能保持藏區文化與大眾市場的平衡,是需要藏人導演繼續努力的。

▲《太陽總是在左邊》

去年,張楊的《岡仁波齊》讓業內驚嘆:西藏題材文藝片竟然可以賣到1億的票房?這是在被「歲月靜好黨」妖魔化多年西藏題材電影的一次精神內核上的「逆襲」。

隨著萬瑪才旦、松太加等藏人導演的活躍,更多藏區本土年輕人加入了電影隊伍,會進一步「矯正」外界審視者的角度偏差。松太加曾在採訪中感嘆:「以前西藏好像只有我和萬瑪才旦兩個人拍電影,但現在,在藏區有非常多喜歡電影的年輕人都開始做電影,全國各地影視專業也能看到來自西藏的學生。」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

相關焦點

  • 竇唯譜寫主題曲的西藏題材電影《七十七天》,自由,不一定在遠方
    本文作者:刺蝟vicky衝著這張海報,去看了電影《七十七天》。但看完電影,還是有點失望,歸納為一句很俗套的話:美則美矣,卻沒有靈魂。李漢唐導演賣掉自己的房子,用了三年時間在羌塘無人區,拍攝這部根據探險作家楊柳松親身經歷改編的電影。
  • 電影人熱議《西藏天空》:藏族題材是巨大文化寶庫
    中新社上海4月22日電 題:滬上電影人熱議《西藏天空》: 藏族題材是巨大文化寶庫  中新社記者 鄒瑞玥  歷時五年、投資4000萬元人民幣拍攝,由上影集團推出的藏語史詩大片《西藏天空》近日在上海上映,反響熱烈。
  • 西藏不在西藏—川藏線
    但談起西藏,我好像很多話可以說,好像又無話可說。尤其這些年,西藏被冠上「淨化靈魂的聖地」。有那麼一些人,一個衝動放棄一切,把自己放逐到那裡,尋找生活的真諦和存在的意義。就更不敢談西藏了。看到「西藏」這兩個字,大多數人腦海裡立刻浮現的是布達拉宮、大昭寺、八廓街……標誌性建築能夠代表一個地方,卻又不能概括一個地方。我腦海裡的西藏好像沒有具象,要談也不知從何談起。有時它實在太廣闊了,漫出天際。有時它又很狹小,精確到一個眼神,一個表情。
  • 範冰冰為導演宣傳新電影,或與西藏有關?曾去扶貧累到流鼻血
    看電影《氣球》聽萬瑪才旦講述的故事」,這也是沉浸兩年後的範冰冰第一次正式為電影為導演站臺並且參與現場活動,與大學生一起探討電影。不管怎麼樣,都是電影人,而且都是為宣傳西藏這個共同點,互相幫助也是挺好。 「愛裡的心(HEART ALI)」是西藏阿里地區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救治項目,啟動於2010
  • 有關信仰和西藏的五部電影,第一部剛出爐!
    類型:劇情導演:張楊編劇:張楊主演: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次仁曲珍,色巴江措,仁青晉美,扎西措姆,江措旺堆,丁孜登達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拍攝地點:西藏對白語言:藏語簡介:該片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裡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於2017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
  • 西藏題材電影《靜靜的嘛呢石》在美國亞特蘭大放映
    西藏題材電影《靜靜的嘛呢石》在美國亞特蘭大放映
  • 西藏999緊急救援中心成立
    中國西藏網訊 11月16日,經西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授權,西藏999緊急救援中心正式成立。  西藏999緊急救援中心自籌備成立以來,旨在成為西藏乃至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高海拔緊急救援救護中心。籌備期間,西藏999緊急救援中心投資4500萬元,與全球多家救援機構、保險中心開展業務合作,現設立13個部門,在西藏建立8個救援站,現有救援車輛112輛、救援艇4艘、救援機9架,現有員工238人,其中專業救援人員50人,主要開展高山、水上、道路、航空救援和應急救護。
  • 西藏密宗的法器(圖)
    西藏密宗的法器:骷髏碗藏傳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製成各種法器。骷髏碗也稱人頭器,它是密宗修祛者舉行灌頂儀式時,在灌頂壺內盛聖水,頭器內盛酒,師傅將聖水灑在修行者頭上,並讓其喝酒,然後授予密法。灌頂的意義是使修行者聰明和衝卻一切汙穢。
  • 惠園亮相電影《寶貝向前衝》發布會
    近日,排球題材電影《寶貝向前衝》在京召開了發布會,金珈、惠園、趙芮玉等主創人員集體亮相,為媒體朋友分享臺前幕後的故事。發布會上,惠園身穿9號黃色排球服,清新靚麗,戲中朝氣可愛的造型也首次得到曝光。  《寶貝向前衝》以排球為主題,向大眾展現了高校排球少女拯救沒落校隊的青春奮鬥史。
  • 將「廁所革命」進行到底 西藏廁所變了樣
    印象最深的是5年前,公廁全部變成水衝廁所,乾淨又衛生。」2004年,拉薩市政府對八廓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整治行動中就包括公廁改建。到2012年,整個八廓街上的旱廁全部改為水衝廁所,並設專人管理。拉薩市城關區環衛局副局長米瑪次仁告訴記者,現在老城區1.33平方公裡共有52座公廁,全是水衝式且24小時免費開放。
  • 「讓觀眾看到並了解真實的西藏」
    身為北京電影學院的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他研究西藏歷史、文化、民俗十多年,之前曾參與並創作《西藏風雲》《回到拉薩》等涉藏作品多部,因對西藏題材情有獨鍾並有獨到眼光而被譽為「西藏專家」「西藏題材第一人」。
  • 《藏獒多吉》7月15日全國公映 成西藏文化代言
    影片秉承了原著小說中濃鬱的西藏風情,依靠樸實的畫風和精彩的故事打造出原汁原味的西藏文化,而導演小島正幸也表示,「我們就是希望通過《藏獒多吉》這部電影,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西藏,去感受高原那種獨特的魅力」。
  • 西藏是一個比西藏更大的地方,風景優美,值得一遊
    首都列城,面積45110平方公裡,是傳統的藏族居住地區,信仰著噶舉派佛教,地理、民族、宗教和文化都比較接近西藏,有「小西藏」之稱,目前絕大多數地區均在印度實際控制之下。拉達克州首府:列城在拉達克的最低點,一座像西藏拉薩一樣的城市,金黃滿布,塵土飛揚,如果沒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紅白相間的高牆,總會覺得這裡就像西藏阿里的「無人區」一般荒涼。列城中心一角提可西寺:是列城最著名的寺廟,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十分壯觀,每天早晨,也叫「小布達拉宮」,在莊嚴肅穆的號角儀式結束後,便可帶上餐具,與全體僧侶共進早餐。
  • 《喜馬拉雅王子》西藏熱映 一票難求引發狂潮
    這部以藏文化為背景的影片在西藏上映之後更是受到了當地觀眾的高度認可,並且在當地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狀況。《喜馬拉雅王子》中王后的扮演者藏族演員宗吉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如今在拉薩地區《喜馬拉雅王子》的票必須提前一天預訂,這在當地的電影市場是相當罕見的。
  • 《藏獒多吉》導演考察西藏 風景畫風中日結合
    田勁與多吉和諧溫馨  由日本動漫三巨頭丸山正雄、小島正幸、浦澤直樹合力打造,改編自暢銷小說《藏獒》的動畫冒險電影此次為了還原青藏高原的本來面貌,導演小島正幸不惜多次來到中國並前往西藏採風,並為浦澤直樹的造型和美術設計尋找素材。  遠赴高原看西藏風情觀察藏獒細緻入微  自從確定中日聯合製作《藏獒多吉》這部電影之後,身為導演的小島正幸就不止一次的來到中國,一邊與中國的製作方溝通進展,一方面也是去西藏採風。
  • 動畫電影熱映用童真與夢想開啟2021_文化_中國西藏網
    2021年起始,一系列熱門電影上映,影片方更是在上映前期做足宣傳,希望可以藉此時機收穫不俗成績。然而豆瓣等專業電影分析平臺顯示,評分最高的電影類型居然是排片量較少的動畫電影,《心靈奇旅》更是以豆瓣評分8.9分穩居榜首。究竟動畫電影有何魅力,讓我們一探究竟。
  • 西藏日報:達賴:人面獸心的豺狼
    達賴一直在世界上賣力地標榜自己的「和平」、「非暴力」形象,但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利用各種時機,煽風點火,居心惡毒地在西藏製造騷亂,引發暴力事件,從來沒有放棄過他「亂藏之源」、「禍藏之本」的角色。從1959年3月,達賴和西藏少數分裂分子在拉薩發動武裝叛亂,到60年代在境外成立所謂的「西藏流亡政府」,由達賴自己任「國家首腦」,並重新組建了叛亂武裝,一直到今天,達賴數十年東奔西走,搖尾乞憐,不擇手段地出賣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顧國際道義和宗教職業者的基本原則,無恥地操縱、策劃各種騷亂活動,以達到分裂祖國、圖謀「西藏獨立」的罪惡企圖,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一絲一毫也沒有改變過。
  • 小夥打工每月2500,去西藏開挖掘機一年20W
    西藏一直是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是人間旅遊的天堂,是宗教信仰的聖地,到處都存在神秘色彩。那在西藏開挖掘機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在西藏又會見到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呢?為去西藏幹活 按揭買了臺現代挖機在還沒有畢業的時候跟朋友身邊搞過挖機了,因為四川地震之後,重建工作大量的開展,挖機師傅和挖機都很欠缺,很多人都開始學挖機。我也跟朋友借錢買了一臺挖掘機。後來在一起工作的人當中聽到西藏更好賺錢,尤其是我們這一行,不過條件更艱苦。
  • 西藏三代人玩具的「變」與「不變」
    西藏三代人玩具的「變」與「不變」 原標題:   新華社拉薩5月20日電 題:西藏三代人玩具的「變」與「不變」  新華社記者 白少波  5歲的聃增蔣邊把一塊塊積木壘成一座城堡時,他想像不到30多年前爸爸在童年時玩什麼,更想像不到60
  • 頻繁更換大股東 西藏聖地改嫁國風集團
    西藏聖地(相關,行情)(600749)大股東更換如同「走馬燈」。8月21日公司公告稱,國風集團將接過公司的重組接力棒,取代原大股東無錫賽諾資產管理中心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專攻旅遊  國風集團此次擬分別受讓西藏聖地第一大股東無錫賽諾的全部26.42%的股權、第二大股東宜興中廣的2%的股權,股權轉讓成功後國風集團將以28.42%的持股量成為西藏聖地第一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