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袋貂容易遭到槍殺,對其他3種,棲息地破壞是主要的威脅

2020-08-28 王小姐漫筆集

雌性在1歲大的時候開始繁殖,懷孕期為16~18天,每胎產下1~2隻幼崽,以後每年都會繁殖。在澳大利亞溫帶和亞熱帶的種群裡,90%的雌性在秋季3~5繁殖,但是有最高可達50%的雌性可能在春天繁殖(9~11月)。在季節性比較弱的熱帶雨林裡,繁殖似乎是持續的,沒有出生的季節性高峰。每次每胎只產下1隻幼崽,雌性的平均生育率是每年1.4隻。種群密度在各個棲息地不同,從開闊森林與林地的每平方千米40隻到鄉村花園的每平方千米140隻,再到開闊森林內的每平方千米210隻。

與其更加穩定的棲息地相聯繫,山狐袋貂有一個不同的社會策略。雄性與雌性似乎建立了長期的配對關係,遠非獨居。對山狐袋貂而言,幼崽在斷奶前的死亡率是最高的(56%),但每年仍有大約80%的個體在獨立之後存活下來。雌性在2~3歲的時候開始繁殖,在每年的秋季最多只產下1崽,而每年所生產的幼崽平均個數低到0.73隻。幼崽在8個月大時斷奶——與狐袋貂的6個月不同——並在18~36個月(狐袋貂是7~8個月)時分散開去。種群密度是每平方千米40~180隻)。

鱗尾袋貂每胎只生1隻幼崽,其社會策略與狐袋貂的相接近。我們對袋貂屬的配對關係知之甚少,但是對裸耳袋貂而言,雄性會追隨有優先交配權的雌性,嘗試著用力嗅雌性的頭、腰部及洩殖腔;雄性可能還會發出柔和而又短促的喀噠聲。就我們所知而言,雌性在發情期間扮演主動積極角色的唯一一種袋貂科動物是花斑袋貂,在長達28天的時間裡,雌性會整晚地叫喚,而這種叫聲可以使雄性興奮起來。


大多數的袋貂屬動物每胎只生1隻幼崽,例外的是南部袋貂與灰袋貂,它們一般每次生2隻幼崽。長期的配對結合關係可能只發生在熊形樹袋貂(它在袋貂科動物中是體型最大、晝間活動性最強的)身上。它們以利用白天睡覺的棲木來清楚地觀察鄰近對手而著名,由此可推斷雄性的花斑袋貂可能通過視力來確定領地。

在山區,山狐袋貂對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斯州的松樹栽培造成了破壞;在昆士蘭州,它們頻繁地對香蕉和山核桃的收成造成影響;在塔斯馬尼亞,據信它們對次生的桉樹林造成了破壞。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狐袋貂可能感染牛型結核病,這個發現導致人們擔心狐袋貂可能對牛造成再傳染。儘管目前已經廣泛建立起了一項耗費巨大的毒殺計劃,感染了病毒的狐袋貂數量還是保持著穩定的增長。


另一方面,狐袋貂長久以來又一直因其優質皮毛而被珍視。其中生活在塔斯馬尼亞的種類具有濃密華麗的皮毛,尤其得到人們的青睞,在1923~1959年間有超過100萬張皮出口。狐袋貂在紐西蘭的出口也增長迅速,但是,在澳大利亞東部,對狐袋貂的最後一個捕獵開放期截止到1963年。在塔斯馬尼亞的農業區域內,狐袋貂仍然是遭受控制的目標。儘管狐袋貂被認為是沒有生存危機的,但有一個令人擔憂的傾向,就是遍及澳大利亞北部和內陸的桉樹林地的許多種群都消失掉了。

袋貂屬動物長久以來一直因其皮毛和肉(在當地市場上進行出售)而為獵人所獵殺,現在有4種袋貂屬動物(其活動範圍與棲息地有限)因過度獵殺或棲息地遭到破壞而處於受威脅的狀態。黑斑袋貂因把身體暴露著在樹枝上睡覺,尤其容易遭到槍殺;對其他3種——泰族袋貂、細毛灰袋貂、寬紋袋貂——而言,棲息地遭到破壞是主要的威脅。其他許多袋貂的生存狀況並不為人知,但是如果沒有保護措施,這些易受影響的大陸種類和大量的島嶼種類的繼續生存將會面臨嚴峻的威脅。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棲息地遭破壞 49個物種被列入瀕危名單
    在這近50種生物中,被列入《環境保護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法案》 (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ct)的物種包括:刷尾草原袋鼠(瀕危),三趾蛇牙蜥蜴(漸危),雨燕鸚鵡(正從瀕危淪為瀕臨滅絕)以及幾種不同類型的蘭花和信天翁。
  • 澳洲袋鼠島上發現呆萌小袋貂,森林大火後它們堅強地活了下來
    據英國LADBible網12月6日報導,澳洲近期,在袋鼠島上發現了一隻小袋貂。這一驚人的發現令研究人員感到震驚,因為他們以為小袋貂的棲息地在今年早些時候,被山林大火摧毀了。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袋鼠島野生動物保護基地」調查了島上的20個棲息地,發現了大量的南部褐背鼠、本地灌木鼠、西部和小矮袋貂、刷尾袋貂和塔瑪爾沙袋鼠。小袋貂是世界上最小的負鼠,主要棲息在塔斯馬尼亞島、南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的部分地區,頭和體長只有5-6.5釐米。
  • 考艾國家公園,中蘇利南自然保護區,面臨著棲息地破壞的威脅
    考艾國家公園,中蘇利南自然保護區,面臨著棲息地破壞的威脅又到了小編每日分享的時刻,今日分享給大家的是兩處即將消逝的景點——考艾國家公園和中蘇利南自然保護區。考艾國家公園與其他野外環境一樣,面臨著來自於人類發展和棲息地破壞的威脅。
  • 沁源華北豹和黃喉貂登上央視《秘境之眼》
    ,從昆蟲到魚類及小型鳥獸都在它的捕食之列,主要以齧齒動物、鳥、鳥卵、昆蟲為主,有時也攻擊鹿科動物。黃喉貂因前胸部具有明顯的黃橙色喉斑而得名,體長56-65釐米,尾長38-43釐米,體重約2-3千克。耳部短而圓,尾毛不蓬鬆。體型柔軟而細長,呈圓筒狀。頭較為尖細,略呈三角形;圓耳朵;腿較短,四肢雖然短小,但卻強健有力,前後肢各有5個趾,趾爪粗壯彎曲而尖利。身體的毛色比較鮮豔,頭及頸背部、身體的後部、四肢及尾巴均為暗棕色至黑色,喉胸部毛色鮮黃,包括腰部呈黃褐色,其上緣還有一條明顯的黑線。
  • 都江堰:黃喉貂、亞洲黑熊、豬獾結伴打卡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小區
    都江堰:黃喉貂、亞洲黑熊、豬獾結伴打卡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小區 新華網 | 2020-06-28 08:58:29 記者從成都都江堰市高原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小區獲悉,近日,該區域紅外線相機監測影像顯示,大熊貓同域保護動物亞洲黑熊、毛冠鹿、斑羚、花面狸、黃喉貂、豹貓、豬獾、紅腹錦雞等陸續在同一區域「打卡」,這標誌著大熊貓棲息地保護模式創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 鼬鼠當選2018瑞士年度動物 環保組織籲保護其棲息地
    瑞士資訊1月4日報導稱,瑞士環保組織「善待自然」(Pro Natura)於當地時間1月3日將這一殊榮歸於短尾黃鼠狼-或被稱為鼬鼠或貂(白鼬)名下。這種身形細長瘦削的哺乳動物,曾經在瑞士屢見不鮮。然而近年來,它們昔日在海拔3000米以下位於低洼地區的棲息地,屢屢飽受威脅。
  • 巨大地毯蟒從樓頂倒吊捕食大袋貂,懸空近一個小時才將它吞入肚中
    普通蟒蛇雖然殺傷力較強,但是並不能夠產生巨大的威脅,但是巨型地毯蟒就不同了,這種巨型地毯蟒不僅體積大的驚人,食量更是普通蟒蛇的數倍。而捕食獵物的速度也非常快,一旦瞄準獵物就不會再給獵物逃脫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捕食過程非常殘暴血腥。
  • 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現狀
    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為寶貴的可持續資源,實施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和建設,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確保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一)我國野生動物資源面臨的威脅     我國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口眾多是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
  • 常見鳥兒也難逃滅絕威脅
    如果告訴你下面這7種鳥兒正遭遇滅絕威脅,你可能會大吃一驚。        這些鳥兒的形象是那麼深入人心,怎麼可能遭到滅絕威脅?但最近國際鳥盟發布的《世界鳥類狀況2018》告訴人們,這確實是事實。        就連曾經被認為是非常普通和廣泛分布的鳥兒,現在也正在走向滅絕——這確實是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而鳥類數量衰減的「元兇」,正是人類。
  • 葡萄上的鏽斑、黑斑、白斑,都是怎麼回事
    我們又是避雨栽培,又是果實套袋的,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葡萄有個好賣相?不過朋友們,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不少人都納悶,這病蟲也控住了,打藥也注意了,但這葡萄上的鏽斑、黑斑、白斑又是怎麼回事?下面我們來分別說明一下。
  • 口鼻容易長黑斑?橘貓又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但看其他毛色的貓咪這種情況很小,難道這是橘貓才會長的東西嗎? 其實貓咪和人類一樣,隨著年紀的增長,身上的斑或痣因為黑色素沉積就慢慢地長出來;而其中,的確是以橘色系的貓咪容易有這樣的情形。
  • 氣候變化嚴重威脅阿德利企鵝棲息地
    攝影:CRISTINAMITTERMEIER,NATIONALGEOGRAPHICCREATIVE真正的南極企鵝僅有兩種,一種是阿德利企鵝,另一種是帝企鵝,整個南極大陸都有它們的身影。然而,美國德拉瓦大學最新一項研究顯示,21世紀罕見的氣候變化會對南極大陸上的不少棲息地構成嚴重威脅。
  • 黑斑蛙、棘胸蛙或被「解禁」!其他蛙類有無希望?
    無獨有偶,近日,湖南省發布了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用途分類指志清單(參考)意見中也表明,黑斑蛙、棘胸蛙列入農業農村部目前向國務院請示有關調整水生動物名錄的建議名單中。與此同時,網上流傳的一些微信聊天截圖,聲稱湖北某些地區黑斑蛙可以繼續養殖、出售。
  • 澳大利亞袋貂佔據總理府 常在民居做窩
    袋貂(資料圖)  常在民居做窩    行事比人大膽以記者在澳大利亞生活多年的經驗來看,袋貂大鬧總理府這種事情,發生在澳大利亞一點不奇怪。  澳大利亞人也未必見過袋貂  袋貂遠沒有袋鼠有名,就是在澳大利亞呆過的人也未必見過這種動物,因為它晝伏夜出,不肯輕易露面。它是澳大利亞眾多有袋類動物中的一種,個頭和貓差不多,小頭銳面,有一條粗大的尾巴。
  • 新疆有3種野生動物,已經滅絕了,都是人類破壞和捕殺闖的禍啊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類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和濫捕亂獵,改變或破壞了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許多野生動物已經滅絕。在全國10種已經滅絕的野生動物中,新疆就佔了3種,那就是新疆虎、普氏野馬、高鼻羚羊!新疆虎,也叫羅布泊虎,被譽為「荒漠之王」。是世界上荒漠地區唯一的虎種。
  • 由於人類的過度獵捕,而導致已經完全滅絕的8種動物
    雖然我們人類是這個地球上的絕對主宰,但是其他動植物的存在,也是有自己獨有的價值,這就是健康的生態系統,如果一旦產生了破壞,將會給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帶來影響,然而我們一小部分人類,卻因為過度的非法盜獵,以及對環境的破壞,而造成的一些動物完全的滅絕,這樣的損失已經無法彌補
  • 人工放歸或有助於恢復歐洲貂種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iit Maran 沿著阿拉貢河上遊,在庇里牛斯山鋸齒狀的山峰和一座水壩之間,保護生物學家Madis Põdra和同事計劃將在不久後把10~12隻被捕獲的歐洲貂釋放到這裡的歐洲貂理想棲息地:一個具有150公裡水道的西班牙原始荒地。 Põdra希望它們能開始形成新的種群,並保護極度瀕危的歐洲貂度過難關。目前,西班牙的歐洲貂不足50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