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晨赫)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日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陳旻湖和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吳開春在「愛·常在 不負美好期待」訪談活動上,呼籲臨床醫生聚焦炎症性腸病(以下簡稱IBD)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據了解,IBD是一種病因不清、根治困難、反覆發作的消化系統慢性病,且伴有多種併發症,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嚴重的負擔。2017年的一組研究數據顯示,IBD多發於中青年人群,其中克羅恩病常發生於15~35歲,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年齡集中於30~50歲。在IBD活動期中,53%的患者提出生活質量有影響,有47%患者主訴嚴重疲勞,30.3%的患者表示由於住院或頻繁去醫院就診導致沮喪,近50%患者表示疾病嚴重影響了其工作能力和活動能力。
吳開春指出,隨著IBD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臨床醫生應該加強對疾病治療方法的認識,不僅僅局限於臨床治療,更應關注患者多方面的需求。
旻湖表示:「中國IBD發病率近年來增加顯著,預計2025年將達到150萬,且發病人群偏年輕化。疾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生產力和日常生活,擔心IBD反覆發作的恐懼及頻繁如廁的羞愧感不但給他們帶來生理負擔,而且也會極大影響患者的情感和社會功能,易使其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我們應該通過積極的宣傳讓更多IBD患者了解炎症性腸病積極正規治療的重要性;同時,臨床醫生診療過程中除關注臨床症狀緩解外,還應該關注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和心理健康。」
陳旻湖特別強調,目前,國內新冠疫情防控形勢向好,醫院也有安全的防控措施,如果IBD患者病情加重或者突然又出現腹痛、便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據了解,今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和愛在延長炎症性腸病基金會(CCCF)將圍繞519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共同發起「炎症性腸病認知月」系列活動。此次活動由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支持舉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