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5月19日電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陳旻湖教授和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吳開春教授呼籲,隨著炎症性腸病(IBD)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臨床醫生應該加強對疾病治療方法的認識,不僅僅局限於臨床治療,更應關注患者生活質量的需求。
研究數據顯示,在IBD活動期中,53%患者提出生活質量有影響,有47%患者主訴嚴重疲勞,30.3%的患者表示由於住院或頻繁去醫院就診導致沮喪,近50%患者表示疾病嚴重影響了其工作能力和活動能力。同時IBD多發於中青年人群,其中克羅恩病常發生於15至35歲,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年齡集中於30-50歲。本該在學業上奮發圖強、事業上努力打拼的年紀卻要與病魔纏鬥。很大一部分青少年患者因病喪失工作、學習和社交時間,生活水平和經濟狀況均受到很大影響。
陳旻湖教授表示:「中國IBD發病率近年來增加顯著,預計2025年將達到150萬,且發病人群偏年輕化。疾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生產力和日常生活,擔心IBD反覆發作的恐懼及頻繁如廁的羞愧感不但給他們帶來生理負擔,而且也會極大影響患者的情感和社會功能,易使其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我們應該通過宣傳讓更多IBD患者了解炎症性腸病積極正規治療的重要性;同時臨床醫生診療過程中除關注臨床症狀緩解外,應該同時關注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心理健康。」
「臨床上需綜合分析患者需求及身體條件,做到個體化藥物治療、設置個體化治療目標並緊密控制。」陳旻湖教授提出:「近年來,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在IBD治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白細胞介素在治療IBD疾病中的優勢逐步被認知,將為IBD患者的治療提供新的選擇。」
據悉,今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和愛在延長炎症性腸病基金會(CCCF)將圍繞5·19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共同發起「炎症性腸病認知月」系列活動。極具挑戰的一日流質飲食體驗和患教活動將進一步加深公眾疾病認知。5月18日晚,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與CCCF點亮西安地標建築,共同呼籲更多專業醫生和社會力量關注患者生活質量,協力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治療方案和回歸生活的希望,讓愛常在,讓生活的美好期待常在。(工人日報記者 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