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拉薩5月20日電 題:西藏三代人玩具的「變」與「不變」
新華社記者 白少波
5歲的聃增蔣邊把一塊塊積木壘成一座城堡時,他想像不到30多年前爸爸在童年時玩什麼,更想像不到60多年前爺爺奶奶的童年是怎麼度過的。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1951年5月23日「十七條協議」籤訂,西藏獲得和平解放,以此為分水嶺,西藏人民在65年間先後經歷了民主改革、自治區成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歷史階段,西藏人民的物質、精神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聃增蔣邊一家三代人手中的玩具,是西藏這65年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現在小孩的玩具太豐富了。」出生於1978年的嘉措看著兒子滿屋子的玩具,不無感嘆地說。嘉措記憶裡,小時候很多玩具都是他自己做的。「拿一根長木條,釘上一根短點的,就當槍玩。」
「那時候即使有錢,也買不到什麼玩具。」二十世紀80年代的西藏雖然市場經濟開始興起,但是商品種類依然貧乏,直至90年代初兒童玩具才大量出現在拉薩的大街小巷。
「做個簡單的弓箭,幾個小孩分成兩組,玩打仗遊戲。」嘉措一邊說一邊比劃出弓箭的樣子,「除了這些之外,再就是去收集糖紙、煙紙和火柴盒」。
嘉措自製玩具的「手藝」,都是來自父母和舅舅的傳授。嘉措說,舅舅土登今年已經快70歲了,自己小時候的玩具很多也是舅舅小時候玩過的。
土登老人小時候冬天會玩一種叫「阿居」的玩具,就是牛、羊腿部關節上的一塊骨頭,牛的比較大,羊的比較小,玩的時候把羊骨頭在牆上排一排,用牛骨頭投羊骨頭。嘉措說:「這些玩具,我小時候也都玩過」。
風箏在藏語中被稱為「甲比」,意為「會飛的紙鳥」,主要流行於拉薩、日喀則等地。每年初秋,拉薩河畔人山人海,抬眼望去,漫天的風箏翱翔在碧空。嘉措的母親年輕時在化工廠上班,心靈手巧,嘉措小時候的風箏都是她做的。
嘉措說,那時候風箏都是紙的,拿出去玩不到半個小時就爛掉了,然後哭哭啼啼地回家讓媽媽再糊紙。有一年媽媽給他做了一個塑料的風箏,既不會因為風吹就破,而且被雨淋後還可以繼續玩。
2006年拉薩傳統鬥風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嘉措看到小時候最愛玩的風箏,原來還是國家保護的民族文化,便開始收藏風箏。在他的老宅裡,繪有各種花紋的風箏裝滿了一個大紙箱子,做風箏線軸的木棍整整裝了兩袋子,「等把房子裝修了,我會把所有風箏都掛在牆上」。
而聃增蔣邊和上兩代人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熱播動畫片角色玩具能夠第一時間在拉薩各大商場銷售,更多的家長會選擇網上購物、「海淘」等便捷渠道。
嘉措說,生活水平高了,每個人都有手機,小孩也在玩平板電腦,「他們的玩具都是高科技的了」。
嘉措再也不用像媽媽當年一樣,擔心兒子沒有玩具玩了。他現在更加注重兒子玩具的品質,在選購玩具上頗費心思:「是不是正規廠家生產的、材料是否安全、是否適合這個年齡段……」
「要讓孩子在玩中成長。」風箏,是從父母手中傳到嘉措這一代的玩具,他也開始傳給兒子。去年,放風箏季到來後,嘉措就帶著兒子去河邊放風箏,小傢伙放線收線也很熟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