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熱議《西藏天空》:藏族題材是巨大文化寶庫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電影人熱議《西藏天空》:藏族題材是巨大文化寶庫

  中新社上海4月22日電 題:滬上電影人熱議《西藏天空》: 藏族題材是巨大文化寶庫

  中新社記者 鄒瑞玥

  歷時五年、投資4000萬元人民幣拍攝,由上影集團推出的藏語史詩大片《西藏天空》近日在上海上映,反響熱烈。這是第一部用藏語拍攝、藏族演員擔綱主演,反映西藏歷史社會生活和西藏人情感的影片。在《西藏天空》學術研討會上,滬上電影人指出,藏族題材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期待更多好的電影誕生。

  《西藏天空》以兩位藏族青年40年的恩怨情仇濃縮展現了西藏現代史上激蕩風雲、滄桑巨變的一段歷史。平均年齡38歲的年輕攝製組,七次深入藏地,完成了全鏡在西藏高海拔地區取景拍攝的艱巨任務,將壯美瑰麗的西藏自然風光和藏文化呈現給觀眾,這在中國國產電影中尚屬首次。

  在《西藏天空》拍攝時間裡,藏獨分子曾引發多次騷亂。拍攝該片的壓力和難度可想而知。影片劇本的修改時間長達三年,從上影編劇趙東林到著名作家阿來手中,前後易11稿。

  據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汪天雲介紹,對於《西藏天空》的劇本,上影內部的看法也有分歧。深諳藏族文化的作家阿來此前一度放話「一輩子都不會碰電影」。上影人四五年來屢次「公關」,終於說動了他。阿來認為,原劇本囿於意識形態的禁錮,缺乏生機。在延續了原有的人物關係之後,阿來對故事進行了調整,把兩個藏族青年的輪迴、替身,許多的宗教理念都寫在裡面,意在突出人性的覺醒,突出人的個體生存狀態。它不僅反映了一百年來西藏人農奴翻身得解放,更是書寫了人性的解放和覺醒。

  最後一稿阿來一共寫了6萬字、200個場景,融入了藏民的生活細節和他對藏傳佛教的理解。最終有135場實現拍攝。「在西藏拍攝的時候,發生過天災人禍,最大的災難是印度喇嘛潛入西藏自焚、打燒,許多部分都是重新拍過,他們歷經的千辛萬苦難以言表。」汪天雲說。

  影片上映後,文藝評論界稱,這是一部「久違的典之作」。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周斌將《西藏天空》與此前拍攝過的藏族題材電影《農奴》、《盜墓賊》、《紅河口》等作比較,認為《西藏天空》最大的新意是突破了「階級對立」這樣的主旋律電影話語,在更高層次上反映了經濟主導型的現代文明與宗教主導型的農耕文明之間的衝突,並在衝突中表現人的覺醒和人性的復甦,貫穿了對自我身份的不懈追問。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認為,影片不僅體現出創作者對西藏題材理解的不同,也體現出一種時代的進步。「我們這個時代一定要有自己的特定立場和角度,怎麼來表述西藏,怎麼讓西藏問題進入我們的敘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據悉,《西藏天空》上映後已獲得義大利、加拿大兩個國際電影節的參展邀約。

  電影人也給《西藏天空》提出不少意見,包括故事情節的貫穿不夠明晰,對人物愛情的表現不夠充分等。汪天雲透露,接下來上影還將拍攝《塵埃落定》,依然會考慮全部啟用藏族演員。(完)

相關焦點

  • 西藏題材電影《靜靜的嘛呢石》在美國亞特蘭大放映
    西藏題材電影《靜靜的嘛呢石》在美國亞特蘭大放映
  • 西藏電影衝出去
    回顧中國電影歷史,聚焦西藏的影片也佳作頗多,從田壯壯的《盜馬賊》(1986年)、馮小寧的《紅河谷》(1996年),再到陸川的《可可西裡》(2004年)、張楊的《岡仁波齊》(2016年),這些文藝作品成為展示西藏文化的一個窗口。高原、民俗、野性、宗教成為西藏題材影片的符號,這背後,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但這些導演大多是外族人,影片的所思所感仍站在外族人的角度。
  • 藏族舞劇《唐卡》的一個啟示
    《唐卡》一劇最大的成功點就是把在藏傳佛教和藏族信眾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的宗教藝術繪畫,通過藝術的創造,將蘊含在宗教藝術中的真善美與主流意識形態、與現代人的審美世界相溝通,進而將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元素和信仰基因,以藝術的形式轉化、引入到公共領域,使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公共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認識到不同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而擴大人們之間相互了解、認知的空間,增進民族間的文化尊重感。
  • 電影《隨風飄散》定檔12月28日 聚焦藏族女性重拾愛與勇氣
    由峨眉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四川洛巴康珠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成都青春海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力方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出品,改編自矛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得主阿來的小說《狗孩格拉》,藏族新銳導演旦真旺甲執導,著名編劇蘆葦擔綱監製,索朗旺姆、更登彭措、旺卓措、才讓卓瑪等優秀藏族演員聯袂主演的藏語電影
  • 來自地理老師的死亡凝視:為什麼你會覺得丁真是西藏人?
    他穿著一身藏族服裝,騎著馬兒奔馳在草地上,身後的背景是湛藍的天空和純淨的雪山。看到丁真仿佛看到了自己對自由的渴望,對內心寧靜的嚮往。丁真也就此被網友們封為「甜野男孩」。       看見丁真的第一眼,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認為他來自於西藏,然而事實上,丁真的家在四川甘孜理塘縣。
  • 情愛電影《藏婚》即將開機
    《藏婚》將於12月下旬在西藏林芝魯朗小鎮正式開機拍攝。電影《藏婚》(又名《愛在喜瑪拉雅》)改編自藏族女作家多吉卓嘎的同名網紅小說,影片講述了幾位藏漢青年在西藏奇特婚俗背景下展開的曲折、真摯、執著而又令人感動的生死愛情,影片將再現近五年來西藏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喜人風貌,將突出反映西藏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漢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 西藏人為什麼從不吃魚?這三大原因讓人不得不服!
    提起西藏,我們腦海中自然而然就會浮現純淨湛藍的天空、神秘而虔誠的宗教信仰、曼妙生花的異域風情,越來越多的人到西藏去朝聖滌蕩靈魂。不過有句話說的好,觀景不如聽景,今天我們來介紹西藏最有名的三大聖湖之一——羊卓雍錯。
  • 西藏人不愛洗澡?聽聽西藏美女的回答,東西部人眼裡的洗澡不一樣
    西藏人不愛洗澡?聽聽西藏美女的回答,東西部人眼裡的洗澡不一樣經常從抖音上刷到說西藏的牧民不愛洗澡,但是現實中真的是如此呢?我雖然不是西藏人,但是我打的一個同事確是來自拉薩的藏族美女,很多關於西藏的奇聞趣事都是從她的口中得知!
  • 「讓觀眾看到並了解真實的西藏」
    身為北京電影學院的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他研究西藏歷史、文化、民俗十多年,之前曾參與並創作《西藏風雲》《回到拉薩》等涉藏作品多部,因對西藏題材情有獨鍾並有獨到眼光而被譽為「西藏專家」「西藏題材第一人」。
  • 西藏「最牛」的動物,抗寒性堪比北極熊,是藏族人心中的「神牛」
    西藏「最牛」的動物,抗寒性堪比北極熊,是藏族人心中的「神牛」因為大多數人抗寒性差,很怕冷。所以許多小夥伴都不太喜歡冬天。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種很耐寒的動物。我們最熟悉的抗寒能力強的動物應該是北極熊和企鵝,因為這兩種動物都生活在極寒的北極和南極。
  • 萬瑪才旦: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進入市場 需要打破偏見
    影片中的生活並不激蕩,卻是別有韻味,萬瑪才旦擅長在作品中加入夢幻與現實的交錯感,他並不是在刻意地強調藏族文化的神秘,而是讓人看待世界時,多了一個視角。這種獨特的作者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並不是主流,卻贏得了足夠的尊重,因為它打破了商業片一成不變的蒼白,讓電影變得更為藝術和優雅。
  • 來自地理老師的死亡凝視:為什麼你會覺得丁真是西藏的?
    他穿著一身藏族服裝,騎著馬兒奔馳在草地上,身後的背景是湛藍的天空和純淨的雪山。看到丁真仿佛看到了自己對自由的渴望,對內心寧靜的嚮往。丁真也就此被網友們封為「甜野男孩」。在很多人看來,丁真要麼是西藏的,要麼是新疆、青海或者內蒙的,丁真是四川的這一命題似乎是不成立的,畢竟四川以「大長腿」「大熊貓」「火鍋」聞名於世,這還是頭一次因如此乾淨帥氣的「康巴漢子」被這麼多人熟知。
  • 藏族老人彎腰伸舌頭禮送別原西藏區委書記陳全國
    西藏的百姓用舌頭禮和白色的哈達做出了回答。8月28日下午,千百位藏族百姓紛紛自發前來,送別陳全國。在送行隊伍之中,見一位藏族老人彎腰,用一種古老的「伸舌頭」禮儀歡送陳全國,這是一種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的藏族傳統民俗禮儀,表示自己內心無比尊敬與崇拜。這是一種形而上幾近宗教式的情感禮儀!
  • 《喜馬拉雅王子》西藏熱映 一票難求引發狂潮
    這部以藏文化為背景的影片在西藏上映之後更是受到了當地觀眾的高度認可,並且在當地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狀況。《喜馬拉雅王子》中王后的扮演者藏族演員宗吉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如今在拉薩地區《喜馬拉雅王子》的票必須提前一天預訂,這在當地的電影市場是相當罕見的。
  • 一路向西藏而行,還沒到西藏卻被印入眼帘的它們所吸引
    吃過早飯,7:30告別林芝市,繼續向西藏進發。一路上顛顛簸簸,路不好走。400多公裡的路,走了近8個小時。路途中看了米拉雪山,海拔5013米。一下車就感覺氣溫驟降,呼吸不暢。沿途風景秀麗,尤其是藍天白雲的景致十分漂亮。各種形態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化出多彩多姿的造型。讓人目不暇接。
  • 藏族人騎馬射箭,載歌載舞 的傳統習俗依舊那麼淳樸!
    藏族人騎馬射箭、載歌載舞的習性依然如故穿越歷史長河藏民族養生健身依然如故。今天藏族人民騎馬射箭、載歌載舞的習性依然如故。西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平時勞動之餘或節日、喜慶佳期,均可舉行,尤以節日最為豐富多彩。如藏曆新年、江孜達瑪節、那曲羌塘恰青賽馬節、望果節、林卡節、雪頓節等,均或多或少地有體育項目舉行。
  • 藏族飲食文化——藏族不吃魚?其實藏族最忌吃的是驢肉跟狗肉
    大家都聽說過藏族人不吃魚肉,不吃魚在藏族是一個常態!藏族主要食物是餈粑、牛肉以及奶製品,部分藏族還以羊肉、豬肉作為主食。但並非所有藏族都不吃魚。例如藏區有一個俊巴漁村就是世代捕魚為生的村落。相傳這個地方世代以打魚為生,家家戶戶以打魚為主。也可以說是藏區唯一一個以捕魚為主業的村落。
  • 「心連心」藝術團赴西藏慰問演出
    200名當地群眾與藏族歌手降央卓瑪一起踏歌起舞,唱響《天籟之愛》,傳遞民族大團結的主旋律,傳播開放包容的新西藏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全面進步、生態環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   圖為歌唱家張也在四季吉祥村獻唱《走在小康路上》攝影:江飛波
  • 綜合性西藏文化展開展 現場細沙鋪彩畫
    主辦方還從西藏請來僧人現場用彩沙鋪畫美輪美奐的「壇城」,這也是這一珍貴的宗教藝術首次在北京展示。    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負責人介紹,此次展覽是北京首次舉辦綜合性西藏文化展覽,而以前舉辦的展覽全是專題性的。本次展覽既包括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代建築、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醫理獨特的藏醫藏藥,還包括美輪美奐的壁畫、唐卡、金銅造像等。
  • 你知道嗎——西藏十大特產
    西藏十大特產(一)唐卡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