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的東南部,私藏著青海省的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為什麼說是私藏呢?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都少有人知。若不是幾年前偶然的一次機會,在雜誌上看到關於熱貢文化的介紹,我想我可能會錯過一個飽含底蘊的旅行地。
這個旅行地就是同仁縣,是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目前青海唯一的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為何同仁縣能夠脫穎而出,成為青海唯一獲此殊榮的地方呢?我相信其中熱貢文化佔據了大部分的理由。
所謂的熱貢文化就是雪域文化與中原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極其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重要的流派。
如今熱貢文化中又以唐卡最代表,說到唐卡,就不能不說距離縣城7公裡的吾屯村。先不說同仁縣的8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有5位來自於吾屯村,也不說村裡的唐卡高手年入百萬,單從村裡的普及程度就足以讓你驚嘆不已。據了解如今吾屯地區唐卡藝人從原先的300多人發展到如今已有20000多人,幾乎村裡98%的家庭都靠繪製唐卡,越來越多的人依靠唐卡實現了脫貧致富。
很榮幸參與到青海省網信辦舉辦的「壯麗70年,點讚新青海」活動中,再一次前往吾屯村見識唐卡文化。近距離接觸到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從他們口中了解關於唐卡的製作流程和工藝。
唐卡雖然是繪畫藝術,但相比其他的品類講究更多,在製作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許多禁忌和儀式。在開工之前,畫師需要先清潔雙手和面部,在佛龕前電燈泡,在院子裡煨桑並禱告,整個流程結束之後才可以開始一天的創作。收工之前,還需要再一次的念經和禱告。如果繪畫的主體是本尊神和護法神,那麼規矩會更講究,繪畫期間不能喝酒吸菸,也不能吃蔥蒜,更不能親近女色。
唐卡畫師一般都是幼年開始學習,最佳時期學期期為10歲左右,在此後的10多年期間,由於體力好,視力好,更能出精品,而一般到了40歲之後,隨著身體機能的降低,大部分人就很難繪製出精細的唐卡。
吾屯村唐卡在製作中也需要遵循嚴格的工序,一般來說需要經歷6個步驟。
第一步為製作畫布:繪製唐卡之前首先要根據畫面大小選擇合適尺寸的畫布,將畫布的四邊縫在細木畫框上,將畫布繃緊,在用屆時的繩子將細木畫框牢牢地綁在大畫架上。
第二步為磨布:將畫布固定好之後,就要在畫布上塗上一層薄薄的膠水,然後晾乾。
第三步為構圖繪底稿:磨布完成後需要定位線,比如邊線、中心垂直線、兩條對角線等,以及用勾勒出草圖。
第四步為上色:在繪製完底稿後,就需要對其進行上色,不同的唐卡就需要進行不同的上色處理。唐卡主要分為彩唐,金唐,朱紅唐以及黑唐卡。比如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紅唐的背景則全部選用硃砂色,黑唐則是全黑色。除此之外,在人物,花魚鳥獸等會用到綠松石,青金石,珍珠,珊瑚,瑪瑙等。
第五步為開眼:在唐卡中把佛像的身體、衣服,裝飾風景全部完成後,最後就是刻畫臉部,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開眼」。這個步驟可謂是唐卡繪畫中的點睛之筆,非常考究畫師的技藝。
第六步為開光供奉:當開眼之後唐卡還需要進行一個重要的步驟,也就是開光供養。
工藝複雜的一幅唐卡製作過程短則數月,長則十餘年。在每一個步驟中唐卡畫師都嚴格遵守準則,因此衣服唐卡的完成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如今像這位工藝美術大師一樣的唐卡藝人在吾屯村比比皆是,成為熱貢藝術的核心區域,可謂是「家家有畫室,人人是畫師」。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來到同仁縣的吾屯村,但是再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依然會被這裡神秘的文化以及越來越發展的城市面貌而感動,這些唐卡藝人用他們的雙手繪出了一幅脫貧致富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