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在1歲大的時候開始繁殖,懷孕期為16~18天,每胎產下1~2隻幼崽,以後每年都會繁殖。在澳大利亞溫帶和亞熱帶的種群裡,90%的雌性在秋季3~5繁殖,但是有最高可達50%的雌性可能在春天繁殖(9~11月)。在季節性比較弱的熱帶雨林裡,繁殖似乎是持續的,沒有出生的季節性高峰。每次每胎只產下1隻幼崽,雌性的平均生育率是每年1.4隻。種群密度在各個棲息地不同,從開闊森林與林地的每平方千米40隻到鄉村花園的每平方千米140隻,再到開闊森林內的每平方千米210隻。
與其更加穩定的棲息地相聯繫,山狐袋貂有一個不同的社會策略。雄性與雌性似乎建立了長期的配對關係,遠非獨居。對山狐袋貂而言,幼崽在斷奶前的死亡率是最高的(56%),但每年仍有大約80%的個體在獨立之後存活下來。雌性在2~3歲的時候開始繁殖,在每年的秋季最多只產下1崽,而每年所生產的幼崽平均個數低到0.73隻。幼崽在8個月大時斷奶——與狐袋貂的6個月不同——並在18~36個月(狐袋貂是7~8個月)時分散開去。種群密度是每平方千米40~180隻)。
鱗尾袋貂每胎只生1隻幼崽,其社會策略與狐袋貂的相接近。我們對袋貂屬的配對關係知之甚少,但是對裸耳袋貂而言,雄性會追隨有優先交配權的雌性,嘗試著用力嗅雌性的頭、腰部及洩殖腔;雄性可能還會發出柔和而又短促的喀噠聲。就我們所知而言,雌性在發情期間扮演主動積極角色的唯一一種袋貂科動物是花斑袋貂,在長達28天的時間裡,雌性會整晚地叫喚,而這種叫聲可以使雄性興奮起來。
大多數的袋貂屬動物每胎只生1隻幼崽,例外的是南部袋貂與灰袋貂,它們一般每次生2隻幼崽。長期的配對結合關係可能只發生在熊形樹袋貂(它在袋貂科動物中是體型最大、晝間活動性最強的)身上。它們以利用白天睡覺的棲木來清楚地觀察鄰近對手而著名,由此可推斷雄性的花斑袋貂可能通過視力來確定領地。
在山區,山狐袋貂對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斯州的松樹栽培造成了破壞;在昆士蘭州,它們頻繁地對香蕉和山核桃的收成造成影響;在塔斯馬尼亞,據信它們對次生的桉樹林造成了破壞。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狐袋貂可能感染牛型結核病,這個發現導致人們擔心狐袋貂可能對牛造成再傳染。儘管目前已經廣泛建立起了一項耗費巨大的毒殺計劃,感染了病毒的狐袋貂數量還是保持著穩定的增長。
另一方面,狐袋貂長久以來又一直因其優質皮毛而被珍視。其中生活在塔斯馬尼亞的種類具有濃密華麗的皮毛,尤其得到人們的青睞,在1923~1959年間有超過100萬張皮出口。狐袋貂在紐西蘭的出口也增長迅速,但是,在澳大利亞東部,對狐袋貂的最後一個捕獵開放期截止到1963年。在塔斯馬尼亞的農業區域內,狐袋貂仍然是遭受控制的目標。儘管狐袋貂被認為是沒有生存危機的,但有一個令人擔憂的傾向,就是遍及澳大利亞北部和內陸的桉樹林地的許多種群都消失掉了。
袋貂屬動物長久以來一直因其皮毛和肉(在當地市場上進行出售)而為獵人所獵殺,現在有4種袋貂屬動物(其活動範圍與棲息地有限)因過度獵殺或棲息地遭到破壞而處於受威脅的狀態。黑斑袋貂因把身體暴露著在樹枝上睡覺,尤其容易遭到槍殺;對其他3種——泰族袋貂、細毛灰袋貂、寬紋袋貂——而言,棲息地遭到破壞是主要的威脅。其他許多袋貂的生存狀況並不為人知,但是如果沒有保護措施,這些易受影響的大陸種類和大量的島嶼種類的繼續生存將會面臨嚴峻的威脅。