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藏族舞劇《唐卡》,覺得它還真能抖一抖咱們青海演藝的精、氣、神!
不過,我這篇文字想特別一說的是這部舞劇帶給青海演藝界的一個意義深遠的啟示,那就是:這是一部把宗教文化轉化為公共文化共享資源的一個典範。
唐卡原本屬於藏族宗教文化中用於供奉、觀想、修行的一種繪畫形式,它實際的使用場合都在寺院或者信眾自設的佛堂、靜室或安有佛菩薩聖像的客廳。唐卡的創作更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美術繪畫創作,而是具有特定信仰意味和修行、觀想功能的宗教藝術。《唐卡》一劇最大的成功點就是把在藏傳佛教和藏族信眾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的宗教藝術繪畫,通過藝術的創造,將蘊含在宗教藝術中的真善美與主流意識形態、與現代人的審美世界相溝通,進而將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元素和信仰基因,以藝術的形式轉化、引入到公共領域,使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公共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認識到不同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而擴大人們之間相互了解、認知的空間,增進民族間的文化尊重感。
事實證明,觀眾——尤其是藏族文化、佛教文化之外的普通觀眾,通過舞蹈、音樂、服飾、民俗儀軌、繪畫儀軌等舞臺藝術的展示,欣賞到了藏族文化中的華麗、莊嚴、虔敬之美,這種審美震撼既給本地觀眾帶來了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榮耀感,更給青海以外更廣大的世界,帶去了新鮮而陌生的、具有鮮明地方性、民族性的舞蹈藝術,帶去了信仰給一個民族所賦予的智慧、典雅和安詳。
在青海,有很大一部分文化資源就儲藏在民族宗教文化的寶庫裡,但是長期以來,許多藝術創作者面對這一寶庫,不知如何入手,如何通過合情入理的藝術轉換方式來利用這一資源,進而為現代社會更廣泛的人群服務。我本人曾經觀看過萬瑪尖措創編、導演的現代舞劇《香巴拉》,它將密宗本尊及其眷屬聚集的道場——壇城,經過合理而優美的藝術利用,搬上舞臺,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關注和讚譽,至今還保持著不衰的影響力。這部作品也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可見,只要利用得好,處理得恰當,就會衝破先前的各種顧忌和禁忌,發揮藝術傳播的獨特的審美效力,為現代社會服務,讓更多的人共享優秀的文化資源。
(責編: 李元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