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Host & Microbe:皮膚中的特殊真菌或會加重炎性腸病患者的...

2020-12-01 生物谷

2019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Cedars-Sinai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類機體毛囊中發現的一種常見真菌同樣也存在於腸道中,而且在具有特殊遺傳組成的患者中,這種真菌會加重患者的腸道疾病,比如炎性腸病(IBS)。

圖片來源:Limon et al.

馬拉色菌(Malassezia yeasts)主要存在於油性皮膚和頭皮毛囊中,其與多種皮膚狀況存在一定關聯,比如頭皮屑等,然而這些真菌也會進入到腸道中,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中的分子機制。研究者David Underhill說道,我們驚訝地發現,限制馬拉色菌(Malassezia restricta)在克羅恩病患者的腸道組織中比健康人更加常見,馬拉色菌的存在與一種基因的常見突變直接相關,而該基因對真菌的免疫力非常重要,這種遺傳特性在克羅恩病患者體內要比健康人群更加常見。

IBS患者的主要特徵為機體對腸道微生物組免疫反應的改變,由於目前大量微生物組研究都針對細菌,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卻發現,真菌或許在人類腸道疾病發生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諸如限制馬拉色菌等腸道真菌的改變或許會加重克羅恩病患者的疾病症狀。最初研究人員發現,真菌存在於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組中,機體抵禦這些真菌的免疫力或能幫助控制基於腸道的炎症反應;在小鼠機體中,限制馬拉色菌的存在或許就會加重結腸炎患者的症狀。

通過對健康人群和克羅恩病患者腸道粘液中的真菌進行分析,研究者發現,克羅恩病患者體內中多種粘液相關的真菌豐度異常高,尤其是,限制馬拉色菌在攜帶IBD CARD9風險基因突變的克羅恩病患者體內會明顯升高,這種遺傳改變會增強人類免疫細胞泵出炎性因子用以抵禦限制馬拉色菌。

研究者表示,目前研究數據並未表明,腸道中存在馬拉色菌是一件壞事;在某些健康人群和小鼠機體中,馬拉色菌似乎並不會誘發疾病;然而在某些腸道炎症中,馬拉色菌或許會加劇患者的病情;後期研究人員還將繼續深入研究來闡明從克羅恩病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剔除這種真菌是否能夠有效減緩患者的疾病症狀。(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Jose J.Limon,Jie Tang,Dalin Li, et al. Malassezia Is Associated with Crohn's Disease and Exacerbates Colitis in Mouse Models,Cell Host & Microbe(2019),DOI: 10.1016/j.chom.2019.01.007

相關焦點

  • 皮膚真菌或與克羅恩病有關
    最近,一項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的研究表明,人類毛囊中的一種常見真菌也存在於腸道中,對於攜帶某些特定基因突變的腸道疾病患者來說,該真菌可能會使患者的炎症性腸病
  • 炎性腸病元兇藏在基因組裡
    炎性腸病「元兇」藏在基因組裡 炎性腸道疾病又稱炎性腸病。它有別於普通腸炎,是一種目前無法治癒、可能危及生命的消化道疾病,其主要表現為非感染性的自發性炎症。莫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的最新研究為炎性腸道疾病的成因提出了一個新的機制,為靶向治療炎性腸道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最小患者有出生20天的嬰兒 病因尚不完全明確 炎性腸道疾病就是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於結腸和迴腸末端。臨床上,患者會表現出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有時會有血便的現象。
  • 《炎症性腸病腸外表現的歐洲循證共識》的解讀
    (UC)和克羅恩病(CD),其病變不僅累及消化道,還可能累及骨關節、眼、皮膚、肝臟等多種腸外組織,從而引起多種腸外表現,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且隨著IBD及已有腸外表現的病程進展,發生其他腸外表現的機率可能還會增加。與UC患者相比,腸外表現在CD患者中更常見(特別是結腸CD患者)。腸外表現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有些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或靜脈血栓栓塞(VTE)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腸外表現的早期識別非常重要。
  • ——炎症性腸病患者的飲食...
    門診中,經常有患者會問:「醫生,我這病還可以吃些什麼啊?」目前研究發現,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中,腸道上皮屏障的破壞、腸道免疫功能紊亂和微生物組成的改變等均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而食物成分與這些因素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簡單的說:吃什麼直接會對我們的腸道產生影響,從而加重或緩解炎症的發生發展,由此可知,「吃」對於炎症性腸病患者來說是一件尤為講究的事情。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早髮型炎症性腸病指的是診斷時年齡<5歲,而其中一種特殊類型叫極早發炎症性腸病,指的是炎症性腸病發病時年齡<2歲的特殊人群;遲發性炎症性腸病和成人型炎症性腸病臨床特徵有比較相似的地方,但是早髮型炎症性腸病會隨著發展,然後有個動態變化的一個過程,其疾病特徵和腸道侵犯的部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早髮型炎症性腸病和遲髮型炎症性腸病以及成人型炎症性腸病有著很大的一個差異
  • 炎症性腸病有幾種疾病?治療原則是什麼?從根源上了解更容易!
    導語:炎症性腸病是指到現在為止還不知道病因的炎症性腸病,多認為這種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及抗生素、益生菌治療有一定效果。認為這種病發病很可能與細胞免疫異常有關係,有科學證明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細胞免疫異常、變態反應等等,但至今沒有找出致病的細菌、病毒或者真菌。
  • Cell:慢性瘙癢症患者的福音!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根治性療法!
    2017年9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長期以來引發慢性瘙癢的原因一直是一個謎題,同時慢性瘙癢患者時常會有衝動去抓撓患處;如今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免疫信號分子,這種分子對於激活皮膚中的神經元來引發慢性瘙癢非常關鍵,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
  • 吳開春教授:細化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主要累及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其中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目前IBD已成為全球性疾病,我國現有的流行病學資料統計數據顯示,IBD患病率、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IBD在我國已經不屬於罕見病了,而且有可能成為本世紀的一個大病,許多省份均將IBD納入門診慢性疾病管理。
  • 炎症性腸病發病率近年來不斷上升
    2020-05-20 12:49圖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項針對炎症性腸病(IBD)的研究數據顯示,近五成患者表示疾病嚴重影響了其工作能力和活動能力。專家指出,隨著IBD發病率近年來呈不斷上升趨勢,臨床醫生應該加強對疾病治療方法的認識,除關注臨床症狀緩解外,應同時關注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心理健康等問題。據介紹,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不清、根治困難、反覆發作的消化系統慢性病,且伴有多種併發症。
  • 中國「炎症性腸病」發病率2025年預計達到150萬 專家呼籲:關注患者...
    來源:中國網財經中國網財經5月18日訊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不清、根治困難、反覆發作的消化系統慢性病,且伴有多種併發症。日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陳旻湖教授、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吳開春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呼籲,臨床醫生需關注炎症性腸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據陳旻湖教授介紹,中國IBD發病率近年來增加顯著,預計2025年將達到150萬,且發病人群偏年輕化。
  • 2017年我國炎症性腸病(IBD)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2017年我國炎症性腸病(IBD)行業市場規模預測2017/12/25 13:24:1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炎症性腸病(IBD)藥品市場巨大,根據《炎症性腸病(IBD):世界治療藥產業與市場調查報告2017-2027》,2016年炎症性腸病
  • ​皮膚粗糙、腹痛腹瀉、重度貧血……這個病就能解釋了?| 大內...
    圖:左,患者口服小腸造影結果;中,患者結腸鏡結果;右,患者腸壁病理結果這些消化道評估檢查未發現疾病特異性改變,不支持炎症性腸病。該患者胃腸道症狀嚴重,故先從30mg開始,後加量至60mg。治療後該患者皮膚症狀好轉,關節痛減輕,腹痛減少,便次減少。但是該患者仍間斷出現便血、水腫,期間嘗試經典炎症性腸病的治療,如糖皮質激素、美沙拉嗪、沙利度胺,但效果不佳,仍需間斷輸血、輸白蛋白支持。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炎症性腸病新藥中國上市,為百萬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_炎症性腸病...
    【製藥網 行業動態】11月22日,武田中國宣布,旗下全新機制人源化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安吉優(注射用維得利珠單抗)中國上市,適用於對傳統治療或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抑制劑應答不充分、失應答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成人患者。
  • 炎症性腸病多發於中青年,專家呼籲關注患者生活質量
    工人日報客戶端5月19日電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陳旻湖教授和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吳開春教授呼籲,隨著炎症性腸病(IBD)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臨床醫生應該加強對疾病治療方法的認識,不僅僅局限於臨床治療,更應關注患者生活質量的需求
  • 炎症性腸病是什麼病?除了腸道症狀,還要警惕這7大腸外症狀
    炎症性腸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患者除了腹痛腹瀉以及粘液膿血便等腸道表現,還會出現一些腸外表現,主要影響皮膚、骨骼、肌肉、口腔、肝膽以及血液等多種系統,會給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當出現腸外表現時應該及時治療。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王化虹教授緩緩地說,「幸好,在第5個寶寶出生後,醫生診斷出患有炎症性腸病,及時治療後患者病情穩定,現在已經4歲了。」為了迎接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5月17日下午,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舉辦的「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正式啟動。
  • 久咳不愈,反覆發熱,這個病常常被誤診!醫生總結的經驗教訓值得分享!
    肺隱球菌病是一種罕見的肺部機會性真菌感染,多發生於免疫抑制的患者,起病隱匿,臨床症狀無特異性,胸部影像學表現多樣,故常被誤診為細菌性肺炎、肺結核、肺癌等疾病。 雙肺間質瀰漫性病變也是呼吸系統疾病常見的影像學特徵,其病因和誘因多種多樣,最常繼發於自身免疫性疾病。
  • 糞便鈣衛蛋白使用指南(上)_炎症性腸病_糞便鈣衛蛋白_醫脈通
    就炎症性腸病(IBD)而言,IBD與功能性腸病的鑑別,以及IBD患者的疾病活動度的確定是疾病診斷和管理的基石。目前臨床上有哪些相應指標,這些指標有何優劣?糞便鈣衛蛋白有何獨特性?《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曾發表過一項研究,將臨床中常用的反應炎症程度的CRP與糞鈣蛋白在IBD患者的檢測中相對比,結果發現在IBD患者的活動期,CRP和鈣衛蛋白均隨著疾病的進展而升高;但是在患者使用了激素等藥物治療後,CRP出現了下降,與內鏡下表現及臨床表現並不一致。
  • 消化內科專家王玉芬教授科普:什麼原因引起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概述 術於炎症性腸病(IBD)描述了一組腸道發炎的疾病。人們通常認為它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可能不是由於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本身引起的。相反,這是免疫系統攻擊腸道中無害的病毒,細菌或食物,導致發炎導致腸損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