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唐卡。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原麗陽 實習生 湯騰飛 攝
長江商報消息 武漢私人博物館系列·鑽石藝術博物館
漢口江岸區,蘆溝橋路特一號是武漢鑽石藝術博物館所在地,這座佔地1500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館,在2010年開放之初,就以濃鬱的非洲風情與藏族文化吸引了眾多藝術家的目光。
目前,館內收藏著國內最大的坦尚尼亞藍寶石,兩塊極其珍貴人皮唐卡,1000多件中外藝術手工作品。本期《長江地理》走進這座具有西藏與非洲風情的博物館,在長江邊上欣賞來自法國塞納河畔的家居與藝術。
本報記者 錢燁 實習生 姚重陽
探訪
「淘金者」陳達冰的非洲情結
鑽石博物館的故事要從那兩扇名貴的雞翅木大門說起。也許是執著於對木頭的喜愛,鑽石博物館的裝修基礎是木頭,國內外的名貴木材都有。
製作大門的雞翅木是從遙遠的非洲運來的,先在福建將其打磨成組件,每個組件都是一塊12釐米厚的獨板,然後雕刻出明暗交錯的紋理,利用中國古代的榫卯結構拼接在一起,兩座門重達1.2噸。
不過,這還不是博物館內最重的一塊木頭。館內二樓擺放著一塊產自亞馬遜雨林,直徑超過1.6米,需要四五個人合圍的一棵巴西花梨木製作而成的長條案桌,重量超過了5噸,桌上擺放著產自非洲的手工工藝品。
一個名叫「點妃棒」的手工藝品很有意思,它的前部似乎是一位正襟危坐的某個部落的長老,後面卻是一段動物的尾巴(松鼠或者獴的),是長老們選妃子用的工具,似乎跟清代的那些皇帝每日翻牌選擇她們的妻子一樣。
兩個來自喬治亞的牛角杯是當地人用來喝酒的,在喜慶場合,他們喜歡用牛角杯喝葡萄酒,如果酒沒有喝完就不能把杯子放下。
這些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中,有一段用象牙雕刻的小馬車,是辛巴威第一夫人送給鑽石藝術博物館籌建人陳達冰的禮物。這個小馬車,不僅做工精緻,還可以用前面的拉杆推動車子前行,從這件作品中,也可以遐想到當年南非的「淘金熱」。
在這股延伸到21世紀的「非洲淘金熱」中,鑽石博物館的館主陳達冰也是其中一個。在非洲經商十餘年,陳達冰已經與許多國家保有良好的合作關係。也正是長期出入非洲中南部的這些國家,使得這位在湖北襄陽長大的中國人,有了濃厚的非洲情結。
在博物館建設之初,陳達冰就請來了南非著名的壁畫家為博物館內的牆面、頂面繪製具有濃鬱非洲風情的壁畫,他還親自設計了兩張斑馬椅,包製椅子的斑馬皮是從非洲購回的整張毛皮,尾巴在座位前面,前靠背是斑馬的上部,而它的頭卻在椅的後背,前後連起來看栩栩如生。
這些產自異國奇形怪狀的藝術、手工藝品,連接著牆頂的壁畫,讓人聯想到非洲大草原的風光,那些保留著古老民俗的黑人,或者非洲象、野牛、斑馬馳騁草原的曠野景象。
即使是一些很容易忽視的細節,也與非洲有關。例如一樓連接至二樓的樓梯扶手,也雕刻成一位非洲婦女的模樣,據說這位非洲婦女的部落非常原始,那裡的女人佩戴著厚重的頸鏈,男女還不習慣穿著衣服,住在最簡陋的茅草庵裡,依靠打獵與出售手工藝品為生。
■藏品
每個蝴蝶裝有電動馬達,「扇」出童話般的光芒
一樓與二樓之間的樓梯之上,有件來自喬治亞手工藝人的《童話》吊燈,打開後非常夢幻。
球形的燈罩上,「扒」著很多蝴蝶,並且可以不斷地扇動翅膀,將不斷變幻的彩色光芒投射到白色的牆壁上。
據館內藝術顧問介紹,這盞吊燈是陳達冰在英國倫敦的一家餐館就餐時無意間看到的,當時他詢問餐館工作人員這種吊燈的來歷,沒想到出自一位喬治亞藝術家之手,而這位手工藝術家的經紀人就待在法國。
前後花費了1年的時間,陳達冰才從喬治亞請來工程師將這種吊燈裝在漢口江岸區蘆溝橋路的這座藝術博物館的樓梯上,參觀的人走上樓梯都可以仰觀這盞吊燈不斷舞動的藍紫色光芒。
目前集中展覽的其他藝術品,也是像這種方式被搜集過來的,大多依據陳達冰對藝術的個人喜好。陳達冰本人也說,收藏藝術就是收藏經歷。
「很多觀眾觀看完這盞吊燈都認為它的設計很特別,」鑽石博物館企劃主管付瑜說,「有人說,它投在牆上的顏色很像中世紀西方教堂的玻璃彩窗,或者說它像小時候玩的萬花筒。」
據館內藝術顧問介紹,這盞燈可以舞動,是因為圍繞燈泡的每一個蝴蝶都裝有電動馬達,中間錐形的燈杯是一個平衡器,可以使這些蝴蝶「一個上升, 另一個下降」,各自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吊燈的中間是手牽著手的喬治亞人,它們投射著藍色的光芒,幸福快樂地圍繞著吊燈在歌唱。
大幅的唐卡,需要幾位畫匠用一生去繪製
對於這座佔地1500平方米的藝術博物館來說,最吸引我的不是樓上那個號稱國內最大的坦尚尼亞「藍寶石王」,而是陳列在一樓佔地面積很小的唐卡間。這裡收藏著10多張唐卡,是在武漢可以一窺西藏佛教、生活藝術的少有之地。尤其是那兩張人皮唐卡,有點讓人不寒而慄。
館內藝術顧問稱,它們確實是人皮做的,一張是一位圓寂的得道高僧的背部,一張是一位妙齡少女的背部。唐卡在西藏語中是「捲起來的佛」的意思,外表很像中國古代的捲軸畫,但製作工藝要複雜得多。
對於虔誠信教的西藏人,日常放牧生活的四處流浪,「捲起來的佛」對於他們來說攜帶起來更方便,那麼唐卡就不像捲軸畫那麼簡單了,它是西藏人四處放牧時,可供虔誠膜拜的佛像。
為了表達這種虔誠,人們想到了在皮膚上作畫。館內藝術顧問稱,這兩張保存完整的人皮唐卡在國內都非常少見,唐卡製作流程複雜講究,而以人皮為材料,處理方法更複雜。
首先要用藥水浸泡防腐,然後風乾,壓平,最後著手繪畫。唐卡的繪畫風格與中原地區的繪畫風格迥然不同,湖北省美術館典藏部主任張躍平稱,一張唐卡,各種人物、風景會塞滿各個角落,很少出現留白,而且唐卡的顏色豔麗,豐富多彩,顏色的對比強烈,與水墨畫中的黑白主題顏色顯然差別很大。
唐卡的繪畫內容並不全是佛教故事,雖然鑽石博物館內展列出的十多幅唐卡無一例外都是在頌揚佛教的內容,這只是鑽石藝術館展列出收藏唐卡的冰山一角。
在典藏庫裡,鑽石藝術博物館還收藏著一些畫著人體骨骼經絡的醫學唐卡,這些醫學唐卡據說是古代藏醫為解說藏醫藥典《四部醫典》而繪製的彩色掛圖,包括西藏人認為的人體胚胎發育圖、人體病態圖,一些草本植物或者礦物質可以用來入藥的圖譜。甚至連當年的醫療器械圖都仔細、完整地畫在唐卡上。
唐卡的繪製是極其耗神費時的工作,較大展幅的唐卡,需要幾位畫匠窮盡一生的時間繪製,而正是這種虔誠打動了收藏唐卡的陳達冰。
這些能夠被陳達冰收藏的唐卡大部分出於偶然,很多唐卡都是僧人在「文革」時期從寺廟中搶救出來的,而流落到陳達冰手上,能夠有幸被保護下來的也只在少數。
藏人背著唐卡,在喜馬拉雅高聳的地殼上奔波牧羊
相對於故事本身,我更對唐卡的製作與顏色感興趣。湖北省美術館典藏部主任張躍平稱唐卡的顏色都是天然的礦物質顏色,他曾經在西藏美術館待過10年,對唐卡的製作過程有一定了解。
與張躍平自己創作漆畫不同的是,漆畫中礦物質顏料是用松節油稀釋,塗在漆器表面,而唐卡卻用的是犛牛的油脂,溶解礦物質,作為粘黏劑。
在這些礦物質顏料中,最昂貴的可能是金粉或者貼在佛像上的珊瑚石、綠松石,唐卡在繪製過程中極注重細節,在鑽石藝術博物館,可以用放大鏡仔細地觀看這些自清代時期保存下來的唐卡,細節上的圖案、顏色仍歷歷在目。
「這就是礦物質顏料的優點。」張躍平說,它可以保存幾百年而不變色。
在唐卡間,除了兩張人皮唐卡,其他唐卡的製作材料是棉麻布料,其實動物的皮革也會用在唐卡的製作中。
我們可以想像,藏人背著這些做工精緻的唐卡在喜馬拉雅高聳的地殼上奔波牧羊,藏羚羊或者野犛牛為這些多彩多姿的唐卡提供毛皮或者皮脂的景象。
除了這些唐卡,鑽石藝術博物館還收藏了很多藏式法器,這些法器被裝飾得珠光寶氣,每件上都鑲滿了綠松石、紅珊瑚、青金石,象牙等,有些法器的一部分竟然是僧人的腿骨或者頭蓋骨。
沒有被展出的這兩件法器,一件是僧人的腿骨製作而成,外表鑲嵌著各種寶石與黃金,而另一件法器是完整的女性頭蓋骨裝飾而成,狀如骷髏,看起來毛骨悚然。
■主人
陳達冰(南非鑽石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鑽石藝術博物館館長)
博物館將成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
現任南非鑽石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僑聯青年委員的陳達冰,約起來非常難。因為常年在非洲、中國兩邊跑,他一年只有兩三個月留在武漢。
陳達冰初次踏上非洲大陸可以說是個偶然。1989年,26歲的陳達冰從湖北一家外貿企業辭職經商。後來,偶然一次機會,他來到非洲國家塞席爾,又從塞席爾到肯亞,最終到達南非最大城市約翰尼斯堡。
非洲大陸的原野俘獲了他。但當時南非社會還非常動蕩,帶領黑人反對種族隔離主義的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曼德拉仍被關押在監獄中,非洲黑人與他們的酋長繼續為白人賣命。
1991年,迫於國際壓力,曼德拉被釋放,並很快掌管南非。陳達冰在混亂中看到希望,並開始將國內的地毯、運動鞋、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等銷到南非及尚比亞等周邊國家。後來,隨著南非全面開放,陳達冰從單純貿易商,逐步轉為房地產、礦產資源及金融服務業等領域投資商。不到40歲,陳達冰便成為了億萬富翁。
之後,陳達冰開始依據自己的愛好,購買藝術品,鑽石博物館內(加上庫存)2000多件藝術藏品,幾乎所有都是他親自挑選的。
他曾資助非洲籍藝術家到敦煌莫高窟觀看壁畫,也曾資助中國著名的水彩畫家白統緒到南非去寫生,並在鑽石藝術博物館內為他舉辦了一次畫展。還有阿揚達,他在南非的街頭碰見他,阿揚達正在為一塊麵包拼搏、繪畫,陳達冰被他的畫吸引,並出資資助了他來到武漢鑽石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個人畫展。
這種遠隔兩塊大陸的文化交流,可以讓藝術家們各自在新的空間裡完成一次深度的寫生之旅,並最終用一個展覽為這些最新鮮的情緒找到釋放,按照陳達冰的意願,鑽石藝術博物館的未來也將規劃打造為一個國際文化的交流平臺。
陳達冰也沉迷於西藏文化,館內收藏有大量唐卡與法器就是他十幾年間多次進藏,與牧民、寺廟僧人的接觸獲得。西藏文化對所有人似乎都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而鑽石藝術館的下一個計劃是,將舉辦一場「西藏之夜」的文化交流活動,屆時,館內關於西藏文化的大部分唐卡與法器就會與市民見面。
對於虔誠信教的西藏人,日常放牧生活的四處流浪,「捲起來的佛」對於他們來說攜帶起來更方便,那麼唐卡就不像捲軸畫那麼簡單了,它是西藏人四處放牧時,可供虔誠膜拜的佛像。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