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唐卡你了解多少,1400多年依然鼎盛,如今創作者達20000人

2021-01-16 馬且停

在青海省的東南部,私藏著青海省的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為什麼說是私藏呢?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都少有人知。若不是幾年前偶然的一次機會,在雜誌上看到關於熱貢文化的介紹,我想我可能會錯過一個飽含底蘊的旅行地。

這個旅行地就是同仁縣,是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目前青海唯一的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為何同仁縣能夠脫穎而出,成為青海唯一獲此殊榮的地方呢?我相信其中熱貢文化佔據了大部分的理由。

所謂的熱貢文化就是雪域文化與中原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極其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重要的流派。

如今熱貢文化中又以唐卡最代表,說到唐卡,就不能不說距離縣城7公裡的吾屯村。先不說同仁縣的8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有5位來自於吾屯村,也不說村裡的唐卡高手年入百萬,單從村裡的普及程度就足以讓你驚嘆不已。據了解如今吾屯地區唐卡藝人從原先的300多人發展到如今已有20000多人,幾乎村裡98%的家庭都靠繪製唐卡,越來越多的人依靠唐卡實現了脫貧致富。

很榮幸參與到青海省網信辦舉辦的「壯麗70年,點讚新青海」活動中,再一次前往吾屯村見識唐卡文化。近距離接觸到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從他們口中了解關於唐卡的製作流程和工藝。

唐卡雖然是繪畫藝術,但相比其他的品類講究更多,在製作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許多禁忌和儀式。在開工之前,畫師需要先清潔雙手和面部,在佛龕前電燈泡,在院子裡煨桑並禱告,整個流程結束之後才可以開始一天的創作。收工之前,還需要再一次的念經和禱告。如果繪畫的主體是本尊神和護法神,那麼規矩會更講究,繪畫期間不能喝酒吸菸,也不能吃蔥蒜,更不能親近女色。

唐卡畫師一般都是幼年開始學習,最佳時期學期期為10歲左右,在此後的10多年期間,由於體力好,視力好,更能出精品,而一般到了40歲之後,隨著身體機能的降低,大部分人就很難繪製出精細的唐卡。

吾屯村唐卡在製作中也需要遵循嚴格的工序,一般來說需要經歷6個步驟。

第一步為製作畫布:繪製唐卡之前首先要根據畫面大小選擇合適尺寸的畫布,將畫布的四邊縫在細木畫框上,將畫布繃緊,在用屆時的繩子將細木畫框牢牢地綁在大畫架上。

第二步為磨布:將畫布固定好之後,就要在畫布上塗上一層薄薄的膠水,然後晾乾。

第三步為構圖繪底稿:磨布完成後需要定位線,比如邊線、中心垂直線、兩條對角線等,以及用勾勒出草圖。

第四步為上色:在繪製完底稿後,就需要對其進行上色,不同的唐卡就需要進行不同的上色處理。唐卡主要分為彩唐,金唐,朱紅唐以及黑唐卡。比如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紅唐的背景則全部選用硃砂色,黑唐則是全黑色。除此之外,在人物,花魚鳥獸等會用到綠松石,青金石,珍珠,珊瑚,瑪瑙等。

第五步為開眼:在唐卡中把佛像的身體、衣服,裝飾風景全部完成後,最後就是刻畫臉部,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開眼」。這個步驟可謂是唐卡繪畫中的點睛之筆,非常考究畫師的技藝。

第六步為開光供奉:當開眼之後唐卡還需要進行一個重要的步驟,也就是開光供養。

工藝複雜的一幅唐卡製作過程短則數月,長則十餘年。在每一個步驟中唐卡畫師都嚴格遵守準則,因此衣服唐卡的完成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如今像這位工藝美術大師一樣的唐卡藝人在吾屯村比比皆是,成為熱貢藝術的核心區域,可謂是「家家有畫室,人人是畫師」。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來到同仁縣的吾屯村,但是再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依然會被這裡神秘的文化以及越來越發展的城市面貌而感動,這些唐卡藝人用他們的雙手繪出了一幅脫貧致富的壯美畫卷。

相關焦點

  • 藏族舞劇《唐卡》的一個啟示
    看了藏族舞劇《唐卡》,覺得它還真能抖一抖咱們青海演藝的精、氣、神!不過,我這篇文字想特別一說的是這部舞劇帶給青海演藝界的一個意義深遠的啟示,那就是:這是一部把宗教文化轉化為公共文化共享資源的一個典範。
  • 一位加拿大女畫家的唐卡奇緣
    克裡斯蒂說,這幅唐卡中的漢族人拿著白色哈達,藏族人手持黃色哈達,而蒙古族人捧著藍色哈達,一起獻給佛陀,「這是很久以前我聽到的一個故事。」   性情恬淡的克裡斯蒂現在有一個好聽的藏語名字——單增卓瑪,意為佛教後繼者,渡過苦海彼岸的人。   克裡斯蒂出生在加拿大一個藝術世家,17歲時她便離開加拿大獨自開始了環遊世界的旅途。
  • 唐卡的功效與作用還有禁忌
    唐卡是一種具有宗教、文化、歷史內涵的獨特藝術形式,是藏地人民智慧的結晶,他的收藏和投資也在逐漸升溫。在國內市場上我們能見到的最多的就是來自青海、西藏等地的國內唐卡和尼泊爾唐卡。經常師兄說請貴了,值多少錢,怎麼請,怎麼懸掛,怎麼裝裱擺放,為了讓大家真正認識唐卡,我決定跟大家一起溝通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唐卡。我家無論在尼泊爾還是國內藏區熱貢都是有門店的,作品種類繁多,在全國多省有畫室,弘揚唐卡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唐卡,愛上唐卡。致力於推廣唐卡文化藝術,只為了讓每一幅唐卡都找到有緣人。
  • 筆尖下的信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鬥尕的唐卡人生
    1981年,其中的100多幅唐卡精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巡迴展覽,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讚譽,同時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吾屯唐卡被人們譽為「青海高原上的一朵奇葩」「中國民族藝術寶庫中一顆瑰麗的明珠」。
  • 釋迦牟尼唐卡賞析
    唐卡源於佛教壁畫,西藏的繪畫藝術隨著西藏吐蕃王朝崛起,繪製了大量的精美的壁畫,這為唐卡技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考證,唐卡是有由吐蕃的旗幡演變而來。現在保存下來的唐卡多為明清時期的唐卡,由於紙張,絲綢不易保存,所以現在留下的早期唐卡極為少見。清朝時,為修建布達拉宮選拔了優秀的畫師繪製壁畫,隨後佛教寺院成立了專門的畫院,18-19世紀,唐卡繪畫達到一個高峰期。
  • 家中為什麼不適合掛唐卡 家中唐卡裝飾的注意事項
    唐卡是一種線條複雜、色彩豐富、帶著濃鬱宗教特色的捲軸繪畫,大多數唐卡表現的是藏傳佛教的主題,也有很少一部分表現其他題材、服務與其他內容。有人問家中為什麼不適合掛唐卡?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我們下面就來看一看家中唐卡裝飾的注意事項。大家如果請到了唐卡,那麼一定要按照懸掛唐卡的要求來做。
  • 手繪唐卡是什麼?怎麼擺放?需要注意哪些
    01為什麼唐卡這麼受青睞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底蘊,可以說,一張唐卡就是一段歷史。唐卡的繪製過程極其繁複,其中包括卜擇吉日,誦經備料——繃制畫布----打磨畫布——繪製底稿——暈染色彩——描金線——開臉等。
  • 精美唐卡綠度母,戰國瑪瑙顏值高
    神秘的唐卡,美麗的瑪瑙環,升值潛力巨大的高古瓷器,價格超低的沉香木手串,總有一款適合你,快來看看吧!    【特別推薦】精緻的綠度母唐卡    唐卡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繪畫藝術形式,用料考究,製作精細,採用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經久不褪,鮮豔明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綠度母是唐卡中常見的題材之一。
  • 揭秘唐卡背後的秘密與禁忌—— 你為什麼需要恭請佛像唐卡?
    最開始知道西藏還是小學課本上的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和親歷史,聽聞過神秘的布達拉宮和青藏高原,知道一般人去會有高原反應,除此之外一無所知,更別說探索了。但隨著時間的閱歷和發達的通訊和網絡,西藏的神秘越來越吸引人去探索,除了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雅魯藏布江,林芝桃花節等絕美壯闊的自然風光,還有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等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
  • 藏毯展闖出一條青海成功之路
    九屆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打響了青海藏毯的品牌,生產銷售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條初步形成,2012年我省藏毯、絨紡產業產值達40億元,出口達1.3億美元。其中,地毯出口由2004年的1824萬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4835萬美元,年均遞增13%。十年後的今天,青海藏毯國際展,已成為向世界展示青海形象、樹立中國藏毯國際地位的重要平臺。
  • 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以唐卡藝術助力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桑傑本先生從上跟隨曼唐派熱貢唐卡名師學習唐卡繪製學習,出師以來在青海塔爾寺、隆務寺繪製唐卡期間,尤其得到臨摹學習經典畫作、高僧大德及名家大師悉心指導的機遇而使其技藝日臻成熟。一般人以為歷史上繪製唐卡似乎都是工匠所為,實際上工匠只能承襲他人的形制,沒有從內心理解其中的含義與精神。那些繪製唐卡的高僧大德不僅僅是能工巧匠,而是把唐卡做為修行的過程,首先要具有對佛教的虔誠之心,這往往使他們在繪製過程中極盡精微,表現出一種平心靜氣、心無旁騖,淡定從容的心態,即便是那些傳承唐卡藝術的工匠,也仍然是一些虔誠的佛教徒。桑傑本正是繼承了這種唐卡藝術的優良傳統。
  • 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在都江堰 昆蟲標本達20000件
    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在都江堰 昆蟲標本達20000件 你可以看到數以萬計的蝴蝶、蜻蜓、甲蟲、螳螂、蟬、蜘蛛等昆蟲標本,蝴蝶中不僅有像枯葉的、像貓頭鷹的,還有像人臉的。世界最長、最重、最大、最漂亮的蟲子們也都在這裡「聚會」。這個位於都江堰的博物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昆蟲博物館。  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展廳有4000平方米,展出近20000件昆蟲標本,涉及昆蟲種類6000多種,來自40多個國家。
  • 藏族「阿爸」拉孟的無言大愛 20餘年免費培養千餘名唐卡繪畫傳承人
    在四川省第一屆文明家庭候選家庭中有這樣一個人物——20年來,他,免費收留、培養各族唐卡繪畫傳承人1400餘名,其中大多數為無經濟來源的貧困生,由他自己承擔所有貧困生的衣、食、住、行、醫療。這1400多名唐卡繪畫傳承人親暱地稱呼他為「阿爸」,如今留在他身邊學習的還有40多個。
  • 有禮有節丨能拍出3.48億港元的唐卡,究竟是何方神聖?
    懸掛在熱貢寺廟裡最古老的唐卡,如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這三百年裡,它受香火供奉,飽經歲月洗禮,色彩卻鮮豔如初。對於嘔心瀝血創作這副唐卡的畫師來說,這是他的一場修行,筆尖上的修行。因此每一筆都那麼決絕、永恆,且價值連城。唐卡工藝——四歲學藝,三十學成---描摹神靈的模樣,有著嚴格而複雜的標準,與異常繁複的工序。
  • 鐵人王進喜是青海樂都人?
    1962年,王進業回到了故鄉泉溝村,此後幾年,王進業和王進喜之間依然有書信往來。王進喜還隨信寄來過兩雙鞋子,一雙氈靴,一雙翻毛皮靴。王進業健在時,鞋子和書信一直都有保存。可是多年前,因為泉溝村的自然條件差,很多村民搬遷到了格爾木。「東西原本在弟弟家中,後來弟弟家搬遷到格爾木,書信和氈靴都遺失了。如今只保存一雙王進喜送給父親的翻毛皮靴。」
  • 上行道帶你欣賞手繪唐卡九宮八卦圖
    去藏區旅遊,會看到很多的小牌子,做成鑰匙扣,掛件,闢邪護身,幾乎人手一個。這個牌子就是鼎鼎有名的九宮八卦牌。上行道玉兒給您講解九宮八卦牌是由十二生肖(十二地支)八卦、九宮共同組成。小小的一個圖案包含的知識非常之深奧複雜,既有奇門遁甲又有八卦在裡面,它就是一個立體的宇宙時空的模型。
  • 唐卡是「捲起來的佛」
    吊燈的中間是手牽著手的喬治亞人,它們投射著藍色的光芒,幸福快樂地圍繞著吊燈在歌唱。大幅的唐卡,需要幾位畫匠用一生去繪製對於這座佔地1500平方米的藝術博物館來說,最吸引我的不是樓上那個號稱國內最大的坦尚尼亞「藍寶石王」,而是陳列在一樓佔地面積很小的唐卡間。這裡收藏著10多張唐卡,是在武漢可以一窺西藏佛教、生活藝術的少有之地。尤其是那兩張人皮唐卡,有點讓人不寒而慄。
  • 從藝術角度解讀唐卡的奧秘|十四幅《度母》唐卡真跡,傳世之作!
    綠度母 GREEN TARA此幅唐卡表現的就是綠度母。唐卡整體藍底作襯,正圓背光。主尊臉型圓潤,身青綠色,一面二臂,單層多葉花冠開於頭上,與頭上串珠花飾連成一體,髮結盤於頭側,發綹曲動垂肩,五官微偏於右,身著纓絡。
  • 拉薩:這裡吃飯用木碗,有神奇的唐卡,而且現在逛布達拉宮還免費
    一路行走一路欣賞我們祖國的每一個城市,每一座村莊,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的祖國還有這麼多美麗的風景,這麼多有意思的人以及這麼多感人的故事。一副很看上去很簡單的唐卡製作下來的話可能就要花費半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也正是因為對於唐卡的製作要求這樣嚴格,所以這裡的唐卡才會這樣出名。如果你想知道這套唐卡到底有多嚴格,那麼小蕊就和您說說它的製作原料吧。單單用來描繪唐卡上圖案的顏料就一定要選用大紅花或者是藍靛之類的植物,不能夠使用普通的顏料。而且在唐卡上還用了很多的金銀以及寶石等作為點綴。
  • 哪位師兄有這幅綠度母唐卡的大圖麼?
    (嘎瑪噶赤畫派《綠度母》唐卡,製圖@鄭某某/西藏百科堂)▽說明:唐卡《綠度母》是一幅西藏嘎瑪噶赤畫派的經典作品,作者:扎西格桑,尺寸:60×80釐米;作品完成於2016年09月,整體構圖偏左,自上而下依次分別為:頂嚴阿彌陀佛、主尊綠度母、凡界海水中則為供養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